青林口古建筑群
四川省绵阳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林口古建筑群,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二郎庙镇青林口村,始建于元末明初。
历史沿革
青林口古建筑群
青林口古建筑群始建于元末明初。清代修建了新街。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长征途经此地,建立各级苏维埃政权,留下众多革命遗址、遗迹。
2023年,青林口古建筑群进行了维修。
红军桥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始建合益桥,清嘉庆五年(1800年)春,为阻挡清军追杀,白莲教众烧毁木桥。战乱平息后,两岸百姓集资,在原有基础上新建了一座三孔石拱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合益桥被江油县人民政府更名为“红军桥”。
火神庙
火神庙建造于明正德年间,当时火神庙规模较小,只有火神殿和荧蜮宫。
文昌宫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建造文昌宫。
闽粤会馆
清同治元年(1862年),建闽越会馆。
黄家大院
民国二十年(1931年),建黄家大院。
建筑格局
青林口古建筑群街道全长约1000米,分新、老二街,依山傍水临河而建。古镇建筑多采用木结构形式,具有典型的川北集镇风格。庙宇会馆林立,保存较好的有广东会馆、火神庙等,飞檐翘角。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长征途经此地,建立各级苏维埃政权,留下众多革命遗址、遗迹,如红军桥和大量红军石刻、墨写标语。
青林口古建筑群传统民居建筑一般为三进或四进结构,2层居多,内有天井,结合天井布置楼梯,再往里为卧室、厨房等,前后由一通道相连,2楼为通道相连的卧室,屋顶为双坡式,上覆小青瓦。此外,还有四合院式建筑平面布局,这种平面布局讲究长幼尊卑、主仆有别。大院内采用天井、敞口厅堂及走廊将宅院的空间连成一片,但又不互相干扰。
青林口古建筑群建筑为南北朝向,新街建筑为东西朝向,大部分建筑分布在街道两边呈“一”字形排列,整个古镇的建筑呈“丁”字形布局形态。
主要建筑
红军桥
红军桥,又称合益桥,位于青云溪上。地处江油、梓潼、剑阁三县(市)要道,北接新街,南街老街,属于与主要街道相连的桥。整座桥呈叠山式状态,石桥有三个桥拱,分三段立于桥面上。桥头建有牌坊,绘有各式花纹图案及浮雕人物,在廊桥的每个角上还系有金属风铃一只。
合益桥为石砌,南北走向,长约19米,宽6.5米,高约8米,建筑面积约90平方米。桥为拱形,五墩三拱,青条石相砌,石灰浆筑缝。桥面呈弧形,中间高两边低,石板铺地,两边安装石曲栏杆,栏柱上刻狮、虎、象等作装饰。桥面上建木质桥楼,穿斗式屋架,小青瓦屋面,歇山式脊顶。桥楼分正、次、边五开间。正间位于桥的中间,高16.7米,重檐结构,分上下两层。下檐八柱落足,中间抬空开敞,四方转角,梁上架枋安楼板;上檐封闭四周装木板、窗户,窗格上饰花纹图案,屋顶中塑宝顶,四角饰兽吻。次间为单檐,屋架结构和正间下檐基本相同;边间为假重檐,梁柱呈八字形,结构呈牌坊状,额枋下出二金瓜柱,柱间横挂匾额,上下檐瓜角饰兽吻,板壁上画壁画。廊桥通过顶的围合,增加了垂直面围合的灵活性,加上两侧的开敞让行人可可感受到虚实的连续变化。桥内各条拱石沿横向形成整体,体现出石拱结构技术的地方色彩。桥面上有造型精致的桥楼,桥楼刻绘有各式花纹图案及少数浮雕人物。合益桥是一位女红军战士慷慨就义的地方,桥上刻有多处红军标语,因而对青少年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合益桥是中国古代独特的一处桥梁建筑,整座桥厚实平稳。新中国成立后,合益桥被江油县人民政府更名为“红军桥”。
火神庙
火神庙建筑面积近200平方米。连接文昌宫与火神庙的石木结构为主的过街门楼,形成了“街院合一”的独特建筑布局。火神庙后依王爷青山,前临潼江,荧蜮宫、火神殿,玉皇殿建于街南,文昌宫建于街北,街南、北建筑之间有两个过街楼相连。“荧域宫”与“文昌宫”是少有的街院合一的典型古建筑。其中,荧蜮宫东接火神殿,西接玉皇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通面阔近14米,通进深近8米,正间两榀梁架为抬梁式,次间梁架中间加柱,形制为穿斗式,屋面上覆青色蝴蝶瓦。正间供奉赤帝之神,即火神,火神左侧为财神,右侧为张飞。而火神殿西接荧蜮宫,北接过街楼,面阔两间,进深两间,通面阔近8米,通进深近4.5米,梁架形制为穿斗式,屋面上覆青色蝴蝶瓦。殿内筑有灶社,堆有干柴,实为火神庙厨社。玉皇殿东接荧蜮宫,北接过街楼,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通面阔近12.6米,通进深近8.5米,梁架形制为穿斗式,屋面上覆青色蝴蝶瓦。殿内供奉玉皇大帝,四大天王神像。过街楼南接玉皇殿、火神殿,北接文昌宫,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通面阔近9米,通进深近6米,高近5米,过街楼结构为两层,以石木结构为主,梁架形制为穿斗式,楼梯位于南次间,由楼梯上二层可至街北文昌宫顶部,屋面上覆青色蝴蝶瓦。
文昌宫
文昌宫背靠潼江与青云溪,面朝荧蜮宫,坐北朝南,是现今古镇内的制高点,同时也是古镇中等级最高的公共建筑。建筑为三层木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通面阔近13米,通进深近9米,东西两侧有耳房。文昌宫为穿斗式建筑,歇山屋面,上覆青色蝴蝶瓦,鱼龙吻正脊,正中塑宝顶,竖带前为天王、广汉,二层正脊上置石狮、石象、石虎等。文昌宫上层供魁星点斗像,中层供文昌帝君、武圣帝君、仓颉夫子坐像,下层为文昌行宫。文昌宫除了供奉神明外,也是当地学子读书会文的地方,同时也可用作观景。火神庙、文昌宫,与过街楼共同围合形成了一“口”字型广场,具有较强的围合性,同时文昌宫北侧有一较大的半开放广场空间,这两处广场可以承担大型活动,还能更好的促进社交行为的发生。总而言之,火神庙与文昌宫体现了是明、清两代川北建筑的特色,并共同组合成“街院合一”的建筑群,具有明显的主次关系、轴线关系,体现出了宗教建筑的威严性。由于修建人们对宗教文化的重视,该建筑群修建较早,坐拥古镇公共建筑中最好的选址和朝向。同时它的出现,使古镇拥有了第一个广场节点,也成为了古镇中的重要中心节点之一,并且它可容纳古镇全部人口于此。该建筑群的建筑空间、布局、结构、建筑细部和装饰等为明清两代建筑工艺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实例,也是对思想观念、社会制度的再现。
闽粤会馆
闽越会馆由广东、福建两省移民所建,又名“广福宫”。闽粤会馆位于新街南接合益桥,背靠人字山,南临青云溪,坐东南朝西北。会馆主要由戏楼、内院、妈祖庙组成。飞檐戏台的位置在由山门进入的架空层上方,随后紧接着就是开敞通透内部院落,后面是妈祖庙。会馆中的戏楼是古镇中唯一保存下来的戏楼。戏楼为单檐悬山后出歇山两侧加耳房的组合式砖木结构建筑,通进深近13米,通面阔为近20米,总占地面积约225平方米。一层明间为大门,室内两侧都设有楼梯通向二层的戏台,室内采用青石铺装地面,后出三间戏楼,后檐四根石柱架空支撑起戏台,四角的檐部向上翘起,通过檐部上的这种处理和创造,不仅有利于排泄雨水,还扩大了采光面,而且增添了建筑物向上的动感。戏台明间望顶是天花,具有收音效果与装饰作用。戏楼前则是看戏的广场,供居民百姓聚会,其大小可承载古镇中所有的居民。位于东侧的妈祖庙又称南华宫。妈祖是在中国沿海地区流行起来的传统民间信仰,展现了中国海洋文化的特质。妈祖庙是一座面阔三间的硬山建筑,正立面采用了木栅格门、墙,有利于采光、通风。相对于歇山建筑,它的建筑结构相对简单,同时防火且节约用地,还更加符合当地的使用习惯。
黄家大院
黄家大院又名“黄公祠”,原为民国时期地主乡绅黄清源在青林口所建的具有岭南风格私宅。黄家大院修建的面积约500平方米,是古镇内面积最大的民居建筑。它是二进四合院,由山门、过厅、正房、两处厢房所组成,轴对称布局。
黄家大院门前,有一广场,用以集散和过渡。随后按照中轴对称的方式进行功能的布置。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入口采用砖坊门式,墙面无突出装饰,光平无柱,用拱券作门框门额。大门向内凹形成“八”字,体现了儒家谦逊的思想,并作为一个缓冲入口空间。此建筑四周是厚实的土墙,上丈均为椽子与木架穿斗,如一进大门的过道,上面为拱型木梁,建筑中未使用檩子、铁钉之类辅材;原地面为三合泥地板,结实耐用。左右两厢房都采用了花罩,即是落地的几腿罩。正房即堂屋,主要由九条檩和柱支撑起来。穿斗式架构不采用木梁,而是直接使用木柱承檩,檩上再架椽。为确保多根立柱整体的稳定性,还采用了斗枋和穿枋这两种构件。其过渡的灰空间采用了“廊”,内院相对私密,有利于建筑通风散热,休闲娱乐。黄家大院的修建,使得古镇原本“丁”字形的空间形态更加多样,同时还丰富了古镇的侧界面,顶界面。
文物价值
青林口古建筑群保存较为完好,是较有价值的建筑文化宝库,它丰富了中国的文化遗产,印证了中国的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研究价值。
保护措施
2013年3月5日,青林口古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2年,青林口古建筑群入选四川省第二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青林口古建筑群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二郎庙镇青林口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青林口古建筑群,路程约60.3千米,用时约58分钟。
参考资料
青林口古镇.江油市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6 14:1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