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和硕特部,蒙古部名。清代青海和硕特人专称。
背景介绍
首领主要为固始汗、哈纳克土谢图,色棱哈坦巴图尔之裔。
发展历史
清崇德二年(1637)起相继移住,初分左右两翼,由固始汗子10人分领。左翼达延汗、鄂木布、达兰泰、巴延阿布该阿玉什。右翼伊勒都齐、多尔济(达赖巴图尔)、瑚鲁木什、桑噶尔札、衮布察辉、达什巴图尔。康熙(1662—1722)中,达什巴图尔率诸兄子弟附清,分别被授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台吉等爵。雍正三年(1725),罗卜藏丹津叛乱被平定后,诏定牧界,编旗分佐领。所部初设20旗。乾隆十一年(1746),复增1旗。旗各设札萨克,统归西宁办事大臣管辖。进京朝觐,定3年1次,分3班。以西宁口外日月山为互市地。牧地多分布于青海湖周围。部分驻牧于柴达木及黄河南岸一带。有亲王品级郡王1人、郡王2人、贝勒1人、贝子2人、辅国公3人、1等台吉12人。为青海蒙古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