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回族撒拉族救助会由1992年的青海穆斯林文化服务中心下设的教育基金部发展而来,成立于2004年,多年来一直坚持“力所能及,拾遗补阙,源于社会,惠及穷人”的原则,以教育救助为主,同时还积极参与医疗救助和扶贫济困等慈善公益事业,给青海回族、撒拉族等穆斯林群体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帮助,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
2004年3月2日,
青海回族撒拉族救助会的申请得到青海民族事务委员会的正式批复,文件号[2004]09号,同意成立青海回族撒拉族救助会。
2004年6月1日,
青海省民政厅[2004]112号文件批复同意青海回族撒拉族救助会的申请,准许登记。
十五年来,以扶贫济困,发展民族教育为己任,累计向社会发放各类救助金近 85万元,到目前已初步发展成为各项制度健全,组织机构完善的省级专门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的非营利社会团体,并形成了以教育救助为主,贫困帮扶,医疗救助为辅的民间社团救助体系、民间社会团体日常管理机制和基本运作模式,主要机构有救助会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的处理;秘书处:主要负责各类会议,大型公益慈善活动的筹备,组织和实施;教育救助部:主要负责全省范围的回族撒拉族等少数民族贫困学生的救助,支教助学等活动的开展;物资救助部:主要负责捐助物资的接收及发放;综合事务部:主要负责医疗救助、抗灾救灾救助、其他紧急救助工作的处理;财务部:主要负责救助会财务工作。
自依法注册为“青海回族撒拉族救助会”以来,累计发放各类救助金72万余元,在教育救助方面,资助大学生(包括研究生)255名;中、小学生647名。在给与贫困学子适当的物质资助的同时,更在转变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地区的教育观念上下功夫、做文章,自2005年7月起,与
中央民族大学、
青海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合作,广泛动员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了解青海、支援西部” 社会实践及支教助学活动,目前已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回族、撒拉族、
哈萨克族、汉族、藏族,畲族、东乡族等民族的83名大学生教育志愿者利用假期在民和甘沟乡红旗滩小学、循化县特殊教育学校、民族中学、红旗中学、伊麻木小学、石头坡小学等6个贫困边远地区的中小学校开展社会实践并为841名中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课程辅导。支教志愿者队伍的建立和实践,其目的在于把“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带到边远贫困山区,去帮助当地的群众和孩子们从小树立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来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人生目标,也让大学生们通过活动从实践中得到锻炼,了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不断地去丰富、完善和提高自己,积极投身共建和谐社会的事业,为社会进步,国家强盛做出贡献。学子们的品德操守及胸怀国家、情系民族、回报社会的行为得到了当地各族群众的欢迎和赞许。自2005年12月以来, 以支教志愿者队伍为依托,与十几家社区广泛联系创办社区家教辅导点,目前已经和东关、南小街、中华巷、团结巷、南磨尔园、胜利等6家社区合作开办了全免费家教辅导点,此项目的开展一方面可以为请不起家教的家庭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另一方面也将极大地拓宽教育救助的渠道和方式。
在医疗救助方面,和
青海红十字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医院等签订了联合开展面向贫困人群的医疗技术帮扶、设备支持和“送医送药”到农村的合作协议, 2005年6月3日我会与青海红十字医院签订了联合开展医疗义诊的合作协议,协议书约定的主要内容为联合医疗义诊、健康咨询活动,每月进行一次;对我会出具证明推荐的穆斯林特困患病群众红十字医院实行费用减、免等优惠政策。2005年7月31日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医院签订《合作协议》,重点开展对农村贫困地区的医疗技术培训和常用医疗设备的援助,并将对在政府统筹安排下的医疗救助的途径、方式和渠道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凡回族、撒拉族等民族的患病群众在该院就医均可享受10%---30%的优惠(10%以上的优惠须经我会调查落实后予以推荐)。截至2005年底,两所医院已累计为近200余名回族、撒拉族等少数民族的贫困患病群众减免医疗费用达10余万元。
自协议签订以来,已和青海红十字医院、解放军第四医院在我省民和、湟中、大通、贵德、循化、化隆等地开展了多次大型医疗义诊活动(出动车辆21辆;行程达1500余公里),近106名医疗义务工作者和医院医护人员主动放弃节假日的休息,携带着
便携式B超、心电图等医疗设备参加义诊活动,其中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护人员达18人次,近1540名回、汉、撒拉、藏族等民族的贫困患病群众受益,救助会以此为基础已初步建立了医疗救助义务工作者队伍和能以点带面形成辐射作用的医疗救助网点6个,希望为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
青海回族撒拉族救助会经过不断地的摸索和不懈努力,在教育救助、医疗救助、扶贫帮扶、抗灾救灾等方面都基本上建立了与有关政府机构、医疗单位、居民(村民)自治机构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互利互惠、共谋发展的网络体系和救助渠道,在社团管理方面和发展方向的问题上,积极主动地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运作模式,特别是在志愿者(义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包括志愿者招募、培训、管理、活动开展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对救助工作从计划、决策、实施、过程控制、绩效评估等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保证了救助工作的有序、公正和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