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圈研究
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圈研究》是2012年12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赵宗福。
内容简介
《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圈研究》首次对青海三大民俗文化圈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并总结其多元共存、和谐共生的文化特征,力图进行整体概括和再现中国多民族地区多元民俗文化圈的演化规律,从学术实践来提升文化圈研究的水平。丰富民俗文化圈理论,以裨益于民俗学和民族文化学的学科建设。特别注重原创性,把研究视角瞄准多民族地区的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圈这一中国文化实际,从理论与实践上进行全方位的探索,以具体研究过程来构建起民俗文化圈的研究模式。在总结历史和现实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着眼于多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的未来发展,就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多元民俗文化圈资源,从而促进区域文化社会的建设,从理论与实践上做出思考和阐述。同时采用文献梳理与田野调查相结合、民俗文化学与民族文化学相结合、比较学与主题学相结合的方法,并从民俗学、文化人类学、宗教文化学等多学科角度,以更为开阔的学科与学术视角,来认识多民族多元文化并存区域文化格局与民族关系,理论方法上具有学术创新性。
图书目录
绪论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 学术史述评
三研究路径与理论方法
第一章青海民俗文化圈的生成语境
第一节地理生态环境
一 青海概貌
二 区域生态环境
三 自然生态特征
第二节民族历史与状况
一 南北朝以前的青海民族历史
二 隋唐宋元时期的民族历史
三 多元民族格局的形成——明清时期的民族历史
四现当代时期的民族历史
第三节生产生活方式
一农业生产与生活
二牧业生产与生活
三 农牧业兼具的生产生活
四 商贸活动
第四节文化生态与环境
一标志性文化——昆仑文化
二 区域文化
三 民族文化
四 宗教文化
五 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
小结
第二章青海民俗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青海民俗文化的生成与发展
一 史前文明中的民俗文化
二先秦至汉晋时期的民族与民俗文化
三 南北朝时期鲜卑诸部的民俗文化
四 隋唐宋时期的民族与民俗文化
第二节青海民俗文化圈的形成
一 明清汉族民俗文化
二 明清藏族民俗文化
三 回族、撒拉族和保安族的民俗文化
四 元明以来蒙古族民俗文化
五土族民俗文化
六 三大民俗文化圈的形成
第三节多元民俗文化的发展
一 清代河湟各民族的民俗文化交流
二 清代蒙藏民族的民俗文化交流
三 近现代文明对三大民俗文化圈的影响
第四节三大民俗文化圈的现状
一 当代民俗文化的生存环境
二 三大民俗圈的基本状况
三 三大民俗文化圈的发展趋向
小结
第三章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
第一节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
一 佛教的传入与藏传佛教的形成和发展
二 藏传佛教在青海的传播
三 清代及民国时期藏传佛教在青海的发展
第二节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的民俗形态
一 精神民俗
二社会民俗
三 口承民俗
四 物质民俗
第三节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的基本特征
一 二元结构的兼容性与排他性
二信仰实践的扩布性与世俗性
三 文化根植的杂糅性与多元性
小结
第四章伊斯兰教民俗文化圈
第一节伊斯兰教民俗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
一 伊斯兰教在青海的传播与发展
伊斯兰文化在青海的地方化与民族化
三 伊斯兰文化的世俗化与族教一体化
第二节伊斯兰教民俗文化圈的民俗形态
一精神民俗
二社会民俗
三 口承民俗
四 物质民俗
第三节伊斯兰教民俗文化圈的基本特征
一 稳固的宗教性与稳定性
二 浓郁的民族性与交织性
三 强烈的凝聚性与排他性
小结
第五章儒释道民俗文化圈
第一节儒释道民俗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
一儒释道文化的传播
二儒释道文化在青海的发展
三 儒释道文化的民间演化
第二节儒释道民俗文化圈的民俗形态
一 精神民俗
二社会民俗
三 口承民俗
四 物质民俗
第三节儒释道民俗文化圈的基本特征
一 文化实践的伦理性与现实性
二 宗教义理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三 信仰追求的实用性和功利性
小结
第六章各民俗文化圈之间的互动与共享
第一节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与伊斯兰教民俗文化圈
一 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与伊斯兰教民俗文化圈间的排斥
二 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与伊斯兰教民俗文化圈间的互补
三 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与伊斯兰教民俗文化圈间的互渗
第二节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与儒释道民俗文化圈
一 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与儒释道民俗文化圈的互渗
二 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与儒释道民俗文化圈间的排斥
三 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与儒释道民俗文化圈间的共融
第三节伊斯兰教民俗文化圈与儒释道民俗文化圈
一伊斯兰教民俗文化圈与儒释道民俗文化圈间的排斥
二 伊斯兰教民俗文化圈与儒释道民俗文化圈间的互渗
三 儒释道民俗文化圈与伊斯兰教民俗文化圈间的共享
第四节各民俗文化圈内部与外部关系
一各民俗文化圈内部的关系
二 各民俗文化圈间的关系
小结
第七章民俗文化圈与其他文化
第一节民俗文化圈与宗教文化
一 “自上而下”——宗教文化与民俗文化圈的互动
二 “自下而上”——民俗文化圈对宗教文化的影响
第二节民俗文化圈与精英文化
一 文化精英对民俗文化的重新认识
二 当代文化精英与民俗文化的提升与再造
第三节民俗文化圈与政治文化
一 “因俗化民”与“神道设教”
二 民俗文化圈对政治文化的影响
三 政治文化对民俗文化圈的影响
第四节民俗文化圈与其他文化
一青海民俗文化与西域文化
二 多民族文化与青海民俗文化
三 传统与现代之间——现代文化对民俗文化圈的影响
小结
第八章民俗文化圈的文化特征
第一节区域的独立性
一 区域自然环境的独立性
二 区域人文环境的独特性
第二节信仰的和谐性
一 信仰追求和谐的功利目的
二信仰的和谐表现
三 信仰与现实社会的秩序
第三节样式的包容性
一 多民族和谐共存的文化格局
二 多民族民俗文化的相互采借
三 多民族民俗文化的包容样态
第四节产品的共享性
一物质产品的共享
二 制度产品的共享
三 精神产品的共享
四 语言产品的共享
第五节形态的古朴性
一 生计方式的古朴性
二信仰生活的古朴性
三 社会组织形式的古朴性
第六节时代的适应性
一 与时俱进、顺时而变的青海民俗文化圈
二 适应生产需要的民俗变异
三 适应生活需要的民俗变异
小结
第九章民俗文化圈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民族文化的历史传承
一 文化传承与民俗文化圈
二 物质民俗文化的传承
三 社会民俗文化的传承
四 精神民俗文化的传承
第二节他者特色的文化认知
一 文化他者的认知与民俗文化圈
二他者特色的构建
三 文化交流与认知
第三节区域社会的精神维系
一 区域社会的精神维系与民俗文化圈
二 增强民族及文化圈认同的核心凝聚力
三 强化区域及中华文化认同的核心向心力
四 加强国家认同的核心支柱力
第四节和而不同的文化构建
一 和而不同的中国文化哲学
二 青海多元和美的文化构建表现
三 和谐共生的文化建构模式
小结
第十章民俗文化圈与当代文化社会建设  第一节彰显特色文化提高文化自信
一 民俗文化圈与文化自信
二 多元民俗文化圈中的地域特色文化
三 用文化自信促进地域特色文化建设
第二节弘扬优秀传统增强文化自觉
一 民俗文化圈与文化自觉
二 多元民俗文化圈的当代价值
三 构建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体系
第三节构建民族和谐促进文化认同
一 多元民俗文化圈的求同存异
二 多元民俗文化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三 多元民俗文化圈是促进文化认同的思想根基
第四节利用资源创新推动文化繁荣
一 当代民俗文化圈资源的整合
二 当代民俗文化资源的重构
三 民俗文化的创新与文化繁荣
第五节发展文化产业实现文化自强
一 民俗文化圈的保护与利用
二 青海特色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三 大力发展民俗文化促进青海文化自强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赵宗福,1955年生人。民俗学博士、教授,现任青海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理事长、青海省民俗学会会长、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青海省昆仑文化研究会会长等。长期从事民俗文化学和青海地方文化的研究教学,在青海文化史、民俗文化学,特别是西北花儿、昆仑神话以及青海文化等方面均有建树。先后出版著作《花儿通论》、《青海花儿大典》、《昆仑神话》等著作10余部,海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项目8项。26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6 22:34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