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翅蚁形隐翅虫
隐翅虫科动物
昆虫名,为鞘翅目隐翅虫科。分布在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广东、云南、四川、福建、浙江等。寄主昆虫有玉米螟、棉叶蝉、棉盲蝽、棉小造桥虫、棉叶螨、棉铃虫、蓟马、棉蚜等主要危害棉花、玉米等作物的害虫。
形态特征
雌虫
6.50-7.50毫米。头部扁圆形,具黄褐色的颈。口器黄褐色,下颚须3节,黄褐色,末节片状。触角11节,丝状,末端稍膨大,着生于复眼间额的侧缘,基节3节黄褐色,其余各节褐色。前胸较长,呈椭圆形。鞘翅短,蓝色,有光泽,仅能盖住第一腹节,近后缘处翅面散生刻点。足黄褐色,后足腿节末端及各足第五跗节黑色,腿节稍膨大,胫节细长,第四跗节叉形,第五跗节细长,爪1对,后足基节左右相接。腹部长圆筒形,末节较尖,有1对黑色尾突。
雄虫
腹板深凹,阳茎侧叶不对称,右侧叶较长且粗,端部着生黑色刚毛。
长0.50毫米左右。初产时淡黄色,近孵化时黄色。
幼虫
个龄期,各龄期特征是:
一龄
2.50毫米左右。呈圆锥状,头大。
二龄
4-6.50毫米。体较均匀。
4.50-5毫米。离蛹,初化蛹淡黄白色,头部大于腹部。近羽化时,头部和腹部末节黑色。翅灰黑色。
生物学特性
习性与繁殖
有趋光性,喜潮湿,行动敏捷,在棉杆上,能逐枝寻觅猎物。
成虫有多次交配习性,交配不久即产卵。卵散产于土表、棉叶等处。在温度25-28℃,相对湿度85%条件下,卵期4-5天,一龄幼虫期4天,二龄幼虫期10-12天,蛹期3天。每雌一天可产卵4-8粒,一生产卵100粒左右。卵在相对湿度85%的条件下才能发
育。幼虫从卵孵出后即能四处觅食。幼虫老熟后,即在棉株下部和土表化蛹。
越冬与消长
根据祝长清调查(1984),青翅蚁形隐翅虫在河南省许昌地区以成虫集中在地面植物覆盖度大而且比较避风防寒的作物田内越冬,以红萝卜留种地越冬密度较大。在该地区全年发生量有明显3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于5月上、中旬出现于麦田;第二个高峰期于6月下旬,出现在玉米田和棉田;第三个高峰期于8月下旬。在棉田内5月旬平均每亩46头;6月中旬200头;7月中旬75头;8月中旬126头,9月中旬21头。
据湖北省农科院植保所在湖北省江汉平原棉区调查(1980),以青翅蚁形隐翅虫为主,在该地区棉田内一年发生3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在4月中、下旬;第二个高峰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三个高峰在8月上、中旬。发生量以第三个高峰为最多,第二个高峰次之,8月中旬以后.数量减少,从全年发生量来看,约占棉虫天敌总量的2%。
捕食
青翅蚁形隐翅虫是河南省许昌地区棉田和其它旱地作物发生数量较多的一种隐翅虫。根据祝长青室内测定(1984)它可捕食20多种农田害虫,捕食棉花害虫的日捕食量分别是:玉米螟1-2龄幼虫22.30头,玉米螟三龄幼虫4.40头,棉叶蝉若虫4.80头,棉盲蝽若虫0.78头。棉小造桥虫二龄幼虫1头,棉叶螨3.10头,棉小造桥虫一龄幼虫3.40头,棉铃虫二龄幼虫1.10头,蓟马若虫9.10头。对玉米螟低龄幼虫比较嗜食。
湖北省天门市饲养观察,成虫日平均捕食棉蚜7-9头,棉铃虫卵5-8粒,棉铃虫初孵幼虫3-9头,棉小造桥虫初孵幼虫5-7头,棉叶蝉3-9头,棉叶螨17.40头。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08 18:01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