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龙耳尊,1979年在皖南
南陵县出土的文物,共两件,形制相同,均定为国家一级乙等文物。现都藏于
安徽省博物馆。迄今为止,在其他地区尚未发现同类型器物。龙耳尊的出土,为进一步探讨春秋早期吴越文化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此尊高28.2厘米,口径27.5厘米,足径23厘米,重9.5公斤。形体较大,器壁厚实,器身呈蓝锈斑,双耳呈铜绿色。大口广肩,肩腹部两侧以巨大的龙形耳为把手,故名龙耳尊。龙作回首状,竖耳,突目,张口,卷尾,充满活力,形态生动。器身饰以横条脊纹(也称瓦纹)为主题,粗大凝重。肩部、
圈足和龙身饰
云雷纹,这是吴越文化青铜器流行的纹饰,具有显著的地区特征。巨大龙耳,则为人们透露出宝贵的历史研究信息,说明它既带有西周晚期艺术特征,且又超越了西周图案上的一些规则,表现出春秋早期创新阶段别出心裁的匠心杰作。
商代和西周
青铜礼器,形制奇特,纹饰怪异,充满神秘感。西周晚期的作品比较重视形制的轻巧和纹饰的简练,同时,其威严、华丽、宗教性及等级性也相应减少。到了春秋早期,青铜艺术中人文因素不断加强,工匠们为了突出清新、自由的新气象,在造型设计中引入更加活泼的动物形象,如龙耳尊,使形状比较单调的“耳”美化成立体生动的巨龙形状,龙耳成为尊的灵魂,象征着吉祥和高尚,较之商代晚期、西周早期神秘奇诡的鸟兽尊更为写实和实用,不仅是一件纯粹用于生活的青铜酒器,也是一件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品。算起来,这件文物埋藏地下已有2700多年,完好无损,实属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