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门引·上巳》是清代词人
张惠言的一首词。这是一首描绘上巳时节春景的词。此词对上巳时节清代的民风民俗偶有提及,但侧重点则在描述上巳节时他所感受到的春天美丽景物,以及他此时此刻难得的轻松心情。词在练字练句上也颇动了一番心思,在艺术效果上抢人眼球。此词在景物描绘上富有表现与感染力,在情感上则一扫以往那种压抑和伤感情怀,表现出一种对新生活的渴慕情愫,而作者笔下的灵动欢快之景,也尽现他的轻松心境。
⑴
青门引:《填词名解》云:“《三辅黄图》云:‘长安城东出南头第一门,门色青,曰青门。’萧相国世家云:‘召平种瓜长安城东’,而阮籍诗:‘昔闻东陵侯,种瓜青门外。’语亦可证,词取以名。”
⑵上巳:节日名。我国古代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三月八日)为“上巳”。《
后汉书.礼仪志上》:“是月上巳,官民皆聚于东流水上,曰洗濯拨除,去宿垢疢,为大冢。”魏晋以后改为三月三日,吴自牧《梦梁录》卷二“三月”:“三月三日上巳之辰,
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后亦有不用三日,仍用巳日者。白朴《墙头马上》第一折:“今日乃三月初八日,上巳节令。洛阳王孙仕女,倾城玩赏。”上巳时节,正是仲春三月,风和日丽,所以古人在此时节或出来踏青,或在野外洗濯拨除,以去一年灾病,祈求平安。
⑸流杯:又称“流觞”,古人每逢三月上旬
上巳节,多集会于环曲的水流傍,在上游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叫做“流觞”,又叫“流杯”。王羲之《兰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
流觞曲水。”《荆楚岁时记》:“三月三日,仕民并出
江渚池沼间,为
流杯曲水之饮。”
⑹趁:此处为“追逐”、“赶上”之意。
杜甫《题郑县亭子》:“巢边野雀欺群燕,花底山蜂远趁人。”
⑻游丝:见《虞美人. 蝴蝶》注⑸。此处指柳丝。
⑼个是:个,此处为指代词,“这”、“那”的意思。个是,犹云“这是”、“那是”。初唐骆宾王《咏美人在天津桥》:“寄言曹子建,个是
洛川神。”南宋
朱敦儒《朝中措》:“个是一场春梦,长江不住东流。”
这是一首描绘上巳时节春景的词。上巳节是我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魏晋以前,多定于农历三月初八日,魏晋以后,则多定为三月初三日。
上巳节正是春光明媚的仲春时节,这一天古人不管男女耄稚多会外出踏青,或在野外修禊拨除,或在
曲水处“流觞”饮酒。诗圣
杜甫在《丽人行》诗中对唐人过
上巳节的具体情形有生动的描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均。”此词对上巳时节清代的民风民俗偶有提及,但侧重点则在描述
上巳节时他所感受到的春天美丽景物,以及他此时此刻难得的轻松心情。
三月初三日的上巳时节,春花
万紫千红,迎风含笑,这百花竞艳的春花所绽放出来的勃勃生机,终将大地唤醒,催生出浓浓的春意。天空时而下着和缓的小雨,雨雾嫋嫋蒸腾,在天空中聚变成飘逸不定的云气。踏青的人们在欢快地做着亘古以来流传下来的“流杯”游戏,然而,那在弯弯曲曲的水流中飘荡的酒杯,又怎能追逐得上那天空中飘飞的轻云。清风徐来,杨柳依依。缕缕杨柳
婆娑起舞,婀娜多姿。这江南清姿曼妙的柳枝,挥洒出春天最具代表性的美景。一双天真快乐的燕子掠过树梢,欢快地鸣啾,似乎在呼喊着尚抱微恙的“我”赶快出来踏青,它们似乎在诉说:光阴似箭,春天将尽,你为什么还不走出
蜗室,欣赏这令人心旷神怡的
良辰美景?我终于情不自禁地步出蜗居甚久的居室,去春游踏青。刚迈出房门,我睹目看到的美景是:在依依轻拂的垂杨林中的小道傍,不知不觉已悄悄奔放出数也数不清的青青小草,它们簇簇拥拥,熙熙攘攘,是如此的天真活泼,又是那样的充满活力与生机。
此词在景物描绘上富有表现与感染力,在情感上则一扫以往那种压抑和伤感情怀,表现出一种对新生活的渴慕情愫,而作者笔下的灵动欢快之景,也尽现他的轻松心境。词在练字练句上也颇动了一番心思,在艺术效果上抢人眼球。如“流杯不敢趁轻阴”,着一“趁”字,则将水中流杯那漂漂荡荡的动感尽数凸出,而通过流杯欢快的追逐赶趁,则又渲染出上巳时节人们“流觞”饮酒时的热闹与愉快。又如“出门却看芳草,青青放出垂杨径”,着一“放”字,则不仅活画出柳径青草争先恐后疯长的情态,却又活灵活现地展示出作者久困
蜗室后初次踏出房门的那种豁然开朗之感,那种突然目睹春天
生意盎然的景物后不可遏止的惊喜之情。同时,这个“放”字,又写出了作者眼前之景在空间上的辽远阔大,它让读者感受到春天万物复苏、活力四溢的勃勃生气。
张惠言(1761~1802) 清代词人、
散文家。原名一鸣,字皋文,
武进(今
江苏常州)人。生于清高宗乾隆二十六年,卒于仁宗嘉庆七年,年四十二岁。少受易,即通大义。年十四,为童子师。嘉庆四年(公元一七九九年)进士,改庶吉士,充实录馆纂修官。六年,散馆,奉旨以部属用,
朱珪奏改
翰林院编修。卒于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