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鳞小沙丁鱼
鲱科小沙丁鱼属动物
青鳞小沙丁鱼(学名:Sardinella zunas)是鲱科、小沙丁鱼属的一种鱼类。体延长而侧扁,腹部略圆,具棱鳞。脂性眼睑发达,几完全覆盖住眼睛。口小,前位;上下颌约等长;上颌骨末端达眼前缘下方。鳃盖光滑;下枝鳃耙数51-54。体被细薄圆鳞,极易脱落;鳞片上之垂直条纹仅多且不中断或上下对应条纹在中央部位重叠;鳞片后缘之小孔少于20个以下;背鳍和臀鳍基部有发达之鳞鞘;胸鳍和腹鳍基部具腋鳞1片。背鳍位于体中部前方,具软条17-18;臀鳍位于体之后半部,具软条18-19;腹鳍软条8;尾鳍深叉。体背部青绿色,体侧下方和腹部银白色;鳃盖末缘具明显黑斑。背鳍淡黄,前端基部不具黑点;尾鳍淡黄,上下叶不具黑缘,末端不具大块黑斑;胸鳍淡黄;余鳍淡色。
形态特征
成鱼
背鳍17-19;臀鳍20-22;胸鳍15-17;腹鳍8。纵列鳞42-43,横列鳞12。下鳃耙51-54。
体长为体高的3.07-3.38倍,为头长的3.96-4.17倍。头长为吻长的3.57-4.08倍,为眼径的3.33-3.66倍,为眼间隔的4.46-5.00倍。
体近长方形,侧扁而高,背缘微隆凸,腹部具锐利棱鳞。头中等大,侧扁。吻中等长,短于眼径。眼中等大,侧上位,除瞳孔外均被脂眼睑覆盖。鼻孔小,每侧2个,位眼的前上方。口小,前上位。下颌略长于上颌。前颌骨小,上颌骨宽为长方形。辅上颌骨2块,第一块细长,第二块前端细而尖,后端宽阔。上下颌、腭骨、翼骨和舌上均具细齿。鳃孔大。鳃盖膜分离,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6.鳃耙较密。细长。假鳃发达。肛门在臀鳍始点前。
体被薄大圆鳞,不易脱落。鳞片前部垂直沟连接,后部2-3个不连,后部小孔不多。腹棱18+(13-14)。腹鳍基部具腋鳞。无侧线。
背鳍中等大,始于体中部稍前方。臀鳍中等长,始点距尾鳍基较距腹鳍为近。胸鳍侧下位,未端不达腹鳍。腹鳍始于背鳍第10鳍条下方。尾鳍深叉形。
体背部青褐色,体侧及腹部银白色。鳃盖后上角具一黑斑。口周围黑色。各鳍灰白色。
幼鱼
初孵仔鱼全长8毫米,肌节35-40+10-11(45-51),鱼体细长,肛门后位, 吻部突出于卵黄囊之前,卵黄裂纹较清晰,背鳍褶起于延脑后,肛前褶宽度略大于背鳍褶,油球位于卵黄囊中线下端附近,仔鱼整体透明,仅头部及背部有少许黑色素点。孵出后9天,全长6.9-7.9毫米仔鱼,肌节34-36+8-10(43-46),背鳍及尾鳍原基出现,眼呈黑色,身体黑色素分布在食道上侧和肠道上下侧,尾鳍原基有2丛黑色素,并随鳍条增长而延伸。孵出后15天仔鱼,全长11.3-11.6毫米,肌节37+10,臀鳍条出现,脊索末端向上弯曲,下面长出尾下骨,尾鳍截形,除听囊前后下方各出现1黑色斑和围心腔下缘有1排黑色素外,体背上均无色素,卵黄全部消失,胸鳍膜扇动后的仔鱼能水平游泳。孵出后23天稚鱼,全长15.9-16.9毫米,肌节43-47(33-35+10-12),腹鳍条出现,尾叉形,体侧黑色素由后向前逐渐增多,各鳍褶基本消失,只肛前褶尚留痕迹。孵出后28天稚鱼,全长17.6-20.3毫米,肌节33 34+12(45-46),鳔泡充气增大,肌节、身体透明度减退,黑色素由尾部向前扩展至头部,以中轴上半侧较多,尾鳍亦有稀疏黑色素点。孵出后35天稚鱼,全长22.5-29.7毫米,肌节31-33+12-15(43~46),棱鳞完全形成,胸鳍腹侧首现鳞片,并沿背、腹两侧向身体后部发展,体表黑色素增多,背侧呈浅蓝色,身体已不透明,腹膜开始呈黑色,外观体侧呈银白色。全长37-41.4毫米鱼体,鳞已覆满全身,奇、偶鳍条数和外形基本与成鱼一致。
生活习性
青鳞小沙丁鱼为近海港湾常见中、上层小型鱼类。中国东、黄海鱼群,越冬场位于济州岛和五岛之间水濚100米处,越冬期为1-3月,越冬场底温 10-13℃。3月上旬鱼群分批由南向西北进行生殖洄游,3月中、下旬至5月中旬鱼群分别抵吕四外海、海州湾、青岛至石岛外海、大连外海和渤海各湾产卵。产卵期为5-7月,产卵后鱼群就近分散在近岸海域索饵,9-10月开始进行越冬洄游,1月土何返越冬场。中国东海区福建沿海常年有分布,大体可分为闽东、间中和闽南3个地方群,只作近距离适温移动,春夏季向近岸或河口进行生殖、索饵移动,秋冬季游向较深海区。
青鳞小沙丁鱼主食浮游动物如桡足类、瓣鳃类、短尾类、腹足类幼体等。此外,还有底栖多毛类,有时亦摄食相当数量的浮游植物(其中以硅藻为主)。摄食强度不大卵期空胃率通常在20-75%。
分布范围
海域:分布于西太平洋,由日本南部至中国台湾海域。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黄海、渤海,以及台湾分布于西部、北部及澎湖海域,散见于东南沿海。
国家:中国、日本、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韩国、菲律宾。
繁殖方式
中国东海区产卵期为4-5月,黄渤海为5-6月,属一次性排卵类型。卵为圆球形、浮性,卵膜薄而光滑,透明无色,卵黄呈不规则龟裂。油球1个,油球径为 0.08-0.13毫米。人工授精卵在水温19.4℃、盐度29,需经36-39小时孵出。受精卵早期卵子无色素细胞,直至胚体形成、出现听囊之后,在胚体背前方才开始有点状黑色素细胞,随胚胎发育至尾延长和将孵出时,逐渐向胚体背后部增多。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无危(LC)。
主要价值
产量高之经济性鱼种,全世界年产量在10,000-500,00吨间,主要渔法为流刺网、围网、焚寄网与拖网,主要渔期在夏秋之间。在中国台湾多腌渍后出售,体型较小者,则多利用来制造鱼粉供饲料用。主要制成咸干鱼,部分鲜销和作钓鱼饵料。
参考资料
Sardinella zunasi .japaneseclass.
Sardinella zunasi.iucnredlist.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7 19:28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