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港位于江苏省
南通市海门区南部长江边的青龙河口,由青龙河而得名。青龙河是清乾隆三十三年(1765年)由涨沙形成的自然河道,嘉庆十一年(1806年)青龙港成为海门境内长江第一渡,光绪十四年(1888年)与上海通航,到十六铺航程103公里。抗战前夕上海轮船公司该航线客轮有11艘。青龙港是日盛沙和永埠沙之间的天然泓沟,由于泓沟两侧长满了芦苇,蜿蜒数十里一片青色,好似 一条青龙,青龙河由此而得名。 如今青龙港居民尽数拆迁,青龙港成为工业园区。
据说原先河口两侧各有一座土窑,好似青龙的两只眼睛。早期的港口在南星镇。民国十年(1921年)南星镇坍入江中,港口首次北移重建,1923年重建后的港口曾发生火灾,港口毁于大火;民国十五年(1926年)港口第二次移至三角镇;民国十九年(1930年)港口随坍第三次北移至斜桥镇与黄家镇之间;1951年港口第四次移至青龙河口西侧,并向北至三厂建一条新公路(现新马路由此得名)同时在原港北500米处建新镇(现新镇也由此得名)。1954年青龙港沿岸开始建块石保坍护岸工程,至1956年全长3070米的保坍工程竣工,从此青龙港岸线稳定了。1967年港口又从青龙河口西侧迁至青龙河口东侧(即现址)。青龙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100多年中,它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客货集散地作用,是苏北地区的重要门户,是通海地区通往上海的重要通道。20世纪70-90年代最繁忙时它有长江航线5条:即青申(上海)线、青吴(吴淞)线、青崇(崇明)线、青浏(浏河)线和青申高速客轮线。内河航线5条:即青龙至茅家镇、青龙至三阳镇、青龙至四甲镇、青龙至三星镇和青龙至二甲镇。日均旅客流量达8000多人次,全年旅客流量300多万人次,全年港口货运量达60万吨。青龙汽车站是南通地区最繁忙的汽车站之一,日接送旅客达6000多人次(含各乡镇及周边县市客车的接送量)。青龙船闸是通海地区重要的长江进出口通道,货物年通过量达90多万吨。青龙河是海门境内的主要航道,每年水运量达200万吨,占全县水运总量的一半以上。青龙港有各种中转仓库20多家,每日有上万吨货物进出仓库、码头。掘青公路是重要的省道干线,它纵穿如东、通州、海门三县(市)。人流物流在青龙港交会,形成了青龙港的一条独特的风景线。由于青龙港在客流和物流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解放后罗瑞卿、杨尚昆以及交通部、卫生部和省市等领导,先后或多次到此视察。1962-1964年期间,青龙港船闸曾由省交通厅直接管理,青龙港埠和青龙汽车站一直由南通市有关部门直接管理。由于航道不畅,青龙港虽然在1999年清明节随着最后一班客轮的启航而闭港了,但是它发挥的重要作用,它对苏南、苏中经济特别是海门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是永远不可磨灭的。青龙港的发展我们不能忘记一个人,那就是影响一方土地,造福几代人的实业家--张謇。张謇在青龙港创办的业绩有数处,这些业绩有的已退出历史舞台,有的仍在发挥着经济的支柱作用。
青龙港船闸是青龙河的配套工程,原名“会云闸”,是由大生三厂出资42342两白银,聘请荷兰专家特兰克设计,于民国八年(1919年)施工,第二年竣工的。上下闸首均为钢筋混泥土结构,锅底形钢筋混泥土消力池,浆砌块石立式闸室,闸底高0.5米,闸室长108米,叠梁式木闸门,绞关启闭,在当时实属先进。大生三厂建闸的目的是为了打通长江通道,便于和江南及上海的交流。解放后该闸交由地方政府接管,先后进行了三次大修,其通过能力不断增加,一度成为江苏省的重点船闸而由省交通厅直接管理,定名为江苏省青龙港船闸(1962—1966年期间)。目前仍是南通地区的重要船闸之一,由南通市交通局直接管理。
2021年,青龙港建设生态绿地项目,该项目位于海门青龙河以东、长江以北,沿江长度约1.3公里,总面积约30万平米,作为海门沿江生态景观带的重要节点项目,2021年4月份开工建设以来进展顺利,至2022年2月,整个项目已经初见雏形。
2021年10月,南通市对海门青龙港进行综合整治,江堤目堤坝提标加固工程全部完工,全长1.2公里左右,是南通市贯彻落实长江“共抓大保护 不搞大开发”部署、打造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的先导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