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为躁君
周代李耳诗作
静为躁君,汉语词语,意思是“镇定是躁动的制服者”。
详细信息
静为躁君
作者
李耳(约前580年—前500年之后)(诞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字伯阳,又称老聃,后人称其为“老子”。汉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县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宴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译文
稳重是轻率的控制者,镇定是躁动的制服者。因此君子整天行事都不轻举妄动,虽然有豪华的楼台亭榭,但他安闲静处、超然脱俗。为什么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君王,却使得自身轻浮躁动以治天下呢?轻浮失去自身,躁动失去君位。
导读
“静为躁君”的本身含义是:众多变动的事物最终都走向它的老根回归,静是动的主宰。动起于静,而又复归于静。由此可以引申出一切事物都有两个不同的方面,如果把一件事表示为一个箭头,就必然有两个不同的端点。人做事情要懂得不轻易去走极端,而要尽量去找到其平衡点,也就是要守持“中庸之道”。人在看到“荣”时,要能超越这个“荣”而看到其对立面“辱”,在处于好的状态时,要能超越这个好的状态而看到不好的状态,并避免进入不好的状态。谨慎地守持“中庸之道”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即使是对帝王将相来说也一样适用。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2 17:45
目录
概述
详细信息
作者
原文
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