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山净居寺
河南省光山县的寺庙
光山净居寺,位于河南省光山县,又名“敕赐梵天寺”,乃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光山净居寺门发源地。北齐天保五年(公元554年),高僧慧思来到光州大苏山结庵,开坛说法。宋真宗题名“敕赐梵天寺”石刻5个大字匾额,现仍嵌在门头上。寺内大雄宝殿,系明代建筑。寺中尚存有明万历“皇帝敕命碑”碑、清康熙“钦赐大苏山梵天寺重建记碑”等历史名人、学者游净居寺所题诗赋碑刻30余块,其中尤为珍贵的是“宋苏轼游净居寺诗并叙”碑。
天台宗祖庭
豫南光山净居寺以其1440年的悠久历史,风光绮丽而灵秀的山水,孕育了繁盛的佛教文化,几代高僧,吸引着不少文人墨客来此探微揽胜,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美好的佳话和瑰丽的篇章。本文继“历史的考证,试图将一位位名僧、名人及其优秀作品展现在读者面前,以招徕众多游客来此观光。
名僧辈出
“天下名山僧占多”。净居寺所坐落的净居山既是风光秀丽的名山,经考证为弥勒佛道场,它很有可能成为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四大佛教名山之后的又一名山。同时又是佛教天台宗的实际发祥地。因而这里造就的名僧也多,其中在佛教中赫赫有名的名流亦不在少数,可说是高徒行全国,名僧遍天涯。我们从《中国唐代佛教》、《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寺庙与菩萨》、明、清、民国《光山县志》以及海内外有关资料中得知,这里的名僧有:
慧思
(公元515—577年)。南北朝僧人,净居寺开山祖师,为中国佛教天台宗三祖,是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智顗位列第四的老师,在我国江浙地区、台湾地区以及国外日本、东南亚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文圣孔丘,武杰关羽,天台佛祖慧思”。佛教天台宗是中国自创的第一大宗,流行于我国江浙地区、台湾地区、国外日本、朝鲜、东南亚。他们师徒二人都在《中国人名大辞典》,在中国佛家流派上赫赫有名。据史料记载:慧思、武津(今河南上蔡县东)人,俗姓李,顶有肉髻,牛行象视,《中国人名大辞典》称其“能遇雨不湿,履泥不污,人以为神”(注:可能精于武功)。他十五岁出家,依慧文受法。人称“思大和尚”。在北地(今洛阳以东晋冀鲁豫及内蒙)因与其他佛教首领观点不一,先后四次被人谋杀未死。后因东魏和北齐战乱,于北齐天保中(约公元554年)领众徒南徙至光山大苏山结庵,为众演《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妙法莲花经》,随文发解,每命门人智顗代讲。陈废帝光大中(公元567—568年)率徒去南岳,后入天台山。(宣帝)太建九年(公元557年)寿终,时六十二岁。慧思生前既注重禅法践行,也注重义理推究,“昼读义理,夜便思择”、“定慧双开”著作多半是口授的讲义,由门徒记整理而成,如《出二十四字门》、《安乐行》、《次第禅要》、《三智观门》、《无净行门》、《释论云》、《随自意》、《立誓愿文》等。据净居寺风景名胜区论证材料之一考证,慧思最早在光山净居寺结庵讲法传佛为北齐文宣帝天保五年(公元554年),以此地为根基,在光州游历达14年之久。
智顗
陈隋时高僧,是慧思和尚的法嗣,净居寺第二代和尚,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实际创史人。人称:“天台佛圣”。《中国人名大辞典》介绍,智顗俗姓陈,字德安,祖籍颍州(今河南许昌),后迁荆州华容(今湖北潜江西南),出身贵族,其父为梁益阳侯,十八岁丧二亲,投湘州果愿寺法绪出家,陈天嘉元年(公元560年)二十三岁来光州大苏山拜慧思为师,学禅法,修行法华三昧而寂然大悟。陈太建七年(567年)学佛有成,遵师嘱离开大苏山去金陵(今南京市),讲《法华经》等,博得听众敬服。陈太建七年(公元575年)率弟子慧辩等二十余人入天台山(今浙江省东部)建草庵,研习经典,讲学修辞九年,人称“天台大师”智顗在研究师祖慧文、老师慧思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为中心的独立学派,它集合南北各家义学与辉观之加以整理和发展而成一家之言,从而创立中国佛教第一大宗天台宗。该教派在当时深受朝野支持与信奉,隋炀帝为晋王时,曾请他到扬州为之受戒,受“智者大师”称号,他本是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后因他的老师及师祖们也来到天台山,而使其屈居四祖的地位。开皇十五年他为晋王杨广撰《净名经文疏》,次年辞归天台山,重整天台寺,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智顗圆寂,作“观心偈”,跌坐而逝,建肉身塔于佛陇山(天台山五峰之一)真觉寺内,称“智者大师塔院”供人巡拜。智顗在世时,深受陈宣帝(陈顼)、陈后主(陈叔宝)的器重,尊以为师。陈灭后隋文帝杨坚下诏问候,隋炀帝杨广又尊以为师,陈、隋都封他为国师。据有关资料介绍,智?在世共造寺36所,造金铜塑画佛像八万躯,亲度僧4000余人,传业弟子32人,其中灌顶、智越、智璪等当时很负盛名;天台宗高僧辈出,到唐代苏州寒山寺住持山拾得和国际子午线一度的长度算出天文学家、《大衍玄图及义决》的作者一行等皆名传于世。智顗著述40余部160多卷,是中国佛教在海外包括日本、东南亚作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智顗坐化后的第二年(公元598年)杨广派人按其遗图在天台山建寺,赐“国清寺”之额,以应智顗“寺若成,国必清”的谶语.这就是今日在海内外享有盛名的天台山国清寺的来历。天台宗是藤牵海内外,名僧遍天涯。但究其根底,其祖庭虽在天台山,其创史人的学说奠定基础却根植于光山净居寺。这就是净居寺为何成为海外佛教天台宗寻根探祖之地的由来。
道岸
(公元654—717年)。唐代律宗僧人,后与禅宗融合,亦称道岸禅师。道岸是净居寺寺院的创建者。据史料记载,他亲自主持在大苏山建净居寺,始名净居寺。《中国人名大辞典》介绍:道岸俗姓唐,世居颍州(今河南许昌),祖上历任大官,为大族,永嘉南渡,中宗嗣圣元年(公元684年)迁居光山(时年30岁)。道岸少年好学,后落发出家灵感寺拜当时名僧文纲为师,坚修义律,深入禅慧,远近闻名,后居会稽(今浙江绍兴)龙兴寺人才传法,时号大和尚。唐神龙初年(公元705年),武则天卒,中宗复位为其追福,道岸被诏入朝,图形于林光宫,御制像赞,于内道场设斋,为中宗受菩萨戒,并历任白马寺、中兴寺、庄严寺,荐福寺、冈极寺纲维总务。唐中宗神龙三年,(公元707年)道岸辞还光山,于大苏山度人置寺,曰“净居寺”。唐开元五年(公元717年)道岸圆寂于绍兴龙兴寺,道俗执丧盈万。道岸一生颇有创树,对净居寺贡献也最大,除兴建净居寺外,还在大小苏山广植厅花异树,美化环境,装点关山。传说如今寺门前尚存的一排五株唐柏和银杏,皆为道岸同定易二和尚合栽。
慧门
(公元1626—1686年),法号智胜,四川南充县人,俗姓李。幼年出家,十五岁至赣州宝华寺受戒,后从焦山破和尚得曹洞正法。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因礼少室(去登封少林寺)过光山,见大苏山道场颓废,曰:“祖庭陵替(衰落)山僧之咎也。”为葺理居一年余,旋赴歙(今安徽),转黄檗,力出广长舌,遍说十方筹措,邑令重 其戒行,重延住持。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乃发大愿募粒,磨杵团纱,艰辛喻岁,鼎建后大殿,各五楹,东西禅房各倍之,使净居寺佛宇僧舍次第焕然,法像庄严,金壁辉耀。如是僧徒云集,宗风大振。卒后,众僧为其建“舍利塔”于苏谷口,现净居寺佛殿院内尚有《重建大苏山梵天寺慧门禅师行繇碑》一道。如果说:道岸是净居寺的缔造者,那么慧门可以是重振净居寺佛事活动,促其兴旺的杰出功臣。因此,道岸、慧门都是历史名僧,也都是对净居寺卓越贡献的佛界名流。
名人荟萃
“花香蝶自来”。净居山寺由于是名山、名寺、名景、名胜,因此古往今来一些名人也纷至沓来,有的观光,有的揽胜,有的拜佛,有的抒情作赋。真可谓是名人荟萃,繁星灿烂。正如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记梵天寺后裔僧俗复兴序》碑文所述:这里“佛台增辉”“法轮常转”。来这儿观光旅游者,既有“道生鲁直真人(宋朝大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又有“儒生东坡先生宋大文豪苏东坡者五百人矣!”“其寺千年有余,其善万有余人。足可见其观光旅游鼎礼膜拜的各界名流之多、之广、之众。今摘其要者介绍如下:
苏东坡
关于苏东坡的生平事迹,因已为世人所知,所以这里就不加详述,只将其在光山的游历予以介绍。苏东坡在从狱中释放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途径光山慕名来净居寺,在净居寺有“读书台”和《苏轼游净居寺诗并叙》碑,他两次来光山被后人传为佳话。据考,苏东坡在落难时不仅到净居寺,而且与净居寺特别有感情。的据史料记载:元丰三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史,当时正值初春,他从汴京去黄州,路过光山净居寺时,看到该处山色秀丽,森林茂密,好一派风光,就在这里停留休息。他盛赞净居寺风光,在净居寺滞留期间,经常在寺前大银杏树下读书,曾赋诗:“四壁峰山,满目清秀如画;一树擎天,圈圈点点文章。”他与净居寺和尚经常研究写作技艺,建立了深厚情谊。为此,净居寺和尚为他在寺后半山腰林地筑了“读书台”,至今遗址尚在,并在此留下了璀璨的诗篇。以后,他从黄州回汴京时,又途径光山,并将湖北农民拔秧坐的木马赠送一张给光山县令。传说以后光山农民用的秧马,就是仿造苏东坡从湖北带来的。由此,可见大诗人苏东坡与光山净居寺的特殊感情。“钟声自送客,出谷犹依依。回首吾家山,岁晚将焉归”的诗句,就充分体现了苏东坡留恋净居寺的浓厚感情。苏东坡在净居寺的活动和他的“读书台”,使净居寺的知名度大提高。
黄庭坚
黄庭坚(公元1054—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诗人、书法家。他出于苏轼门下,而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他的诗,锤炼字句新奇挺拔,反对平庸,是江西诗派的首领。他的字,以侧防取势,纵横奇崛,自成风格,为“宋四家”之一。此人曾慕名前来过净居寺。净居寺《记梵天寺后裔僧俗复兴序碑》刻有:“道生鲁直真人”即黄庭坚,来过净居寺,清乾隆《光山县志》净居寺图说:记有“黄文节”(黄庭坚谥号)名。黄庭坚来光山时留有《新息渡淮》七律一首:“京尘无外可轩眉,照面淮滨喜自知。风里麦苗连地起,雨中杨树带烟垂。故林归计嗟迟暮,久客平生厌别离。落日江南采苹去,长歌柳浑洞庭诗”(此诗载于《乾隆县志》)。
王相
字梦弼,别号觉轩,光山人。明正德戊辰(公元1508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赠光禄少卿。他是来净居寺观光以后曾留诗一首,气势恢宏:“风景南来属大方,乘骢步月陟高岗;九莲池灿千层锦,七井泉通一派香;古塔曾沾唐雨露,残碑尚载宋文章;读书台畔徘徊久,仿佛当年事未忘。”从这首诗看王相才华横溢,文思不凡。寥寥数语既刻划赞扬了净居寺的风光,又描写了净居寺建筑的古远,同时还久慕苏东坡的人品,对当年受冤屈寄予了深刻的同情。王相来净居寺和他的诗给净居寺增添了不少光辉。
蔡毅中
字宏甫,光山县人,明万历辛丑(1601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后迁礼部右侍郎,领国子祭酒,赠尚书,谥文庄。有一年秋天,完素君侯公,暇彭、胡两侍御游净居寺,蔡毅中因给琮儿办婚事失约,为念净居寺不佞读书之所,喜而次韵二首:
廿载苏山五下帷,梵天宫外望峨眉。
锦屏远障金绳小,宝塔高悬玉垒卑。
学士祠边荒草乱,慧公堂上暮云垂。
吾生独愧迟婚嫁,自爽侯君十日期。
坡仙台侍倚残碑,每向登临系所思。
五百年来齐宦况,大千身后有谁知?
云中白碧流金简,日下青田长玉芝。
病里卧游神气爽,欲从胜地解缨糜。
胡义赞
字石查,一字忍翁。清统治癸酉(1873年)光山举人,精书画,善石刻,著名的古钱币家。现文管会保存有其游净居寺碑刻两块。
熊荣
字以仁,光山县人,明朝正德丁丑(1517年)进士,初授行人(掌传旨,册封等事),后攫御史出按山东(即巡按御史,行使纠察)。平“矿贼之乱”,复按云南,协征岑猛,以“功”迁陕西参政。其父熊宁,赠监察御史。熊荣曾多次到净居寺,在第二次来净居寺时,曾留诗:
“十五年前别上方,今陪骢马踏崇岗,芭蕉叶改前时色,菡萏花如旧日香;古塔云笼犹带雨,断碑苔藓不成章;重游愧弗如王播,俯首令人叹未忘。”
李逢阳
号西村,光山县人。曾授东阿知县。此人博学多才,善古文词,因与当时“文盟”观点独异,故引归。他游净居寺时写过《游东坡读书台》诗一首:
奇才千古羡东坡,诗句惊人口实多。
潇洒世间谁妒嫉,归来海外此经过。
谈禅寺古今犹昔,读易书丹永不磨。
寄语山灵须爱护,他年留待病维摩。
此诗充分体现了作者仰景东坡的惊人才华,慨叹其遭嫉妒,受谪贬的不幸,指出如同古迹长远一样,苏东坡当永远被后人称颂,大有名人赞名人之慨。
王家士
字汝希,王相之子。光山人,明正德丙子(1516年)中举人,后被聘到书院讲学。王家士多次游览净居寺,而且每次都不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而是扑下身子,在这里住下来搞调查,逐景逐台作诗,游净居寺名人数他诗作得最多。
李养正,字若蒙,河北魏县人,明万历二十二年(1954年)进士,二十八年(1600年)由山西闻喜县调任光山知县。“五年无杖毙之民。”官至吏部郎中。此人先后到净居寺浏览,亦作诗作赋。
吕舫,光山县人,廪生,此人博学工诗,有时名。他在《净居寺山晚眺》一诗中盛赞净居寺风光,诗曰:“弦有净居山,万峰挈云起,……谁谓天台秀,能夺兹岩美。”(“岩”指净居山)
杨殿梓,字明府,号琴斋,江西清江县人,乾隆时进士,壬寅(1782年)人光山知县,曾主修清乾隆《光山县志》,多次游览净居寺并作诗留念。
蔡国杰,字子高,号青霞,光山县人。明礼部侍郎,蔡毅中之孙,曾任扬州淮安通判(略次于州府长官),主管粮运及农田水利工作。曾写有《登苏山访大镜禅师》一诗。
王雅南,字杏山,光山县人。清嘉庆戊辰(1808年)进士,历任江西南康,大庾等县知县,后淡于名利,归里主讲涑水书院(为纪念司马光而建的书院)。王雅南在净居寺写有《大苏山》、《梵天宫》、《紫云塔》、《翠竹峰》、《花瓶峰》、《香炉阜》、《白莲池》、《读书堂》、《功德井》、《谷口钟》、《竹溪月》、《苏山砦》等诗十余首,刻画了净居寺各风景点的壮丽风光。
钱时雍,字虎川,号寄圃,江西清江县人。是清江岁贡,别称“岁进士”。候选训导,清乾隆时来光山,编纂《光山县志》。此人写有《游净居寺和东发韵二首》诗。
现代名僧园瑛(1878—1953年)、太虚(1889—1947年)二人于1931年前后来净居寺讲经。园瑛法师是当时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它从清朝末年酒出游福建、浙江、京、津、沪等省市讲经,并下南洋各地说法。太虚法师于圆瑛同在南京创立佛教学会,并去英、法、德、美等国讲佛学。她们来净居寺讲经说法时,法堂布置庄严别致。法堂门口还张贴着:“讲经说法张居士,放戒登堂贾浪仙”的大红对联。由此看,净居寺不仅古时名人前来,而且近代亦有佛教名僧慕名前来说法传经。
刘杰,中共河南省省委书记,1980年7月13日由中共信阳地委书记刘玉斋,光山县委书记赵凤羽陪同,视察了净居寺。刘杰同志接见了净居寺和尚,县政协委员杨绍兴,并对净居寺茶场作了指示。
阮章竞,北京市文联副主席,1981年游览净居寺,在考察《宋苏轼游净居寺诗并叙》碑后说:“我回京后陪送一首。”
吕清,光山县老红军,一九五五年授少将军衔,国家农垦部副部长,于一九八九年五月一日由光山县长黄立荣陪同,游览了净居寺。
村中佑生,日本大正大学法人、佛教学部长。1988年7月31日下午率日本ZZ—DCHO729团(即“日本第二次天台智者大师足迹探访之旅访中团”)一行十三人到净居寺参观访问。该团成员由学习、研究、信仰佛教天台宗的信徒组成,其中有大学教授一人,讲师三人,研究生一人,寺庙副住持二人。该团来净居寺主要是参拜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的足迹。当时净居寺87岁高龄的空五和尚(杨绍兴)会见了该团全体成员。该团团长村中佑生说:“我们第一次到此寻根探祖是为了促进中日友好和保卫世界和平。”空五和尚说:“为中日友好,我么欢迎日本客人来访。”村中还说:“在日本,天台宗的信徒很多,我们回去后要详细汇报此行情况,以后会有很多人前来这里参观访问。”观访结束前,县长黄立荣率全体接待人员和空五和尚同日本客人村中佑生先生一行十三人在大雄宝殿石阶合影留念。
熊兴亚,号炬明,光山人,现台北市龙光寺住持,法号“法振”,曾四次回光山,访问净居寺,并与杨绍兴和尚合影留念。
以上仅是我们查有实据的古今海内外来净居寺的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人物,足以说明净居寺在海内外的知名度是高的,是名人荟萃的宝地、胜地。古时如此,现亦是如此,凡来光山的各级领导,各方来宾,都要来此兴然游览,每年游人达四万多人次,仅农历二月十八日庙会期间游人达二万多人次。
诗城乐地
诗、文、碑刻并茂,史称豫南“诗城乐地”。净居寺最雄伟的建筑要数大雄宝殿,它六梁三十柱,朱丹粉壁,雕梁画栋,远吞光州,近映池水,与两厢僧舍呈辅势。广殿相连,厢房四抱,浑然一体。整个建筑古朴典雅,宋朝神宗皇帝御题“敕赐梵天寺”,门额镶嵌于山寺门前,数株参天唐柏,一株千年同根三异树立于门前,周围景观,自然棋布。大雄宝殿殿前两侧,古碑林立,多是历代名人赋诗刻于碑上。从“万里览名胜,独爱苏山清”、“奇才千古羡东坡,诗句警人口实多”、“古塔曾沾唐雨露,残碑尚载宗文章”、“九莲池灿千层锦,七井泉通一派香”等脍炙人口的诗句中,说明名人雅士不仅抒发情怀,赞扬净居寺风景优美,历史悠久,而且景仰缅怀东坡才学,同情其遭遇。净居寺景多、诗多、碑多、名人多,现有碑碣数十块,诗有明代监察史王相《游净居寺》,明进士山东巡按御史熊荣《陪先师王侍御游净居寺次韵》,明东阿知县李逢阳《游东坡读书台》,明知州王家士《同故雨谷重游净居寺》、游东坡读书台《宿净居寺方丈》、《次日登绝顶》,明问亭水居士周思从《过浮光净居寺及诗文晏集苏长公韵》,明进士闻喜知县李养正《游净居寺和东坡韵》,清张基崇《夏日登净居寺步东坡原韵》,清胡延年《游净居寺步东坡韵》,清廪生吕舫《净居寺晚眺》清举人杨殿梓《和钱虎川游净居山次东坡韵》清岁贡钱时雍《游净居寺和东坡韵二首》、《东坡读书堂》、《净居山十咏》清名人钮琦《偕光州孟广文游净居寺》,明进士,礼部右侍郎蔡毅中《完颜君侯公,暇同彭、胡两侍御游净居之游。时予以琮儿毕婚爽约,念净居不佞读书之所,喜而次韵》、蔡国杰《登大苏山访大镜禅师》,名人胡步缓《重阳游净居寺》,名人左甸勋《净居寺》,清举人杨殿梓《十一月初七偶以民事入西南乡团至净居山寺》、明进士王雅南《净居寺十二景诗》、王楠《宿净居寺》、名人许钟路《游净居寺》、《登紫云塔》,在这数十位名流上百首诗、碑中,以苏轼《游净居寺》为核心,最辉煌,原文是:
十载游名山,自制山中衣。
愿言毕婚嫁,携手老翠微。
不悟俗愿在,失身蹈危机。
刑名非夙学,陷阱损积威。
遂恐生死隔,永与云山违。
今日复何日,芒鞋轻自飞。
稽首两足尊,举头双泪挥。
灵山会未散,八部犹光辉。
愿从二圣往,一洗千劫非。
徘徊竹溪月,空翠摇烟霏。
钟声自送客,出谷犹依依。
回首吾家山,岁晚将焉归。
这是苏东坡乱时在净居寺写的一首诗,诗调很低,反映了他的心情,这首诗是千载不朽之作。明嘉靖碑刻为《宋苏轼游净居寺诗并叙》立于净居寺大雄宝殿院中。净居寺不仅诗文、碑刻并茂,而且“佛曲”也不凡。寺中凡法事活动,几乎少有不动佛教乐曲的,且曲调很多,有九曲、八曲、四曲,有乞食调、移风调,有“梵乐”,有“清乐”(即每唱佛曲,以笙笛逐之)等等,尤其是佛经配上乐谱进行“讽咏”(背书),有说不出的风味。过去净居寺与每天进行朝参、夕聚、念经,每周最少还有一次念佛,日诵(即《禅门日诵》)是天天进行,且可随时随地念祷。朝参时念“大悲咒”(全称《喝罗念剌但那念哆那叶耶观音咒》)夕聚时念“心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念经时念《大悲咒》、《心经》、《三规五戒》以及大本头经,念经念大本头《观音经》(全称从略,下同)、《金刚经》、《弥陀经》、《法华经》、《地藏经》等,要是放戒时(受戒)时,夜间也念经。念时由维那念哆僧领诵经文,僧众随着诵之,旁边击木鱼、引磬等法器,发出滴—拉—当的声音,配以念经的节奏,颇有欢乐气氛。佛调音乐几乎不断地缭绕整个净居,特别是《日诵》中有段“偈语”(唱词):“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方向灵山塔下修”。(意即提醒僧众时刻都要想着佛,“佛即是心,心即是佛”,不要忘记:做好事不用远求佛,随时随地都可以做)。成了净居寺与和尚们的“口头禅”随时就可以听到有人在诵吟,使整个寺院沉浸在佛教乐曲之中。
上述情况证明,净居寺不愧为豫南的“诗城乐地”不仅为美丽的风景区,而且以其文言艺术的魅力倍增光辉。
天台宗祖
初祖北齐慧文尊者
北齐僧。又作慧闻。渤海(山东)人,俗姓高。年寿不详。活动时间约在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535)至北齐文宣帝天保八年(557)间。幼岁入道,聪敏绝伦,苦学深思,至于成年。一日,阅大智度论至卷二十七,恍然大悟,证得‘一心三智’之妙旨。又读中论至四谛品之偈(大三○·三三中):‘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而顿悟空有不二中道之义。遂承龙树之教而建宗风。游化河淮,聚徒千百人,盛弘大乘。后以心观传授南岳慧思禅师,慧思受法后,弘化南方,开天台教法宣说之基,然门人多在北方,故传授亦少。天台宗之徒奉为第二祖(或谓初祖),世称北齐尊者。
二祖南岳慧思尊者
慧思(515~577),南北朝时代之高僧。武津(河南上蔡)人,俗姓李。世称南岳尊者、思大和尚、思禅师。为我国天台宗第二代祖师(一说三祖)。自幼归佛乐法,心爱法华经,曾持经入冢中读诵,读毕深受感动,对经涕泣,旋梦普贤菩萨摩顶而去,由此,顶上遂隆起肉髻。年十五出家,后参谒河南慧文禅师,得授观心之法,曾因慨叹虚受法岁,放身倚壁,遂豁然大悟,深得法华三昧。乃最早主张佛法之衰微即末法时期者,故确立对阿弥陀佛与弥勒佛之信仰。注重禅法之践行,亦注重义理之推究。
北齐天保五年(554),师至光州,不分远近,为众演说,长达十四年之久。其间声闻远播,学徒日盛,嫉其德望或谤难是非者甚多。又师于河南南部之大苏山传法予智顗,智顗为师之众门弟中最为杰出者。陈代光大二年(568)始入湖南衡山(南岳),悟三生行道之迹,讲筵益盛,居止十年,遂有‘南岳尊者’之称。倍受宣帝礼遇,尊称‘大禅师’,故思大和尚,又称思禅师,盖基于此。太建九年,晏然而化,世寿六十三。著作多半由门徒笔记整理而成,如法华经安乐行义一卷、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二卷、大乘止观法门四卷、四十二字门二卷、受菩萨戒仪一卷等。自撰者有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一卷
三祖智者大师
智者大师即智顗(538~597),字德安,俗姓陈,颍川人,陈隋时期著名的高僧,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生于梁武帝大同四年(535),卒于隋文帝开皇十七年(597)。智顗七岁即好往伽蓝,诸僧口授普门品一遍,即诵持之。十八岁出家,二十二岁从慧思所学。陈太建七年(575)始至天台山隐居,宣帝为创修禅寺。后隋炀帝礼他为师,并赐“智者”称号。智顗一生经历三个朝代,一意兴显三世佛法,共建寺三十六处。亲手度僧一万四千余人,撰述经书法华经玄义、法华经文句、摩诃止观、观音玄义、观音义疏、金光明经玄义、金光明经文句、观无量寿佛经疏等约三十余部,一百四十余卷。其所创立的天台宗,为中国佛教宗派之始。
四祖章安灌顶法师
章安大师(561~632),隋代僧。临海章安(浙江临海)人,俗姓吴。字法云,名灌顶。世称章安大师、章安尊者。七岁从摄静寺慧拯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慧拯入灭后,于南朝陈后主至德元年(583)至天台山修禅寺谒智顗,承习天台教观。此后随侍智顗,隋开皇十七年(597),智顗示寂,师奉遗物献贡晋王广,王遣官送返,并致唁辞。晚年住会稽称心精舍,讲说法华。贞观六年示寂,世寿七十二,追谥总持尊者。师智解辩才绝伦,能领持智顗之遗教,如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等,集记大小部帙百余卷,以传后世,今日智者大师之教文不坠,全仗师之力,后世尊为东土天台宗第五祖。著有大般涅盘经玄义二卷及经疏三十三卷、观心论疏五卷、天台八教大意一卷、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一卷、国清百录四卷,以上现今尚存。此外,仁王经私记三卷、仁王疏四卷等已散佚。(据说是江苏宜兴人-山月)
五祖法华智威尊者
智威(?~680),唐代僧。处州(浙江)缙云人,俗姓蒋。为天台宗第五祖。家世业儒。十八岁时,任本郡之堂长,以娶妇还家,归途中逢一梵僧,诘问其违背昔日所立重誓。盖师前身名徐陵,曾闻智者大师讲经,誓愿来世童幼出家,大布弘化。依此誓愿,师遂往天台山国清寺,投章安灌顶受具足戒,咨受止观心要,定慧俱发,证得法华三昧。高宗上元元年(674),离国清寺,觅胜地宣讲教法,先至苍岭普通山,以其地隘狭,难容广众,遂入轩辕炼丹山,开拓荆棘,聚石为徒,昼讲夜禅,手写藏典,乃称其地为法华。其后学者众多,习禅者三百人,听讲者七百余人,常分九处安居。贞观二十年(646)补朝散大夫,并赐大师号。富于词藻,撰制桃岩寺碑与头陀寺碑。永隆三年十一月示寂,世寿不详。吴越王追谥‘玄达尊者’。嗣法弟子为慧威,与师并称‘二威’;智威称大威,慧威为小威。此外,敦煌出土之六门陀罗尼经论广释一卷,署‘尊者智威造’,未详是否即师所著。
六祖天宫慧威尊者
慧威(634~713),唐代僧。天台宗第六祖。又称惠威。婺州东阳(浙江)人,俗姓刘。幼年出家,受具足戒。后礼谒缙云之智威研习天台之学,顿悟三观之法,时人遂以‘小威’呼之。初居京师天宫寺时,世人称为‘天宫尊者’。后归东阳,山居绝人事,而登门求道之士仍不绝于途。高宗时,与智威同为朝散大夫四大师。于开元元年示寂,世寿八十。左溪尊者玄朗为其嗣法弟子。后吴越王敕赐‘全真尊者’之谥号。
七祖左溪玄朗尊者
玄朗(673~754),唐代僧。天台宗第七祖。婺州乌伤县(浙江义乌)人,一作东阳人。俗姓傅,傅大士之六代孙。字慧明,号左溪。九岁出家。武后如意元年(692,中宗嗣圣九年),二十岁,蒙敕住东阳清泰寺。因就光州岸律师受具足戒,从学律仪经论,常恨古人章疏之判断有不允当者;乃博览群籍,精研涅盘经,曾至会稽妙喜寺与印宗禅师研学禅要;闻天台之宗可清众滞而趣一理,因诣东阳天宫寺,从慧威学法华经等。复依恭禅师修习止观。又涉猎儒书,兼好道宗。而自以止观为入道安心之要。其后,因好山林,厌人寰,而隐居婺州浦阳县左溪岩,常随仅十八僧物,复行十二头陀,麻衣蔬食,独坐一龛,达三十余年。开元十六年(728),应婺州刺史王正容之请,暂居城下,寻以疾辞还山。平日诲人不倦,颇勤讲学。天台教法,由斯转盛。天宝十三年示寂,世寿八十二。吴越王谥号‘明觉尊者’。世称左溪尊者。撰有法华科文二卷。
八祖荆溪湛然尊者
湛然(711~782),唐代僧。天台宗第八祖。常州荆溪(江苏宜兴)人,俗姓戚。家世业儒,而独好佛法。十七岁从金华方岩(又作芳岩)受天台止观。二十岁入左溪玄朗之门,研习天台宗教义,尽得其学。三十八岁于宜兴净乐寺出家,又至越州从昙一学律,后于吴郡开元寺讲摩诃止观。玄朗示寂后,师继其席,以中兴天台宗自任,提出无情有性之说,主张木石等无情之物亦有佛性,发展天台教义。历住兰陵、清凉诸刹,所至之处,四众景从,德誉广被。天宝、大历年间,玄宗、肃宗、代宗优诏连征,皆称疾不就。晚年居于天台山佛陇寺。建中三年二月,示寂于佛陇道场,世寿七十二,法腊四十三。弟子梁肃为撰碑铭。湛然为天台宗中兴之祖,世称荆溪尊者、妙乐大师,又称记主法师。北宋开宝年中,吴越王钱氏追谥‘圆通尊者’之号。弟子有道邃、普门、元皓、行满、智度、法颙等三十九人。生平撰述宏富,主要著作有法华经玄义释签十卷、法华文句记十卷、止观辅行传弘决十卷、止观搜要记十卷、止观大意一卷、金刚錍论一卷、法华三昧补助仪一卷、始终心要一卷、十不二门一卷等,均行于世。
光山净居寺与天台宗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光山举行
当阳和湖南南岳的演进,最后终成于天台山。学者们还对天台宗的思想、慧思的禅学理论、智者大师的贡献,以及天台宗与政治、儒学、文学等思想的关系和百年来的天台宗研究做了一定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认识。与会代表认为,光山具有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应该大力开发。本次会议将促进今后对慧思的研究,从而推动中国佛教历史和思想的研究。
重建祖庭净居寺
2009年8月15日,嵩山少林寺与河南光山县政府签约,双方将合作重建天台宗根本祖庭净居寺。双方商定,在规划方案、宗教产权证等相关手续办妥后,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重建工作。
资料显示,净居寺是我国佛教主要流派天台宗的发祥地,被称为天台宗的根本祖庭。净居寺不仅造就了慧思、智顗、道岸、鉴真等名僧,而且吸引了梅尧臣、苏东坡、黄庭坚等古圣先贤游览探胜,并留下诗词碑刻百余首,被称之为“诗城乐地”、“福乡宁境”。这里还被誉为是大文豪苏东坡的灵魂家园。
据了解,少林寺在恢复中间过程中将最大程度保持并发扬净居寺作为天台根本祖庭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原有历史风貌,传承天台宗文化。少林寺负责派有资质、影响的僧人入住。重建工作需待规划方案等相关前期工作完成后,第一年完成重建大雄宝殿,达到僧人入住和开展正式佛事活动的条件;第二年建成紫云塔、钟鼓楼和上客堂;第三年完成修复摩崖石刻等工程。
签约仪式后,净居寺重建规划同时启动。
参考资料
光山净居寺.中国佛教寺院网.
千年古刹——净居寺.光山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5 16:14
目录
概述
天台宗祖庭
名僧辈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