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志寺塔基地宫
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静志寺塔基地宫,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东大街草场胡同定州贡院西侧,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
历史沿革
静志寺塔基地宫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用于安葬该寺自北魏以来历代废塔秘藏舍利。
1969年,发现静志寺塔基地宫并发掘。
建筑格局
静志寺塔基地宫坐北朝南,砖筑方形,宫门作门楼式,设拱券洞门。四壁均为释迦牟尼涅槃像及弟子哀悼情景的彩绘壁画。有墨书纪年标记。
静志寺真身舍利塔塔基门向南开,门为砖砌拱券式,门宽0.63米,门洞口底部用砖平砌四层,上面立放一平方形板直过券顶。塔基呈不规则的方形,东壁长2.2米,西壁长2.1米,北壁长2.17米,墙壁高1.1米,券门距东壁0.18米,距西壁0.76米,墙壁上部为砖砌斗拱建筑,斗拱上部是砖砌盖顶封顶,顶口盖一石雕歇山式屋顶。
塔基内四壁均有壁画。券门两侧南壁上各画天王像一幅,画中天王全身戎装,西侧右手持剑,东侧右手持剑、左手托塔,凶盾怒眼,足下踏有夜叉,形象狰狞。东西两壁画的是礼佛图,东为梵王,西为帝释,梵王作帝王形像,帝释作贵妇人形象,两旁各有二童,二侍女,是当时上层封建统治阶级人物生活的写真。东壁为梵王作帝王形象;画中的梵王阔面大耳络腮胡,头戴珍珠冠,目视前方,表情凝重。身着绿色广袖袍,内衬白罗中单,披绿帔帛,胸前结红带,大腹便便,由二侍女搀扶而行,前有一侍女捧莲花引路。在人物身后有一朵盛开的莲花,莲花上托起一长方形盘,上写“范王……”。西壁上的帝释雍容华贵,端庄祥和。头戴花冠,耳缀花钿。上身穿广袖衫襦,内衬白罗中单,下著绛纱长裙,腰系长带,足登翘头丝履,绿色帔帛飘绕身前。帝释面如银盆,体态丰腴,左手拿拂尘,由二侍女随从左右,前有一侍女捧桃引路。墙壁上前方写有“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的题款,人物后面有莲花托起的木盘,上写“帝释……”。正面北壁的壁画,中间为一莲花座,上托一灵牌,牌上写“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八字,两侧各有五个僧人像,神态严肃悲戚,画面寒风飒飒,黄叶飘零,更增加了悲凉的气氛。从画的内容看,这幅画描述的是释迦牟尼的尸体火化以后,他的十个弟子去安葬礼拜的情形。在四壁上,写满了施舍人的姓名和施舍的器物名称,并记有年月。
文物遗存
综述
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北魏、隋、唐、宋历代金、银、铜、玉、石和木刻制品及丝织品等珍品700余件,战国至宋代货币27000万余枚。静志寺地宫出土的最晚的文物,时代为北宋太宗年间,且以此时期的文物为最多。
北宋琉璃“葡萄”
静志寺塔基地宫中一共出土了玻璃制品30余件,其中一部分是进口玻璃,一部分是国产玻璃。二者的区别在于,进口玻璃含钠、钙的成分较多,国产玻璃含铅、钡的成分较多。经研究人员测定,这串琉璃葡萄含铅量较高,是国产“葡萄”。“葡萄”果实上,覆盖着一层白白的霜,还有一些黄色的锈蚀的斑块,是北宋工匠手工制作的琉璃葡萄。“葡萄”最初是自然散落状态,通过修复,被绵纸裹着铜丝做成的“枝条”重新串了起来。玻璃的料质略显不纯,杂有白色的螺旋纹理,内部中空,研究人员推测为无模吹制成型的高铅国产玻璃制品。这串玻璃质地的“葡萄”与真正的葡萄在大小与颜色上高度相似,显示出工匠已能娴熟掌握玻璃材料的运用和吹制技术,是北宋玻璃工匠的创造。
钱币
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的钱币中时代最早的为秦半两。“半两”由秦丞相李斯以小篆书写,“两”是重量单位,一斤等于十六两,一两等于二十四铢。标准的半两钱重如其文,相当于今天8克左右。半两钱绝大多数没有边廓,周边较圆,“半两”二字凸起较高,光背无文。
隋代石函
塔基北侧中部,放一正方形大理石石函,边长92厘米,全高64厘米。此石函为曲阳白石雕凿,胎体厚重。函为正方形,平口平底。上为盝顶式盖,盖上刻隶书五行二十五字铭文:“大隋大业二/年岁次丙寅/十月壬午朔/八日己丑舍/利宝函之铭”,字体锋芒毕现,刚劲有力。函内底部浮雕莲花一朵。
北魏兴安二年石函
塔基西南及西部,放有一石棺盖、一石函盖及小石函一个。石棺盖的尺寸和石质与东南部敞口石棺完全一样,是一套。石函盖倒置,上面放满了瓷器及铜钱等物。正面中部是隋朝重葬时的铭文。四侧是唐朝重葬时留下的铭文。小石函呈正方形,侧面刻有佛像和铭文,字迹模糊,只有“大代兴安二年(453年)岁次癸巳十一月”几字尚依稀可辨,是北魏的遗物。石函长30.5厘米,宽30.5厘米,高31.5厘米。函盖、身一体,盝顶,一侧开龛,龛口两侧阴线浅刻佛说法及僧人坐禅等形象,背后一面刻“大代兴安二年岁次癸巳十一月”等铭文,为中国境内出土的最早有明确纪年的舍利石函。石函龛口两侧阴线人物形象个体较小,长、宽、高各约30厘米,其题材为佛说法及僧人坐禅等形象,这和当时中国北方的佛教风尚有密切关系。
唐代石棺
塔基东南部,放有两个唐代石棺,一个带盖,一个敞口;一具刻有花纹和飞天像,一具刻有铭文:“唐定州静志寺于龙纪元年(889年)岁在己酉四月,因修盖佛龛,掘得石函一个,内有金棺银椁,灿烂生辉,缁素同开,乃获舍利,或隐或显,或离或合,遂取那僧令钧、上坐僧匡鉴、寺主僧元志”。两棺内放有大量玉料及铜器。
隋鎏金铜函盖
鎏金铜函边长23.2~23.5厘米,高19.5厘米。函方形,平底。上有盝顶式盖,通体錾凿,阴文,表面鎏金。盖面为护法,四面为菩萨及护法,每面两尊,花纹主题为佛教故事。铭刻为:“大隋仁寿三年五月廿九/曰静志寺与四部众修理/废塔掘得石函奉舍利有/四函铭云大代兴安二年/十一月五日即建大塔更/作真金宝碗琉璃等瓶上/下累叠表里七重至大业/二年十月八日内于殿内”,铭文与图案互相间隔,由铭文可知,隋代仁寿年起塔发现了北魏文成帝时代的小舍利石函,而此北魏石函和隋代舍利函,竟都如此完好的保存至今。隋代石函和鎏金铜函与此外一件盖形石志、一鎏金银碗、一鎏金银塔、绿、白相套的二玻璃瓶,组成了一套“上下累叠,表里七重“的舍利容器,实物发现与鎏金铜函上的铭文记载可一一对应。
阿育王铁塔
铁塔方形,镂空,模铸。通高20厘米,塔基宽10.5厘米,高3.5厘米,塔身宽8厘米,高6厘米。塔身与塔基相连,塔身四面、塔顶及四角为分铸。塔基四面各铸有并排而坐的四尊小佛像,塔身四面均设拱形装饰区,内铸佛本生故事、求道学法和佛祖讲经说法的场景。拱形装饰区左右上方各饰有佛头2个,各角铸狮头。塔顶四角的山花蕉叶高6厘米,蕉叶外部以凸脊分割成两层或三层,共17个画面,分别镌刻佛教故事,展现佛祖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涅槃的生命历程,刻画精细,甚至能分辨出佛祖肋下出生的生动场面;蕉叶内部各铸坐佛一尊。塔顶饰四层相轮,是用一种涂成白色、很轻的金属制成,下部有凸出的莲花座。塔底有盖板,上刻铭文4行23字:“吴越国王叔敬造宝塔八万四千所,永充供养。时乙丑岁记。”据此可推知铸塔时间为宋乾德三年(965年)。
隋代鎏金錾花银塔
银塔通高16.2厘米,底径6.6厘米,银质,表面鎏金。单层六面亭阁式,由基座、塔身、塔刹组成。圈足状基座,锤揲束腰仰莲以承托塔身。塔身正面有两扇门,设门钉三排,门环上挂锁,配有钥匙。门上、下均錾刻有花纹;门两侧有毬路纹,间有鱼子纹为地,上錾刻飞天,飞天面相方圆,体态轻盈呈U型,飞身于卷云之上。左侧飞天双手上举执飘带。右侧飞天双手托花篮,作散花状;紧挨两飞天两边均为缠枝牡丹纹;正背面錾刻菱形叶片纹,中央有一条明显的焊接接口。顶部坡面饰瓦垄纹,坡面微出檐,沿角悬花式风叶。宝珠形刹顶。
历史文化
相关记载
关于静志寺最早的记录,来自于地宫出土的一块隋大业二年的盖形石志,石志上说“大隋仁寿三年五月,因修燕魏废塔,遂奉舍利有四”,从这段文字可以得知,静志寺早在后燕时就已存在。
文物价值
静志寺塔基地宫是研究中国古代尤其是北魏至宋初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静志寺塔基地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静志寺塔基地宫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东大街草场胡同定州贡院西侧。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静志寺塔基地宫,路程约2.4千米,用时约8分钟。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14 23:4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格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