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瓣是静脉壁内膜向管腔突出而成的半月形囊袋状薄膜,一般两个瓣膜构成一组,向心脏方向开放。瓣膜表面覆盖有一层内皮,中间为致密结缔组织。四肢静脉的
瓣膜较多,其他部位的静脉瓣膜较少或缺如。它可防止血液倒流。
解剖结构
静脉瓣
静脉瓣是静脉管内壁上的一种结构,是内膜折叠而形成半月形的皱襞,薄而柔软,凸侧缘附着于管壁,凹缘向心方向游离。多成对排列,在一些较小的静脉管内偶有单瓣存在。主要功能是防止血流逆流或改变血流方向。静脉瓣的配布与影响静脉回流因素有关,如受重力影响较大的四肢,尤其是下肢,其静脉瓣很多。一般在2毫米以下和大静脉干以及头颈部的静脉均无静脉瓣。
静脉管壁的内膜皱襞,形似半月状的小袋称静脉瓣。静脉瓣属静脉壁结构上的特点,可防止血液逆流及促进血液返回心脏。静脉瓣存在于一般中等静脉,分布很不平衡。一般规律是:受地心引力较大、血液回流比较困难部位的静脉瓣特别发达,反之则完全无瓣或数目较少。例如四肢的静脉瓣最多,下肢又多于上肢;中等口径的静脉瓣一般都比较丰富,而小静脉和大静脉干内很少有瓣。无静脉瓣或静脉瓣受损伤的静脉容易发生静脉曲张。
静脉
静脉凡是运送血液回到心房去的血管都称为静脉。按管径的大小,也可分为大、中小和微四级。管壁的结构与动脉基本相似,由内、中、外三层膜组成。三层膜的界限不很清楚,其中膜层较相应的动脉薄,弹性组织和平滑肌都不如动脉发达,因此,弹性和收缩性小。但外膜比较发达。静脉有浅静脉和深静脉之分,两者之间相互通连。浅静脉位于皮下,故又称为皮静脉或皮下静脉。深静脉位于深筋膜深面或体腔内,与同名动脉伴行。一般中小动脉的伴行静脉有两条。所以静脉的数量多,与相应的动脉比较,静脉的管径大、管壁薄、弹性小,并有由内皮向腔内形成的静脉瓣,有防止血液逆流的作用。此外,静脉比动脉的变异大,甚至同一条静脉的不同区段往往也有较大差异。
管径约在10毫米以上的静脉,一般称为大静脉。如上、下腔静脉、无名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和股静脉等;管径在10毫米以下,2毫米以上者,称为中静脉;2毫米以下,300微米以上者称为小静脉。小静脉由微静脉移行而来。
静脉的功能是将全身各部的血液导回心脏。静脉血液回流的动力是靠静脉管内的压力差,而不是管壁本身的收缩。影响静脉压力差的因素很多,如心脏的收缩力、重力、体位、呼吸运动、静脉周围肌肉收缩、挤压和相应部位动脉搏动等。
相关疾病
静脉炎:
概述:
静脉炎症,常并发血栓形成。因受伤或感染引起,或原因不明,随后导致血栓形成;也有血栓形成之后出现炎症。可通过休息和支持方法治疗表浅静脉炎。
【病因】
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强的塑料管时间过长而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因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感染。
【诊断要点】
输液后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红、肿、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病情判断】
输液后,特别是输注有刺激性的化学药物后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红、肿、灼热、疼痛,严重者可出现局部坏死。
【治疗】
以避免感染,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为原则。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如红霉素、氢化可的松等,应充分稀释后应用,并防止药物溢出血管外。同时要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以保护静脉。
2、抬高患肢并制动,局部用95%酒精或50%硫酸镁进行热湿敷。
3、用中药外敷灵或如意金黄散外敷,每日2次,每次3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