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角
无名静脉
同侧的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在胸锁关节的后方汇合而成头臂静脉(又称无名静脉),汇合处的夹角称静脉角。静脉角共有两个,左侧有胸导管(左淋巴导管)注入,右侧有右淋巴导管注入。锁骨下静脉在第1肋的外侧缘续于腋静脉,伴同名动脉走行。此处的血液走向是将颈内静脉血液和锁骨下静脉血液汇集为头臂静脉,送入上腔静脉,再进入右心房。
静脉角测量方法
静脉角测量方法:
测量静脉角的方法有多种。较常用的方法是做鼻根至鞍结节连线的延长线为基线,通过静脉角顶做与基地线相垂直的线,正常静脉角应位于鞍结节后方10-29毫米和基地线上方32-46毫米范围内。
与静脉角相关的疾病
静脉曲张:
概述:
静脉曲张最常见的症状是,腿部疼痛,不适感与日俱增,与站立和静止不活动的时间长短成正比;晚上腿部疲劳,沉重和疼痛,这些症状通常在平卧患者抬高患指的情况下得到缓解,数小时后不适感完全消失,多数病人在夜间发生小腿和足部肌肉痉挛(抽筋)。
除了全下肢疼痛外,部分患者在浅静脉的行径上,或其一曲张的部位发生局部疼痛,红肿。这种疼痛可全并有疼痛静脉,表面皮肤的小范围湿疹。女性疼痛常在月经前和月经期内加重。
静脉曲张分为原发性,继发性两种。
原发性是由于下肢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静脉壁薄弱,长期站立,重体力劳动,引起浅静脉内压升高而发病。有家族史者,占15~20%。继发性多见于下肢静脉血体妊娠及盆腔肿瘤,其因长期重体力劳累后受寒冷刺激使其肌肉毛细血管大面瘀积反复酸胀感后而使离心脏远端静脉曲张。
解剖结构
1、颈内静脉:
颈内静脉起始于颅底的颈静脉孔。为颅内乙状窦直接向下的延续。颈内静脉在颈动脉鞘内位于颈内-颈总动脉的前外侧,在颈内-颈总动脉与颈内静脉之间的后方有迷走神经下降。颈内静脉下降至胸锁关节后方与锁骨下静脉汇合形成头臂静脉。此汇合点称为颈静脉角。颈内静脉起始处稍膨大,称为颈静脉上球,右侧比左侧为大,位于颈静脉窝内。颈内静脉的末端亦膨大,称为颈静脉下球,位于胸锁乳突肌胸骨头和锁骨头所形成的锁骨上小窝的后方。在小球的上方内有一对瓣膜。颈内静脉穿刺和插管是临床诊断和治疗途径之一,如用作测定中心静脉压和输入高价营养。由于右侧颈内静脉较粗,与头臂静脉、上腔静脉三者几乎成一直线,所以,颈内静脉穿刺和插管术宜选在右侧进行。穿刺和插管的部位常选在胸锁乳突肌前缘中点或稍上方,也可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下1/3交界处,或在该肌的两头之间的三角形间隙内进行。结扎一侧颈内静脉,并不影响脑部的血液回流。故颈部癌肿清扫术时,可将其切除。有时也可切取一段作为血管移植的材料。自耳垂向下至胸锁关节的连线,即表示颈内静脉的体表投影。颈内静脉收集来自中枢神经系统和感觉器的颅内属支,以及面静脉、舌静脉、甲状腺中静脉、胸锁乳突肌静脉、咽静脉等颅外属支的静脉血流。
2、锁骨下静脉:
为腋静脉向上的延续,起于第1肋的外侧缘,至胸锁关节后方与颈内静脉汇合形成头臂静脉。成人锁骨下静脉长约3~4cm,直径1~2cm。锁骨下静脉的前面有锁骨和锁骨下肌;其后上方与锁骨下动脉相邻,但二者之间隔以前斜角肌;膈神经自其后方通过;下方与第1肋骨上面的浅沟接触。锁骨下静脉始末两端都有瓣膜。静脉在经过中与周围结构密切相连,其管壁与颈部筋膜、第1肋骨膜、前斜角肌腱以及锁骨下肌的筋膜鞘等相连着,因而位置固定。当吸气和臂上举时,可使锁骨下静脉管腔加大。手术中若伤及此静脉,可发生空气栓塞。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交角处,左侧接受胸导管,右侧有右淋巴导管注入。锁骨下静脉与同名动脉不同,锁骨下动脉发出很多分支,而锁骨下静脉通常仅有颈外静脉汇入,偶尔接纳肩胛上静脉和颈横静脉。由于锁骨下静脉管径大,变异小,位置恒定,邻近无重要结构,可反复多次进行穿刺、置管等。故临床上常选其为深静脉穿刺、置管的途径。经锁骨上部或锁骨下部插入锁骨下静脉导管的各种方法和技术,都已被应用,但一般认为由锁骨下部进行为好。锁骨下静脉的穿刺导管置入术,由腋静脉终末部容易完成。腋静脉-锁骨下静脉的连接处位于锁骨内侧1/3的后方,此连接处和锁骨下静脉借前斜角肌(成人厚10~15mm,儿童5~8mm)与锁骨下动脉和臂丛分离,故靠近腋静脉-锁骨下静脉连接处进行静脉穿刺比在腋窝外侧部穿刺较为安全。由于锁骨下静脉较粗,血流量较大,若灌注高渗溶液,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比较远的外周静脉小;使用锁骨下静脉导管的病人可以走动。安置导管时右侧较左侧顺利,故临床上穿刺置管时,首先考虑在右侧进行。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3 18:30
目录
概述
静脉角测量方法
与静脉角相关的疾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