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韧带裂
指肝脏面正中有略呈形的三条沟左侧的纵沟较窄而深,后部容纳静脉韧带的沟称静脉韧带裂
指肝脏面正中有略呈H形的三条沟,左侧的纵沟较窄而深,后部容纳静脉韧带的沟,称静脉韧带裂。
一、解剖结构
1、静脉韧带裂位于尾状叶与左外叶之间,由左后上至右前下,长5.10±1.17cm(1.90-8.69cm),中点深2.48±0.80cm(0.52-4.78cm)。容有静脉韧带,小网膜起于其右缘。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静脉韧带裂较浅,仅容静脉韧带。实际上其中点可深达4.78cm,小网膜且起于其右缘,并分此裂为前后两部。前部与胃肝隐窝相通,后部为网膜囊上隐窝的一部分。
2、胚胎早期,左、右脐静脉经肝的两侧,第5w时肝细胞索增生,肝脏体积增大,脐静脉在与肝脏接触时分支进入肝内,并与肝窦相通。随后,脐静脉血越来越多地经肝流回心脏。因此,整个右脐静脉和左脐静脉的近心段逐渐萎缩消失,只有左脐静脉远心段保留并增粗,穿行肝内的血管则扩大形成静脉导管,使一部分脐静脉血直接注入到下腔静脉。在肝门处,静脉导管、脐静脉、门静脉左支交汇形成门静脉窦,从窦上发出分支入肝左叶。胎儿时期,静脉导管将一部分脐静脉血分流至下腔静脉,其远心端并与门静脉相通,出生后1~2w闭合,形成静脉韧带,而脐静脉闭锁后形成肝圆韧带。
3、静脉韧带走行于肝脏的静脉韧带沟内,一端连于门静脉左支,另一端连于下腔静脉;静脉韧带长4.09±0.61cm,内有间断性残腔,且腔面光滑。残腔以近心段最为明显,长约1.99±0.39cm。
4、静脉韧带附着于门静脉左支,在下腔静脉的管腔内,见静脉韧带近心端附着处的管壁上有一绿豆大小的卵圆形凹窝,除个例外均为一层膜性结构所封闭。未被封闭的有来自尾状叶的一条小静脉开口于此。静脉韧带远心端附着处的管壁上也有一小而浅的凹窝,但不如近心端者明显。静脉韧带可用2mm的铁丝使其再通。
二、解剖学意义
静脉韧带裂为尾状叶前界、下腔静脉沟为尾状叶后界。在断层标本和CT上仍以此作为肝尾状叶的定位标志。
三、临床应用的发展方向
虽然静脉韧带和肝圆韧带两端已闭合,但其内仍有残腔存在,且腔壁光滑。由于门静脉在发出左支之后,于左支入肝左叶之前连静脉导管。因此,若能实现门静脉高压患者静脉导管再通,并放置血管支架加以限制,门静脉血可经静脉导管直接分流至下腔静脉,并可在分流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门静脉血,特别是来自胰腺的静脉血入肝的流量,同时因静脉韧带内有内皮存在,且其可通过爬行再生,故也可以减少分流道的闭塞。临床上已有利用脐静脉再通过测量门静脉压力和修补胆道。因此,可以于脐部切口经肝圆韧带至门静脉左支,然后扩张再通静脉导管至下腔静脉,实现门腔分流,但应用于临床之前尚需进行动物实验加以证实。因此,若能实现门腔分流,使肝硬化病人的门静脉压力降低,从而预防和治疗食管等静脉曲张,减少或避免消化道大出血的发生;同时,由于静脉导管连于门静脉左支与下腔静脉之间,若在分流时加以适当限制分流道,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门静脉右支和左支入肝的血流量,减少肝性脑病和肝衰竭的发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3 20:06
目录
概述
一、解剖结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