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经济活动人口(economically inactive population)是指西方国家关于总人口中不从事
经济活动人口的统计概念。为总人口减去经济活动人口。包括:(1)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2)在校大、中、小学生;(3)从事无报酬的家务劳动者;(4)退休工人;(5)食利者;(6)丧失劳动能力的病残人员和其他闲散人口。其中接受普通教育的在校大、中、小学生是处在被培养成为劳动力的过程中,同其他非经济活动人口一样,需要劳动力人口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来供养,是被抚养人口。
相关特点
非经济活动人口具有年龄大、女性多、文化程度低的特点,但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相比这些特点略有变 化:
女性所占比例大
非经济活动人口的性别构成女性占的比例较大,且增长速度快于男性调查资料显示,女性非经济活动人口占全部非经济活动人口总量的62.28%,男性占37.72%,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相比,男性非经济活动人口比重微降0.26个百分点。根据抽样调查推算,全市女性非经济活动人口总量达到104.78万人,男性非经济活动人口总量达到63.47万人;与2000年五普时相比,女性非经济活动人口绝对量增加40.2万人,七年来共增长62.25%,年均增长7.16%;男性非经济活动人口绝对量增加23.93万人,七年来共增长60.52%,年均增长6.99%,增长速度略高于男性0.17个百分点。
老年人口占比重较高
我国劳动法规定: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年满55周岁为
法定退休年龄,因此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劳动力
参与率较低,这决定了非经济活动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重较高。在调查的非经济活动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年非经济活动人口占42.43%,比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27.89个百分点。
非经济活动人口
人口总体文化较低
在调查的非经济活动人口中,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4.13%,其中:13.48%的非经济活动人口未上过学,18.38%的非经济活动人口具有小学文化程度,22.26%的非经济活动人口具有初中文化程度。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相比,未上过学、小学的比重分别下降了6.16、2.2个百分点,初中的比重上升了2.18个百分点。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5.2%,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相比上升2.12个百分点。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0.67%,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相比上升7.15个百分点。
在调查的非经济活动人口中,养老保障覆盖面较低,享受医疗、失业保障的人较少。如按非经济活动人口未工作 原因分组,离退休人员所占比重最大,为36.11%,其基本养老保险的
参与率较高,占90%;55.19%的参加了
基本医疗保险。但非经济活动人口中的其他人群,参加社会保险的情况却相对较小,只有10%的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45%的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
主要生活来源
非经济活动人口的主要生活来源是依靠离
退休金、养老金和家庭其他成员供养非经济活动人口(不含在校学生)的主要生活来源为依靠养老金、退休金供给和依靠亲属供养,其中依靠离退休金、养老金供给的占48.9%,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的占40.81%。
非经济活动人口变化因素分析
非经济活动人口未工作的原因有9个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离退休、在校学生、丧失劳动能力、料理家务。调查的非经济活动人口中,离退休、在校学生、丧失劳动能力、料理家务四类人员占92.17%。其中,离退休人员比重最大,占36.11%;其次是在校学生,占25.57%;位居第三的是丧失劳动能力人员,占16.81%。离退休人员、在校学生、丧失劳动能力人员的快速增长是非经济活动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一)在校学生队伍迅速扩大
90年代后期,随着高校扩招、普高增招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校学生队伍迅速扩大。“十五”期间,全市高等教育优化结构,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2007年,年末各类学校在校学生134.99万人,比2000年增长40.92 %,年均增长5.02%。
(二)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增长,离退休人员逐渐增加
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从2000年的69.93万人增加到95.53万人,年均增长速度是总人口年均增速的3.04倍。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64.46万人,较2000年的48.22万人,年均增长4.23%,是总人口年均增速的2.83倍。2000年-2
007年这七年间的年均增速远远快于1990年-2000年这十年间的年均增长速度。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不断增长,非经济活动人口中离退休人员的比重仍将逐渐上升。
虽然近年来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增长,但经济增长拉动就业增长的效应不十分明显,劳动力市场长期供给大于需求。失业人员、
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学毕业生、新成长的劳动力等共同形成城乡就业的巨大压力,部分劳动力人口由于市场竞争能力低而逐渐退出劳动力市场转为非经济活动人口。因此关注、分析非经济活动人口的规模与构成,将有利于掌握潜在劳动力资源供给数量的变化情况,从而为政府和有关部门分析就业形势提供依据。
相关新闻
(1)2007年,济南市人口抽样调查的非经济活动人口为11015人,占调查的16岁及16岁以上人口的29.98%,与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时相比,下降0.14个百分点,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上升8.22个百分点。据此推算全市2007年11月1日零时的非经济活动人口总量为168.25万人,绝对量分别比2005和2000年增加6.97和64.13万人,增长4.32%和61.59%,七年间平均每年增长7.1%,快于总人口年均增速5.6个百分点。
(2)根据2007年11月份山西人口和劳动力抽样调查资料推算,非经济活动人口为862.67万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分别增长32.71%和15.29%;非经济活动人口占劳动力资源的比重为32.38%,所占比重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相比,分别提高了5.68和3.28个百分点。
从非经济活动的构成看,料理家务最多,占35.38%,其次是在校学生,占26.01%,再者为丧失劳动能力和离退休人员,分别占17.57%和11.72%,因个人原因失去工作人员和承包土地被征用人员占比例最少,分别占0.66%和0.24%。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相对比,料理家务所占比重分别下降12.59和6.82个百分点,离退休人员分别下降1.98和1.58个百分点,在校学生分别上升7.91和11.11个百分点,丧失劳动能力者分别上升3.07和1.47个百分点。在上述变化中,家务劳动者比重下降是家务劳动社会化的明显进展。
(3)1981年香港从事非经济活动人口有2482756人,1991年则增到2711279人。其中大部分为15岁以下的人口,其比重从1981年的49.8%下降到1991年的42.4%,同期65岁及其以上的人口所占比重则从10.1%上升到15.3%。其中男性与女性的年龄分布不同。25—54岁的女性比重(29.5%)比男性(5%)高得多,主要原因是处于这一年龄组的家务劳动者以女性占压倒多数。据1991年的统计,非从事经济活动人口中,学生的比重高达47%;由于人口老化,退休人员的比重上升为17%;女性家务劳动者的比重则从1981年的43%下降到1991年的38%,反映了更多妇女加入
社会劳动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