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言语交际
社会心理学术语
非言语交际或译非语文沟通,是社会心理学中的概念,指人在传达讯息时,会使用语言、文字以外的媒介,例如脸部表情、肢体语言或音调等,来辅助说明语文的意旨。人类对事物的印象受外在形体影响至深,即使人们理智知道不应以貌取人、事或物,但仍会在潜意识中受第一印象影响。通常我们先注意一个人的语言或文字,因为这是最方便判别的外显特征。但因为语文表达终有不足,所以我们会额外注意他的非语文表达,这有助我们理解对方的情绪、态度、个人特质,甚至是内心真正的意图。
脸部途径
脸部表情是人类最常用来进行非语文沟通的途径。人们对愤怒、快乐、惊讶、恐惧、嫌恶和悲伤等主要情绪有既定的脸部表情,例如愤怒时脸部会潮红、眼睛眯细、压低眉毛,并瞪视某人或某物。第一个研究此现象的是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他在《人类和动物的情绪表达》(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中,认为人类脸部表达的情绪有共通性,每个地方的人用来表现某一情绪的脸部动作是相同的,而所有人也都能正确解读它们。达尔文认为这是受“物种特性”影响,人类会记取远古对求生有效的表情,这可以帮助物种维持繁衍生存。这在上述6种情绪中特别明显,无论生长于欧美社会还是新几内亚的原始部落,对同一情绪都有相同的反应。
然而,文化有时也会影响人们的非语文沟通。在脸部表情上,文化会影响人何时和如何表达情绪。这是因为每个文化都有其表达规则,规定人们该在什么场合下露出什么表情。例如西方人普遍对东方人有“难以解读他们的情绪”的刻板印象,这是因为东方社会相对拘谨、不鼓励人们(特别是女性)表现自我,所以东方人的脸部表情较西方人少,也相对不像西方人那样容易被解读情绪。
解读一个人的情绪并不容易,因为这些非语文沟通的“特征”有时并不明显,甚至会两种特征同时出现,成为一种混合的情绪。用文字形容就是“惊喜”(包含惊讶和快乐)、“怨怒”(怨恨和愤怒)、“妒羡”(嫉妒和羡慕)等。人类做出某种表情的速度极快,通常只要1秒的几分之一就能做完一个表情。当一个表情持续得越久(0.4秒以上),那这个表情就越容易被旁人解读和诠释。
其它途径
除了脸部途径外,“眼神”和“肢体动作”也是人们常用的非语文沟通方式。一个人传递讯息时眼神的接触、凝视或不凝视可以传递出这个人的内在情绪,例如一个人说话却不直视对方,会被认为是在说谎。同样地,肢体动作也会传递出人们的情绪、性格特质和态度。内向的人和外向的人在肢体动作上的差异尤其明显,外向的人动作较大,音调和语气也会比较宏亮。某些肢体动作甚至会成为标记(Emblems),融入大众文化中。这些标记有其地域性,某地的标记,在另一地不见得适用。例如在美国,拇指和食指弯成圆圈,表示“没有问题”。但在其它文化里,这样的手势可能表示金钱或其它意涵。
参考资料
非言语交际.MBA智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06 15:17
目录
概述
脸部途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