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农村
毛泽东给皖东地区的题词
这是毛泽东唯一一次给皖东地区的题词,这是毛泽东唯一一次给文艺团体的题词,这是一幅没有落款和落笔时间的题词,这是当时新闻媒体没有公开发表过的题词。
毛主席题词
1951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文艺、电影工作者到革命老区慰问。滁县地委文工团被抽调参加,编为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鄂豫皖分团第二分队,主要任务是对革命老区霍山、金寨两县人民进行。当时滁县地委文工团有近50人,参加访问的有30多人。
1951年9月初,两个月的访问工作结束。回到滁县团部后,团领导在筹备庆祝建团两周年工作时,副团长王东柏提出给毛主席写一封信,把建团两年来演员们深入基层,奔赴农村演出情况和到霍山、金寨县访问的感受,以及老区人民对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文艺工作者访问的感激之情,向他老人家汇报,并请求毛主席题词勉励。团长、指导员黄丕表示支持,团员们也积极赞成。
后来王东柏起草了一封信,1000多字。信是以章孟和、赵崇训两人的名义写的,并附有他们的1寸照片。章孟和、赵崇训是团里演员中年龄最小的,信以他们的名义代表全团同志,汇报了学习毛泽东《为人民服务》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著作的体会;汇报了滁县地委文工团建团两年来演员们身背行李,深入农村,白天参加反匪反霸斗争,夜晚在露天稻场为农民演戏的情景;汇报了演员们到霍山、金寨县访问的收获。
信写好后,团领导考虑毛主席日理万机,直接寄给他老人家可能收不到,便将信寄给时任中央文化部副部长周扬,请他转呈毛泽东主席。1951年11月7日,滁县地委文工团收到了中央人民政府寄来的一封信,拆开一看,里面是毛泽东主席题写的“面向农村”4个大字。信内还附有周扬给章孟和、赵崇训两人的一封信,简要介绍了毛泽东题词的经过。
周扬平时也很难见到毛主席,他收到章孟和、赵崇训两人的信后,即将信呈送给周恩来总理,请他转交毛泽东主席。一天,周总理和毛主席到中央军委接见外国来宾时相见,便把信交给毛主席,毛主席看过信后非常高兴,拿起笔就在印有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字样的信笺上题写了“面向农村”4个大字。这时,工作人员报告外宾到,毛主席放下笔就去接见外宾,没有落款“毛泽东”,也没有注明题词时间。后来,周扬在和夏衍的私下谈话时,曾经讲了毛泽东为滁县地委文工团亲笔题词 “面向农村”的经过。夏衍与滁县地委文工团副团长王东柏曾同师曹罔学艺,关系甚好,便将周扬的话转告了王东柏。
滁县地委文工团收到毛泽东主席的题词手迹后,团员们自发捐款,自己运砖砌墙,盖了两间二层小楼,将“面向农村”4个字由竖排改为横排,放大字体,镀上金,做成了一个大红匾,挂在小楼里,以示鼓励,永久纪念。大红匾左下 “毛泽东”3个字,是团里同志从毛泽东手迹中找出来用幻灯放大制成后再加上。
国家档案馆
毛主席题词引起滁县地委高度重视,立即组织文艺团体认真学习座谈,联系实际,深刻领会“面向农村”的精神实质。新中国成立初期文艺团体成立较多,有组织的也有自发的。滁州属吴头楚尾南北交界,当地流传的剧种较多,扬剧、黄梅戏、庐剧、泗州戏等不少于十种。每个乡镇几乎都有一至二个农民剧团。农忙种地,农闲演戏。地委文工团通过学习,演职员们纷纷要求随工作队到农村锻炼。报名人数达30多人,部分文艺骨干被充实到基层文艺团体的力量。
庐剧旧称倒七戏。流行皇甫、章广、常山等地,擅长庐剧的王鹏飞、鲍致远等著名演员自愿报名到肥东县民间庐剧团。与丁玉兰搭班曾多次到滁县城乡演出《借罗衣》、《休丁香》等传统剧目。担任舞蹈队长的蓝天,下乡演出之余,还带领团员在乡村办舞蹈训练班,培养一大批农民演员,提高农民剧团的演出水平。
1951年10月刘少奇指示“整编”文工团,提出“专业化”、“剧院化”的建设要求。文工团要整编,人员要削减,建立正式的剧团。地、市一级文工团、队撤销。
滁县地委文工团撤销,团里的人员分散各地,有的继续从事文艺工作,有的改行做了其他工作。但是他们对毛主席“面向农村”题词手迹珍藏何处,仍然非常关切。
毛主席“面向农村”题词当时新闻媒体没有公开发表过。1968年,在安徽省文化局工作的安保国和在滁县地委文教局工作的袁德龙,在安徽省博物馆地下库房档案柜里找到了毛主席的题词手迹和周扬给章孟和、赵崇训两人的回信。1968年11月,毛主席的题词手迹和周扬的回信被一并送到中共中央办公厅,现珍藏在国家档案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2-09-23 22:49
目录
概述
毛主席题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