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花(闻喜花馍),山西省闻喜县传统美术,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舜禹时代,出生于闻喜的后稷在此教民嫁穑,中国农耕文明的第一粒种子生根发芽的时候,闻喜花馍也应运而生,传承到当下。
隋唐时期,文化艺术空前发展,礼尚往来蔚然成风,用于婚丧嫁娶、立梁上柱、祝寿贺喜、走亲访友的闻喜花馍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浓郁的社会氛围,人们形成了“有事必有馍,有馍必成事”的说法。隋唐的社会氛围更一步提升了闻喜花馍在百姓生活中的应用,以使更多百姓认可并接受,为后期的传承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闻喜花馍的历史渊源除了民间传承演进以外,也得利于“传言”的衬托,使其更具一番“神秘感”,增加了对其的重视与发展。
闻喜花馍艺术源于奴隶社会后期、封建社会初期,是一种用陶质、土质、木质、面质等原料捏制而成,替代人、马、牛、羊、猪等活物的实物,用于祭祀神灵,主要用于民间祭祀活动。有传言,春秋时期,有一位姓卫的姑娘,心灵手巧,以制作精美的花馍而名扬千里,她所捏制的花果、鸟兽、人物都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被皇帝封为御官,向百姓传授花馍的技艺,被尊为闻喜花馍的创始人。
明清时期,花馍被列入贡品,供皇宫贵族四季享用。随着历史的发展,花馍被赋予了新的寓意进入寻常百姓家,每逢过节或红白事,百姓用花馍表达对亲人的祝福和对逝者的思念。
伴随科学技术的兴起和经济的繁荣,人民思想观念的解放,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闻喜花馍的祭祀功能逐渐淡出,取而代之的是更具现代美学价值的社会公共美学感受。其艺术性、观赏性进一步凸显,人们为花馍增加了传说故事、神话以及戏曲人物等,增加了知识性和趣味性。
文化特征
表现形式
花馍,又叫面塑、面花、礼馍、花糕等。它至少有数千种,按性能可分为食用性花馍、观赏性花馍,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按造型可分为糕类、馍类、吉祥物类、盘顶类;按功能分为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类。表现形式主要有:插棍式、吊线式、浮雕式、雕式、微雕式、仿效式等。
文化内涵
1.传统哲学与符号化寓意的表达
中国传统哲学讲究含蓄内敛,这种哲学观同样投射在文化方面,讲究“借物言志”,山西的面塑艺术较好的诠释这一概念,借创造出来的物质构件来表达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祝愿和向往。象征特征在民间美术造型表现上俯仰皆是,而闻喜花馍作为民间美术中的一朵奇葩,在人民的生活中已经形成了特定的象征性意味,同时在民间美术造型中得以保留。
闻喜花馍的存在形式有多种,这里谈论的较多的是寓意符号的存在形式,他表达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虽然在历史的传承中不断演变,受到外界影响,受条件制约,但其内部而存在的哲学性的根本观念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现如今人们看到的较多民间美术中,例如对于巫术、祭祀与原始的崇拜;生殖观念、生存与繁衍的崇拜以及一些五行色彩观念,都对民间面塑艺术有一定的影响。
闻喜花馍在民间面塑艺术中,经常使用寓意来表达人们的某些情感,比如对于对于健康长寿的重视和幸福生活的期冀,对于成功事业的追求,以及对于美好未来的理想和祝愿。以面塑艺术的产品来阐释民俗符号的寓意,由于他的简易成型、材料易得等一系列优点,而又具有一定象征寓意,容易深入民俗生活事项中,承载着一定的民众的意图和观念,也为中国的民间美术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地域特色与思维观念的流行传播
山西闻喜花馍艺术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文化,它始终与人生礼仪习俗紧密联系,并广泛用于婚嫁、节日、寿诞、丧葬等诸多民俗风情、祭祀或庆贺活动中,它的种类齐全、制作精美、构思巧妙。其中山西闻喜县的面塑艺术较具地方特色,也较具有一定的影响意义,在喜丧节典日常交往各种活动都可用,面塑寄托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和祈盼,期盼国泰民安、生活富裕。
艺术特色
山西闻喜花馍艺术作为民间美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大多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过程以及社会生活经历,它的造型必然受制于民众的生活观念和审美特性,还要受到创作材料的约束、工艺技术的发展和生活功能的需要。因此作品的实用特征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生活劳动形式的不断变化,虽然山西面塑艺术作品呈现出了不同的造型形态,但都受到存在目的的制约。无论如何,面塑艺术的文化特征及民众的生活观念也为后来研究面塑艺术的艺术特征做了重要的事实依据。
1.立体性与象征意味的表达
山西闻喜县的花馍,造型简洁、朴实、浑厚,它是自然崇拜、宗教信仰、思维观念、造型语言的综合性产物。立体特征较为明显,造型可以简要概括为简洁型、堆贴型、插画型。简洁型的面塑艺术方法简单,生动古朴,是一种随心所欲信手拈来的造型方式;堆贴型则是以各种染色的面团捏至成富有生机活力的形状,然后用一些小的零件作为装饰元素点缀,运用堆贴法,在造型主体的身上堆贴出层层的细节图案;插花型的造型特征,则是以竹签作为连接物,将造型主体的各个部件之间连接在一起,组合成逼真、精巧且富丽堂皇、立体而富有层次感的面塑作品,不同的造型特征表现出不同的寓意,真实反映人们的民俗生活情趣。
2.抽象性与地域文化的结合
面塑艺术的抽象性,是相较于具象性而言的,他的“真”是来自广大花馍艺术创作者的情感的流露。人们早期的抽象思维方式受到山西晋南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对面塑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凡是世间人,都打破不了地域性的限制,山西有其独特的戏曲文化、春节民俗特色活动、宗教文化信仰,这都是花馍,这一面塑艺术所能借鉴到的。
3.色彩对生活内涵的传达
金、木、水、火、土作为五行中的五种元素,而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对应的有黑、白、红、黄、青,这也就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流传较为长久的五色观。人们在传统的文化艺术品上都有看到,而山西闻喜县面塑作品上色彩的点缀则是依据五色观搭配而成的。面塑的色彩,是较能表达人们真情实感的体现,同时它也在意念上有所体现,但色彩所表达的感情意义只是考虑到在整体关系中所表现的基本艺术精神,相对来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人们再以直觉感受为依据时,就限制了人真实的情感,并让他带有更多原始传统的感情色彩,也就是说,人们在创作面塑的过程中,对于色彩的要求,有时候缺乏独特而又有个性化的色彩感受,那么这就严格要求人们可以在遵守传统观念、道德底线的前提下,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基于传统的表现形式,为新时期的面塑艺术注入创意构思想法,这样既不会失去它较为核心的部分,也能让其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制作工序
闻喜花馍的制作要经过九道工序:首先用筛子、簸箕筛小麦,簸净土杂,再用水淘洗,而后装进竹篮或布袋放在阴凉处凝水,存放一日,便于麦粒皮与麦粒分离。第二步是专门选取头两遍最白精粉,再用最细的丝制面箩过一遍,去掉其中的粗粉粒和碎麦皮。第三步是选取少量特制酵母掺进一定数量的笼面,用水搅和后放在温度适宜的地方进行初期发酵。第四步是酵面发好后,按蒸馍量的多少掺进等量面粉,用温水和匀后进行揉制,至少要反复揉八遍,以瓷光有筋、软硬适度为标准,软硬度较为重要,硬了蒸不虚、易裂口,软了易变形。第五步是捏形,通常由大家公认的能婆婆、巧媳妇担当,她们凭自己高超娴熟的捏塑技术,依据提前商定好的花馍品种,主体、配件分开捏制或一体捏制。第六步就是把捏好的花馍雏形放在温度适宜的地方,用棉被盖好,让其适度发虚。第七步是开水上笼,急火上气,笼圈封严,大小分蒸,落气出笼。第八步是花馍出笼后,趁热用食品色点染、描绘。第九步是待花馍晾妥后,根据形状总体的需要,用竹签插上陪衬的面花,组合成一个完整的面塑艺术品。
题材作品
1、婚嫁花馍
说到定亲结婚人们首先联想到“喜庆”二字,给人以欢快向往之感。在当地有这样一个习俗,婚嫁当天男方会给女方家里奉送“龙凤花馍”,花馍上面附着的面花一般采用各种吉祥的花卉,彩龙、彩凤等。花卉一般都是玫瑰花跟牡丹花,这些色彩在以前农村较少接触颜料,所以一般不采用颜料作为着色工具,他们会用纯色的纸张,比如红色或者粉红色并将其浸泡在水里,再拿筷子点蘸着泡出来的颜色着色,因为水会将颜色稀释的比较淡,颜色也不是那么鲜艳,都是浅色调,所以花卉的颜色并不会显得过于惊艳,花样也比较简单。当今在花馍越来越商业化的同时,花馍的颜色种类也丰富了许多,颜料的使用也较为普及。婚庆花馍面花上花卉的颜色鲜艳,光亮,一般都是采用大红、品红、品绿为基调,底部都是用颜色较为深一点的墨绿或者深红着色,而在花馍的中间部位的花卉会以黄色、红色、粉红等颜色着色,花蕊也更接近于现实,都是用黄色着色。花卉的颜色还可掺加与其对比色系的颜色,红花掺蓝花,让花卉的颜色丰富多彩,喜气洋洋。彩凤彩龙都是以淡绿为基调,然后用黄、粉红、黑色等颜色色勾线,彩龙跟彩凤要突出一个“彩”字,所以颜色种类相对较多,对比也比较强烈,龙须呈白色,在黑色眼睛的衬托下,更是形象逼真。凤尾跟羽毛更是鲜艳,浅绿的底色用黄色、粉红、白色相间其中,给人以活灵活现的感觉。整个花馍的颜色艳而不俗,繁而不乱,给人以空灵玄妙的感觉,构思的巧妙,寓意的深远,更是给这喜庆的日子添加了欢快与艳丽,寄托长辈们美好的愿望,希望儿女能够龙凤呈祥,吉祥富贵。同时展示出民间艺人对花馍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2、寿诞花馍
给长辈祝寿的花馍一般有寿桃跟寿糕。寿桃是取自古代神话西王母摘取蟠桃之意,融入儿女对长辈的祝福与孝顺之意。寿桃整体显得鲜艳大方,颜色用的也比较明快。做寿桃时因为在面粉里加入了玉米面,所以整个寿桃底色呈淡黄色,寿桃所用花卉一般选取莲花与菊花,花叶普遍以黄绿色作为点缀,显得生机勃勃。菊花都是用较为鲜艳的颜色着色,有粉红色、红色、深红,然后再在这些花朵中间用黄色点缀些许,形成花蕊,使菊花更为形象生动。莲花用粉红为基本色,花瓣用淡黄为渐变色,花心用藤黄为主色稍作点缀,整个莲花浑厚而又有立体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当整个花馍用这些花装饰完之后,再以红色附上“寿”字,白色、绿色、淡黄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整个花馍看起来喜气洋洋,简单而又大方,给生日祝寿也增添了欢快喜悦的气氛。
寿糕花馍四周有九个狮子围绕着一朵盛开的菊花,寓意着高寿,“九世共居”。寿糕本身就显得庄重典雅,颜色也就相对沉稳大气,以黄绿为基本对比色,寿糕本身也以白色为底色,然后用藤黄,嫩绿为补色稍作点缀,狮子的胡须与尾巴通过白色与粉红对比出来,这样一来会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错觉,使整个花馍看上去呈现紫色,中间的点缀的桃花着藤黄为底色,用粉红勾勒出花蕊与花叶;中心的菊花用土红为基本色,粉红为对比色,再用白色与粉红相间,使菊花的叶子形成渐变色,菊花的花叶采用仿生学,用剪刀绘制出菊花的花叶,使整个菊花显得生气勃勃,更具夸张的描绘出中间这朵菊花;白色与黑色互为补色,各个勾勒,把狮子的眼睛用黑色点缀出来,使整个花糕颜色对比强烈,黑色会使整个寿糕看上去大方沉稳,将狮子用黑色与白色对比出来,使狮子看起来栩栩如生。整个寿糕给人以一种祥和的感觉,寓意着奉送之人能健康长寿的美好祝福。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闻喜花馍是手工艺人以花馍为载体,根据对民间传说的理解,根据自己的构思创作出来,外形美观,色彩绚丽,造型丰富,惟妙惟肖,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传承状况
闻喜花馍的制作工艺复杂,传承无粉本无底样,再加上经济效益不是十分可观,对花馍有兴趣、愿意从事此行业者寥寥无几,传承乏力。虽然文化馆、闻喜花馍协会会定期开办花馍制作培训班,但参加报名的人中年轻人较少。企业也为花馍技师增设就业岗位,提供培训机会,但由于报酬不高,导致愿意从事该行业的年轻人远比不上外出打工的人数。
传承人物
董巧兰,女,汉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为面花(闻喜花馍),申报地区为山西省闻喜县。
保护措施
2013年3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IOV)专家学者一行,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闻喜花馍进行考察,并为其走向世界建言献策。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闻喜县人民文化馆获得“面花(闻喜花馍)”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0年11月17日,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实景课堂——非遗篇《闻喜花馍》开课,来自13个国家13812个登录点的师生跟随镜头前往山西运城闻喜县,欣赏栩栩如生的花馍作品,了解闻喜花馍的制作工艺。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评估合格,闻喜县人民文化馆获得“面花(闻喜花馍)”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社会活动
2009年10月26日,闻喜花馍走进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的民间工艺展厅,直径两米闻喜花馍作品展现在人们眼前。
2012年2月3日至4日,山西省闻喜县首届花馍文化节暨花馍大赛在该县西湖景区成功举办。文化节吸引了10万多群众参观参赛,成为闻喜和周边县、市春节群众文化活动一道独特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