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样板戏
“文化大革命”中特殊的词语
“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树立为“革命艺术样板”的以戏剧为主的舞台艺术作品的专称。代表作品有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等。这些作品在表现中国现代生活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其创作原则在一段时间里被硬性地确立为艺术创作必须遵循的经典规范,违背了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
简介
“斗、批、改”阶段的“文艺革命”,主要是大力拔高和推广“革命样板戏”,即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以及现代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这批剧目大多产生于“文化大革命”之前,许多文艺工作者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付出了心血,使之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一定的水平。但在“文化大革命”中,样板戏被拔高到不适当的地位。江青把样板戏据为己有,标榜自己是“文艺革命”的“旗手”,开创了“无产阶级文艺的新纪元”,鼓吹形式主义的“三突出”原则;同时,又用样板戏作为幌子,改变毛泽东曾经提倡的“百花齐放”方针,否定新中国成立17年来的文艺成就。从1969年起,除演出样板戏的单位外,文化部的文艺团体全部下放到五七干校;各地从事演出传统剧种的剧团,或被解散,或被指定只准演出或移植样板戏。演出时不能改动戏中的一个道具、一句唱词,否则就是“破坏革命样板戏”。新中国成立17年来创作、演出的许多文艺作品被说成是“黑戏”、“黑作品”,遭到批判和封禁。从1966年底到1970年,除改编样板戏外,全国没有上映一部新的电影故事片,没有恢复出版一种文艺专刊。文艺领域出现了“八亿人民八个戏”的荒芜景象。
起源与发展
它们的酝酿、创作成型较早,最终修改定型并定于一尊则是在江青发表《谈京剧改革》后的1964年~1966年间。江青曾组织、参与、经手过这些作品的改编、排练等后期加工的部分工作,于是被打上了“江记”标志。1967年5月23日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5周年那天,样板戏在北京各剧场同时上演。毛泽东先后多次率政治局成员出席观看,以此给予强劲的政治支持。江青进入中央文革小组并由此活跃于中央政治舞台核心,均与此有关。
其后又陆续加上的京剧《龙江颂》、《平原作战》、《磐石湾》、《红色娘子军》、《杜鹃山》,芭蕾舞剧《沂蒙颂》及《草原儿女》,钢琴伴唱《红灯记》等,也得以侧身样板戏之列。
由于这些作品描写的都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和经济建设的现代生活,被赋予了更广泛的政治意义:被纳入了与所谓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占领舞台相对立的革命文艺路线,被当作批判刘少奇、周扬修正主义文艺黑线的论据和武器,被奉为工农兵占领文艺舞台、文化革命的典范。
《朝阳沟》在中国现代戏的历史上所具有的独特的品位和地位是无可争辩和替代。该剧由河南豫剧院三团在1958年5月19日首演于郑州,编剧杨兰春,导演杨兰春、许欣,音乐设计王基笑、姜宏轩等,舞台美术设计关朋。马琳饰银环,王善朴饰拴保。同年6月调京演出。在其后的演出中,魏云主演银环,马琳饰演二大娘。期间,常香玉曾经扮演过拴保娘这一角色。1963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戏曲艺术片。
参考资料
样板戏.辞海官方网站-权威、可信的知识检索平台.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19 14:45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