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鼓
革家人特有的棰击膜鸣乐器
革鼓,是革家人特有的棰击膜鸣乐器,故称革鼓,也称祖鼓。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凯里等地。鼓腔中装有若干谷穗、高粱、玉米、银子和一支芦笙。对祖鼓的祭祀膜拜是革家人的生活习惯。
简介
革鼓,革家人特有的棰击膜鸣乐器,故称革鼓,也称祖鼓。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凯里等地。
革鼓为革家人祖先所制,每寨一面,它代表革家人的智慧和文明,是民族团结兴旺的象征。革家人把它作为偶像崇拜,奉若天上玉皇。凡革家发生重大纠纷,必先到革鼓前焚香磕头,然后才能评判是非。哪户革家人遇到灾难,就要把革鼓抬到他家,以驱恶避邪,逢凶化吉。
平时,革鼓置于寨主家中,鼓身放在堂屋和西侧屋之间,凿通墙壁,鼓首在堂屋外露20厘米,鼓腰系以红绸巾为饰。演奏前,先唱祭神大歌、吹芦笙,男女青年载歌载舞,将革鼓从鼓房抬出,横置于木制鼓架上,架高150厘米。演奏时,奏者两人站立鼓的两端,双手执棰击奏,有专用曲牌,人们围圈随乐踏节而舞。用于革年或重大喜庆节日等场合。
由来
在远古年代,革家祖先在山上狩猎时,突然与一只大老虎相遇,老虎冲来,先祖立即躲进一棵老樟木树的树洞内,老虎在外守了两天两夜不走,祖先身上带的干粮吃光了,呼救的嗓子喊哑了。在绝望之中,他把身上带的一节竹棍通个洞,用竹棍当哨子吹,竹笛声把老虎吓跑,才得以脱险。回到家中,他把狩猎遭遇老虎的经过告诉妻室儿女,说樟木树是神树,救了他的性命,确定把樟木树制成鼓,后人死去就把亡魂引进鼓里,以保护儿孙平安,兴旺发达。
同时,把竹子制成芦笙,编词作曲,吹芦笙祭祖。革鼓按祖宗意愿轮流到家族成员家“休息”,想去哪一家就请阴系族长用“蛋卜”的方式来裁定。由阴系组织,召集五房族人约百余人,穿长袍盛装,人人打伞,吹笙迎祖鼓,陪着祖鼓到达它要去的主人家。祖鼓安放之后,要吹芦笙祭供一天一夜。祖鼓安放堂屋西壁的鼓窗内。祖鼓存放的住户,360天每饭必供,香火不断,必躬必敬,以报祖先养育之恩。
制作
革鼓鼓框选用主干笔挺、枝叶繁茂的整节整段香椿或香樟掏空制成,两端蒙以牛皮,皮面四周边缘用橡皮或牛皮钉密封精制而成。鼓体大小不一,常见者鼓面直径35厘米~40厘米、鼓长4尺8寸8分,鼓腔中装有若干谷穗、高粱、玉米、银子和一支芦笙。对祖鼓的祭祀膜拜是革家人的生活习惯,对祖鼓举行的祭祀活动最为隆重的当数几十年一届的“哈戎”大膜拜仪式。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27 13:15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