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靼槭
无患子科槭属植物
鞑靼槭(Acer tataricum L.)是无患子科槭属灌木或乔木。树皮灰色,粗糙。小枝细瘦,后脱落;冬芽细小,鳞片5-10枚。叶片背面浅绿色,正面深绿色,纸质或近革质。伞房状花序,花数朵。果实黄绿色;小坚果嫩时被长柔毛,脉纹显著。花期5-6月,果期9-10月。原产于欧洲和亚洲。生于100-2200米疏林、山谷和斜坡的落叶林。
植物学史
鞑靼槭是以俄罗斯南部的鞑靼人命名的,在英文中,鞑靼槭的名字通常也拼为“Tartar”。
形态特征
灌木或乔木,高3-5米,很少到15米,雌雄同株。树皮灰色,粗糙;皮孔卵形或圆形。小枝细瘦,后脱落;冬芽细小,鳞片5-10枚,近边缘具长柔毛,覆叠。叶柄1-5厘米;叶片背面浅绿色,正面深绿色,近圆形,卵形,或椭圆形长圆形,长1.2-10厘米,宽1-6厘米,纸质或近革质,背面无毛,成熟时脱落,或白色柔毛,正面无毛,基部截形,近心形,或圆形,深或浅3裂或5裂,很少不裂;裂片边缘不规则锯齿状,具圆齿细锯齿,或二重锯齿,中间裂片锐尖,渐尖,或先端长渐尖,侧裂片通常锐尖。
伞房花序,长2-6厘米,短柔毛或无毛,花数朵。花梗稍具长柔毛。萼片5,卵形,长1.5-2毫米,近边缘具长柔毛。花瓣5,白色或浅绿色,长圆形卵形。雄蕊8;花丝无毛。花盘无毛,位于雄蕊外侧。子房密被或疏生长柔毛;花柱无毛。果实黄绿色;小坚果嫩时被长柔毛,脉纹显著,长8毫米,宽5毫米;翅连同小坚果长2.5-3.5厘米,宽8-10毫米,张开近于直立或成锐角。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长环境
生于100-2200米疏林、山谷和斜坡的落叶林。它生长在阳光充足、干燥的地方,如森林灌木丛,偶尔作为一棵孤树。在欧洲,它被发现于多瑙河盆地的潘诺尼克地区的河流廊道森林中。它也生长在道路旁、灌木丛和退化的森林中。
分布范围
鞑靼槭原产于欧洲和亚洲。该物种每个亚种都有自己的地理范围,例如鞑靼槭(原亚种)(Acer tatricum subsp. tataricum)仅分布于欧洲。该物种在欧洲本土范围以外的部分地区和北美种植。
世界分布:阿富汗、阿尔巴尼亚、奥地利、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中国、克罗地亚、捷克、格鲁吉亚、希腊、匈牙利、伊拉克、日本(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国)、韩国、吉尔吉斯斯坦、蒙古、黑山、北马其顿、罗马尼亚、俄罗斯、塞尔维亚、斯洛伐克、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
存在不确定性:伊朗。
中国分布:安徽、甘肃、广东、河北、黑龙江、吉林、江西、江苏、河南、陕西、宁夏、内蒙古、辽宁、湖北、山东、山西、浙江。
繁殖方法
种子繁殖:种子成熟后就在冷床中播种,通常在第二年春天就会发芽。储存的种子播种前先预浸24小时,然后在1-8℃下分层2-4个月,发芽可能很慢。可以采集“绿色”的种子(当种子完全发育,但在晒干并产生任何发芽抑制剂之前),并立即播种,它应该在冬末发芽。如果种子采集得太早,就会产生非常弱的幼苗,或者根本没有幼苗。当幼苗大到可以处理时,将幼苗移入单独的花盆中,并将其种植到20厘米或更高,将幼苗种植到苗圃中。
嫩枝扦插:初夏时进行嫩枝扦插,采集的嫩枝应该留有2-3对叶子,加上基部的一对芽。扦插前,去掉嫩枝底部的一片非常薄的树皮,如果使用生根激素,生根效果会更好。生根的嫩枝必须在夏季长出新叶,否则活不过冬季。
主要亚种
茶条槭(学名:Acer tataricum subsp. ginnala (Maxim.) Wesmael):落叶灌木或小乔木,一般高约2米,偶可高达10米。叶卵状椭圆形,长6-10厘米,宽4-6厘米,常羽状3-5裂,中裂片较大,基部圆形或近心形,缘有不整齐重锯齿,表面无毛,背面脉上及脉腋有长柔毛。花杂性,伞房花序圆锥状,顶生。果核两面突起,果翅张开成锐角或近于平行,紫红色。花期5-6月;果期9月。分布于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河南、陕西、甘肃;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朝鲜和日本也有分布。生于海拔800米以下的丛林中。
苦条槭(学名:Acer tataricum subsp. theiferum (W. P. Fang) Y. S. Chen & P. C. DeJong):叶系薄纸质、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5-8厘米,宽2.5-5厘米,不分裂或不明显的3-5裂,边缘有不规则的锐尖重锯齿,下面有白色疏柔毛;花序长3厘米,有白色疏柔毛;子房有疏柔毛,翅果较大,长2.5-3.5厘米,张开近于直立或成锐角。花期5月;果期9月。分布于中国华东和华中各省区。生于低海拔的山坡疏林中。
天山槭(学名:Acer tataricum subsp. semenovii (Regel & Herder) A. E. Murray):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约3-5米。叶近于革质,常有几种形状;生于着花之枝者常系卵形,基部圆形,又因其着生位置的不同而有不同形状,生于着花小枝的顶端而在花序之下者常系3裂,中央裂片较大,侧裂片较小而常斜向伸展,生于同一小枝的基部者常不分裂;生于无花的小枝者常系长圆卵形,基部心脏形或截形,常较深的3-5裂;以上几类情况的叶都系边缘具很稀少的圆齿或重锯齿。分布于中国新疆西部天山;阿富汗、俄罗斯南部和伊朗都有分布。生于海拔2000-2200米的河谷和斜坡的疏林中。
会津槭(学名:Acer tataricum subsp. aidzuense (Franch.) P.C.de Jong):落叶小乔木。叶卵状椭圆形,3裂;长5-15厘米,边缘重锯齿,绿色。两性花,圆锥花序,淡黄绿色。翅果。花期5-7月。分布于日本、中国和朝鲜半岛。生于低山湿地。
主要价值
鞑靼槭是秋色叶植物中表现较好的红色叶植物成员,观叶期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适宜作庭荫树、行道树。在俄罗斯用作农田防风林。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无危(LC)。
植物文化
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在《静静的顿河》第二十一章中曾有这样一段描述:“不远处有一丛鞑靼槭。这丛槭树简直是美极啦,整个树丛都闪耀着秋天太阳的冷光,被紫红色的叶子坠得下垂的枝权向四面扎煞开,宛如神话里从地上飞起的鸟翅膀。潘苔莱·普罗珂菲耶维奇久久地欣赏着这番美景……”
参考资料
鞑靼槭 Acer tataricum.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种信息系统.
Acer tataricum.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Acer tataricum.Useful Temperate Plants.
最新修订时间:2023-04-23 15:14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