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思敏
山东省第一乡村师范学校首任校长
鞠思敏(1872──1944),名承颖.字思敏,山东省荣成县人。教育家。1906年加入同盟会,1909年任教于山左公学。后在山东高等师范学堂、省立第一师范等学校任教。曾任山东省教育厅司长。1913年与王祝晨等人.创办私立正谊中学。“五四’’运动时期,又共同创办尚志学会.传播新文化。办学中聘用进步教师.培养爱国进步学生.毕生献身于教育事业。在教育界很有影响。济南被日本人占领后,日伪汉奸曾多次邀请鞠思敏出任教育厅厅长,均被他坚决回绝。1944年8月7日,贫病交加的鞠思敏在忧国忧民的焦虑中抱憾而终,时年72岁。
人物生平
鞠思敏(1872-1944年),被称为“山东的蔡元培”,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口皆碑,为创立发展山东师范教育和中学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
鞠思敏生于荣成,20岁中秀才,21岁为廪生,39岁授举人衔。他一生追求真理,支持进步,1906年加入同盟会,曾先后担任省高等师范学校校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为济南私立正谊中学创始校长、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首任校长及正谊中学董事长。1937年,他拒绝出任伪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陶钝说他是“一个正义的爱国教育家”,王祝晨称他“有春风化雨气象”,张默生赞他“汪汪若千顷之波,识在人先而事在人后”。
正谊为道有教无类
1913年,鞠思敏与部分济南教育界人士发起创办正谊中学(济南艺术学校前身)。校名取自《汉书•董仲舒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意为做任何事都是为了匡扶正义,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
鞠思敏担任学校第一任校长,他的教育思想与蔡元培颇有相似之处,被称为“山东的蔡元培”。他主张兼容并包,崇尚感化教育,视学校如家庭,视同事如兄弟,视学生如子女。当年,有“小燕园”美誉的正谊中学从不争抢优质生源,有意错后招生时间,为的就是尽可能把其他学校的落榜生招录其中。鞠思敏认为:“几无不可造就之青年,几无不可任用之人才。”因此,鞠思敏被友人们戏称为“收破烂”的校长。
正谊中学在管理上秉持“有教无类”的方针,坚持晓之以情的正面教育,绝无生硬粗暴的横加管束。当年,济南教育界的人都知道正谊中学几十年间没有开除过学生。鞠思敏对此的见解是:“教育者的责任应是尽可能把不好的学生教育好。开除学生虽然很痛快,但太简单了,而且给社会增加了负担。”
追求真理支持进步
国学大师季羡林回忆鞠思敏时曾这样说:“他自己的一生就证明了他是一个言行一致、极富民族气节的人。”
1906年,在济南求学的鞠思敏受同学影响加入同盟会,与众同窗一起奔走革命,参与策划山东独立。
1920年,济南青年学生在反帝爱国运动中被军警打伤。鞠思敏得知后非常气愤,立即呼吁济南的教职员工组成“济南教职工联合会”,支援青年学生的爱国行动,最终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1925年“五卅惨案”后,数万人在商埠召开大会,鞠思敏被公推为大会主席。会上,鞠思敏义愤填膺,慷慨陈词,号召人们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
在1928年震惊中外的“五三惨案”中,正谊中学的教学楼被日军炮弹击中。鞠思敏特意在中炮的地方补上红瓦,以此教育学生勿忘国耻。
1929年,鞠思敏被聘请筹办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即济南乡师),担任校长一职。当时,全国正处在白色恐怖中。作为教育改革家,鞠思敏不畏强暴,大胆提倡进步思想,支持师生阅读革命书刊,使济南乡师成为学生运动和地下党组织的活动基地,被称为“红色乡师”。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济南掀起要求政府抗日的热潮。鞠思敏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出面慰问、支持学生,遭受到了迫害,并于次年被无辜撤职。
从事教育数十年,鞠思敏资助贫困学生无数,家徒四壁,多亏众同乡好友送去米面才得以维持生计。济南被日本人占领后,日伪汉奸曾多次邀请鞠思敏出任教育厅厅长,均被他坚决回绝。1944年8月7日,贫病交加的鞠思敏在忧国忧民的焦虑中抱憾而终,时年72岁。
正谊印记红色传承
鞠思敏矢志以教育为终身职业,他的爱国情怀在正谊中学这所有着百年历史的红色学校集中体现了出来。
1913年,鞠思敏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刘冠三、王讷、蒋衍升、高彭年、王祝晨、于明信等共同创办正谊中学,他们要么是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同盟会会员,要么是山东省优级师范学堂的毕业生,要么是教育界知名人士。当年,他们之所以不畏艰难创办正谊中学,就是为了造就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开创民主进步教育的新风气。
除鞠思敏外,正谊中学还涌现出许多知名的爱国人士和文化学者。于丹绂、黄炎培、陶行知等著名教育家都曾在这里任教,季羡林、王幼平、孙思白等曾在这里求学。1956年,正谊中学由私立改为公办,并改称济南第十七中学;1985年5月,更名为济南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1998年4月,更名为济南艺术中学。2005年,与济南艺术学校合并,成为新的济南艺术学校。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25 01:28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