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昌国
贵州省作协主席团成员
韦昌国,男,布依族,贵州贞丰人,中国作协会员,贵州省作协主席团成员,鲁迅文学院第十二届作家班学员。
经历
1984—1992年任三都县气象局气象员,1992—1998年任黔南州气象局秘书、副主任,1998年—2015年任黔南日报社记者、新闻部主任,2015年—2019年任黔南州委党建办副主任,2019年至今任黔南州文联主席。200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作品
出版小说集《城市灯光》《渡河》和儿童文学集《甲金的故事》、散文集《另眼观潮》4部。小说入选《2007中国最佳短篇小说》《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贵州新文学大系》《新世纪贵州作家作品精选》等。
主要小说作品《断腿孙棋》、《山猴之死》、《山下有片枫树林》、《陌生电话》、《玫瑰祭》、《城市灯光》、《梅原》、《麦子的夜晚》。
鲁迅班毕业讲话
我叫韦昌国,是来自贵州的布依族作家代表。在贵州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清水江两岸,世代繁衍生息的布依族,人口达两百多万,其中有很多优秀作家,而我能够作为他们的代表走进鲁院深造,真是赶上了好时代。在此,特向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的各位领导、老师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在鲁院学习的4个月中,我珍惜机会,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抓紧一切时间汲取知识营养,写出了10余篇小说和散文,有的已经在报刊上发表。通过学习,我在思想认识、写作观念、创作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上的提高。鲁院的开放、包容以及求真务实的学风,使我在学习和写作上有了新的认识和转化。鲁院的文学精神,使我更加明晰了“文学的担当”和作家应有的社会责任。回顾自己坚持了20年的业余写作,初期是因为爱好文学,近年慢慢转变到“爱好与责任”的双重因素。到鲁院学习后,我对文学的“社会责任”有了更深的认识。我知道今后的创作道路会很长、很艰难,但是也很光荣。这是一名作家的光荣!
我在听了众多文学大师、各界专家的讲课后,更加坚定了文学创作信念。我始终坚信一句话: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仅需要物质,还需要精神。即使我们能够创造出满地黄金,如果没有文学,我们将用什么来抚慰日渐消瘦的精神?对此,我认为,创作出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作品,作家负有重大责任。尤其是直接接受过鲁院精神洗礼,从鲁院大门走出去的作家,更应该有这样的自觉,抛弃一切功利思想,心无旁骛,潜心创作,用鲁院给我们增加的钙质,挺起文学的脊梁!
二是创作观念的转变。在鲁院期间,我基本上读完了历届获得鲁奖的中短篇小说和相关评论,以及重读了沈从文、汪曾祺等作家的部分小说集和散文集,从中慢慢体悟大师们的创作手法和对文本的探索。这样的阅读,使我更多地领悟并加深了文学关注时代发展、关注世道人心、关注底层民众的悲悯情怀。
比如说对小说的“温暖”问题,我过去的小说,几乎都是冷峻的色调,这与我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从事的新闻职业有关,我所看到的多数都是小城镇、农村社会底层民众的悲苦,但主要还是思想认识有局限性。但是,正如铁凝主席、白描院长、陈建功、雷达、刘庆邦等文学大家在为我们授课时说的那样,文学作品应该写出人类心灵中所共有的东西,应该具有使人向上的力量,具有人性的光辉和希望。过去我对此认识不足,在鲁院学习后,我体会到,文学的“温暖”的确是需要的,不能仅仅到展示悲苦、宣泄绝望为止。可以说,我在鲁院学习的最大收获,不仅仅是怎样写小说,还在于写作观念上的深刻转变。
三是作品创作及发表情况。在鲁院期间,在院领导和老师们的关心和指导下,我先后创作了短篇小说《碑文》、《幸福指数》、《寻宝》、《乡村往事》(系列小说)以及散文《老木的心事》、《难忘故乡布依歌》、文论《制约黔南小说的几大因素》、《过度美化“乡土田园”是作家精神的矮化》《人文背景下的批判与劝导》等10余篇作品。其中近半数已经在《芳草》杂志、《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
更让我颇感喜悦的是,在此期间,我的中短篇小说集《城市灯光》正好出版,并有幸参加了本班的小说研讨会,听到了来自鲁院老师、同学们以及中国作协创研部、《民族文学》、《文艺报》等专家的宝贵意见,他们在肯定我作品优点的同时,也指出了其中的不足,这对我今后的创作实践,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在鲁院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将把学到的知识进行梳理,认真思考和消化,作为促进自己创作的养料;同时,把鲁院宝贵的文学精神带回贵州黔南,传递给我们黔南州作协的广大会员,争取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学发展尽力,以此不负家国的期待,回报中国作协和鲁院的精心培养。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11-10 18:49
目录
概述
经历
作品
鲁迅班毕业讲话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