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法韦驮尊天菩萨圣诞在农历六月初三。佛教护法神韦陀,“顶天立地擎金杵,愿为龙华助转轮”。韦陀(韦驮)菩萨,又称韦陀天,梵名音译为私建陀提婆,意为阴天,原是印度
婆罗门教的天神,后来归化为
佛教的护法天神。
相传释迦涅盘时,诸天和众王把佛陀火化后的舍利子分了,各自回去建塔供养。韦陀也分得一颗佛牙,正准备回天堂。一个
捷疾鬼浑水摸鱼,偷走一对
佛牙舍利,撒腿就跑。韦陀奋起直追,刹那间将
捷疾鬼抓获,夺回了佛舍利。诸天和众王纷纷夸奖韦陀能驱除邪魔外道、保护佛法。于是,韦陀被人们称为护法菩萨。在中国的寺院殿宇将印度血统的韦陀已经汉化了,成了一名地道的中国武将,英俊威武。他身披铠甲,手持金刚杵,降魔去妖,威风凛凛。天王殿中所塑的韦陀,一般具有两种站立的姿态:一个是双手合十,横杵于腕上,
直挺而立;一个是一手握杵拄地,另一手叉腰。前者双手合十,表示此地是十方丛林,欢迎来客,远游的行脚僧可安心住下。后者则示本寺不接待来僧挂单,行脚僧不要
自讨没趣,最好另投山门。
【佛教常识--十二因缘】佛教的缘起论主要是以
人生问题为中心来谈的。对人生问题一般说十缘起或十二缘起。十二缘起是:无明缘、行缘、识缘、名色缘、六入缘、触缘、受缘、
爱缘、取缘、有缘、
生缘、老死缘。
(1)老死,这是观察人生的起点,老死忧悲苦恼是人生
不可避免的。
缘何而有老死忧悲苦恼呢?是由于有生;
(3)有。“有”就是存在的意思,简单地说,身口意所造的善
业恶业对招引自己的后果潜伏着一种力量叫做“有”。有了业力为缘,必然有后果的生与死。“有”又是缘什么而起的呢?有的缘是取;
(5)爱为缘。爱的简单解释就是生命欲,它是生命活动的本源力。有生命欲才有追求执着,有追求执着才有种种身口意的活动而有业力的存在,招引生死之果。所以爱、取、有同是生死的因。说到这里,已经说明了惑、业、苦的因果关系。为了进一步考察生命欲爱之所以发生,则必须说明受、触、六入的关系。
(7)触是根、境、识三者会合而有的心理活动的开始。如眼根对红色境时,红色刺激眼根,因而司掌视觉的眼识生起活动。根境识三者会合,才发生红色的触反应,所以触依存于六入。
(8)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 是传递色、声、香、味、触、法法,即前五种事物遗存下来的印象,是意根的对象六境的机能。再进一步考察六入依何存在的问题,因而说到名色。
(10)识虽是名色中一部分,但是如果把名色当作认识体来看,识乃是它的中心的东西。识对境认识对象有总了别作用,使境增加明显,使根增长功能,使受、想、思有所领导。所以名色全体的成立,依存于识,但是识又依存于名色。因为有境对根的刺激,和受、想、思的帮助发生,才有识的现起,识不能离开名色而独立。所以识与名色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关系。?以上所说是十缘起,如果就人们现实的活动的条件来观察,十缘起已经全面了,但如果说明生死何以无穷的原由,则又有行和无明二缘,共
十二缘起。
(11)行。“行”的意义与“有”相同。从现在身口意造作的业来看它潜伏着引生后果的力量叫做“有”,从现在已经成熟的果来看过去所造的业叫做“行”。识与名色,是现在已熟的果,是依存过去的行而生起的。由于过去无始以来“行”的反复,积习成性,隐然有种力量支配着行为,所以生死苦恼现象联绵不断。行又依存于无明。
(12)无明是对一切法
缘生故生、
缘灭故灭、无常、无我的真实相不认识,特别对自己身心只是
因缘所生的道理不能自觉,以为其中有常住的、唯一的、作主宰的我。由于“我”的执着,所以对境而有乐受、苦受、舍受,而起
贪嗔痴等烦恼,而造种种善恶业。所以人们的生死痛苦的本源毕竟在于无明。
十二缘起归纳起来仍不外乎上面所说的惑、业、苦的关系。无明、行是过去无始以来的惑和业,招致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的苦果;爱、取、有是现在的惑和业,招致未来的生、老死的苦果。这些都是“
有漏皆苦”一句所包括的内容,也就是
四谛中
苦谛和集谛的内容。
韦驮尊者,又称韦驮菩萨韦驮菩萨驱邪魔护
佛法韦驮菩萨本是印度婆罗门教神话的天神,后来被
佛教吸收为护法诸天神之一,被誉为佛教中的神形太保,以善走
如飞着称。 也有守护庙出家人的用意。在台湾如果有机会到供奉观音菩萨的庙宇参观或祭拜,经常可以看到手持金刚杵,做武将打扮的韦驮神像,韦驮又称韦驮天,韦驮菩萨,是佛家弟子非常熟悉的
佛教护法天神,在佛教寺院中,担任护持僧众、宏演
佛法的任务。 韦驮天梵名为「司建陀提婆」,直译就是阴天。韦驮本是印度婆罗门教神话中的天神,后来被
佛教吸收为护法诸天神一。 ======庙宇守护神========帝释天是古印度佛陀神话中的天神,相传释迦佛去世之后,诸天神与众王商量火化释迦佛的遗体,收取舍利子建塔供奉,此时,帝释天手持七宝瓶,来到火化场,向诸天与众王说道,佛原先答应给他一颗佛牙,所以他必须先取下佛牙回去,建造塔寺供养。当时有一
罗刹鬼躲在帝释天身旁,乘人不注意,盗去佛牙舍利子,韦驮见状奋起直追,霎时将罗刹鬼擒住,取回佛牙舍利子,诸天神与众王赞扬不已,认为韦驮可驱邪除魔,保护
佛法。关于韦驮还有另外一段传说,韦驮天名为韦琨,是南方增长天王所率领的八大神将之ㄧ,又是四大天王手下的三十二神将之首,后来皈依佛门,成为护法天大神,西牛贺州、南瞻部洲,以利益化生,救济一切众生为本誓。《普陀山传奇异闻录》一书中记载韦驮护法的事,清代末期,
普陀山有一座寺庙,于夜间烧起一场无名火,当叶正逢一位小沙弥睡在韦驮佛像之下,梦中看见一位身穿位身穿金甲,状似韦驮护法者对他说道:「庙中失火,赶紧逃生。」小沙弥忽然惊醒,果然看见寺中大火焚烧,情急之下,扛起韦驮塑像,就往庙门外跑。 大火猖狂至极,经过一夜焚烧,一直到早上,众人察看灾情时,发觉寺庙
满目疮痍,只有韦驮塑像吃立门外安然无恙。韦驮塑像有几百斤重,必须数名壮汉出尽全力,方能扛起,如今一位小沙弥竟然可以独力背起,可见韦驮之灵验。 韦驮是
佛教中的神行太保,以善走
如飞着称。在中国供奉韦驮,是立于天王殿弥勒佛的背后,面对大雄宝殿,两眼注视着大雄宝殿前面的灵塔,守护塔内的佛骨与舍利子,以防邪魔前来偷盗。 另外也保护在寺内的出家人,以护持
佛法。========韦驮神像特色=========在台湾寺庙只要有供奉观音菩萨,大部分都会配祀伽蓝与韦驮两大护法。伟陀护法被安奉在观音菩萨左方,粉面无须、身着甲胄、肩被飞带、手执金刚杵;伽蓝护法在观音菩萨右方,红脸黑髯,身着铠甲、肩被飞带、腰佩宝剑,英气逼人。自古以来,佛寺伽蓝之建立,必安奉韦驮神,皆为头戴兽头盔,腰扎革带之装束,手持金刚杵,且有两种姿态,一是双手合掌捧杵,二是以手按杵据地,双手合掌捧杵为接待之意,凡四方由僧前来挂单,必受供养;以手按杵据地,是指示由僧看见韦驮此状,便知此佛寺不接待外来僧家。韦驮尊者是
佛教的八大将军之一,自古以来,佛寺建立后,一定要安奉韦驮尊者以镇守道场。韦驮的佛像造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双手和掌,两手同握金刚杵,另一种是单
手握金刚杵立地,两种照行的韦驮佛像各有不同含意,双手握杵者表示该四欢迎四方
游僧前来借宿〈俗称挂单〉,单手持杵者表示本寺不接待外来和尚,游僧只要看一看佛殿中的韦驮造型就知道自己受不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