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匡嗣家族墓地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韩匡嗣家族墓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白音罕山南坡,是辽朝秦王韩匡嗣及其家族成员墓地。
历史沿革
统和元年(983年),韩匡嗣去世,享年六十六岁。皇太后萧绰遣使吊问,追赠尚书令,加尚父、上柱国、检校太师。辽统和三年(985年),韩匡嗣下葬。
统和十一年(985年),韩匡嗣夫人萧氏和韩匡嗣合葬。
1995年5月,白音罕山南坡的一座古墓被盗,当地文物部门随即对该墓进行勘察,确定为韩匡嗣夫妇合葬之墓。
2000年8月至9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巴林左旗博物馆,对韩匡嗣家族墓地进行了调查,发现被盗古墓近40座,并对其中的3座进行了发掘清理。
墓地格局
墓葬格局
韩匡嗣家族墓地依自然环境可分为两个区域,即西沟和北沟,两区之间有一道山梁相隔,西沟区在调查中发现有20多座墓葬,似一条隐约的弧线,分布在山梁南坡各处,绝大部分因盗掘而坍塌残破。北沟区即韩匡嗣墓区,墓地坡下有一条石砌墓园石墙环绕,墙宽约1.5米,长约800米,残存高度0.5—1.7米。清理发掘的3座墓都位于此区,其中M1位于墓园墙外,处于整个墓区东南角的山坡下,M2位于M1西北约500米半山的一缓坡处,南距墓园石墙约250米,M3即韩匡嗣夫妇合葬墓,位于M2东北高坡上的一低缓之处。
M1墓为砖结构多室墓,方向南偏东15度,全长32米。由墓道、墓门、甬道、前室、耳室及主室组成。墓道为斜坡土墓道,长17米,两侧墙壁向下斜内收,口宽底窄,上口宽2.3—5.4米,下宽2.3—4.3米,墓道壁和墓道底均为生土。墓门砖砌,呈拱形,宽2.1米、高2.8米,用侧斜立砖封堵。甬道与墓门及前室相连,平面长方形,长2.6米、宽1.9米,卷篷船形拱顶,通高2.8米。在甬道靠近墓门处,左右两壁各有一小壁龛,壁龛形制、大小相同,宽0.4米、高0.84米,深0.42米,叠涩顶。
M1墓前室与前后甬道相连,平面长方形,长2.91米、宽2.54米,采用平卧砖筑,直壁高1.95米,其上逐渐内收起券,形成券顶,通高3.5米。前室左右两壁正中辟耳室门,与耳室相通。耳室形制、大小基本相同,平面方形,长2.18米,宽度稍长为2.20米。平卧砖砌,直壁高1.28米,后叠涩起券,形成券顶,通高2.52米。耳室与前室间有短甬道相连,甬道长0.87米、宽0.77米,平卧砖砌,直壁高1.28米,后叠涩起券,形成券顶,高1.83米。甬道中部应设有一木门,现已残毁,仅存边框痕迹。后室前甬道与前后室相连,形制基本上与前室相同,券顶,平面长方形,长2.38米、宽2.24米,平卧砖砌,直壁高1.95米,高3.30米。后室平面为圆形,直径5.52米,平卧砖砌,直壁高1.71米,其上逐渐内收,叠涩起券,形成穹隆式墓顶,高5.50米。
M1墓由于遭人为盗掘翻动,其葬制已不清楚,只在堆积土中发现了几块残碎的肢骨。葬具有石棺,已被盗掘者砸毁,棺床之上,仅存有一石棺底,残长2.58米、宽0.90—1.1米、厚0.3米。
M3墓是韩匡嗣夫妇合葬墓,为砖结构多室墓,方向南偏东37度,全长48.46米,由墓道、天井、墓门、甬道、前室、左右耳室、后室前甬道、主室及排水系统组成。
M3墓墓道长22.65米,两壁用石块垒砌,上口宽2.4—6.2米,底宽2.4—4米,由于山势,墓道底不平,北半部与天井底基本平行,南半部稍向山下倾斜。天井与墓道和墓门相连,砖筑,形似庭院,平面长方形,长5.9米、宽2.7米,墙厚0.51米。墓门为砖砌,呈拱形,宽1.94米,高2.46米,用侧立砖封堵,门上砌成仿木结构的门楼式建筑,通高4.98米,正面采用砖雕及影作手法构筑。甬道连接墓门及前室,砖筑,平面长方形长5.5米、宽1.94米,卷篷船形拱顶,通高2.46米,采用平卧两砖再侧立一砖的交替砌法筑壁,至1.22米高后,则完全使用平卧砖砌,直壁高1.75米,其上逐渐内收起拱,形成卷篷船形拱顶。在距墓门1.40米处,甬道左右两璧各置一小壁龛,壁龛高出墓底0.06米、宽0.64米、高0.92米、进深0.18米,直壁高0.60米,叠涩顶。
M3墓前室前后有甬道分别连接墓门及主室,左右带有耳室,砖筑,平面为圆角方形,南北长5.05米,东西宽5.44米,穹隆顶,高6米。前室中部筑一双层砖台,砖台南北侧各置一级台阶。台阶东西1.65米,南北宽0.36米,系用方砖平铺而成。底层砖台用三层平卧砖筑成,南北3.5米,东西3.79米,高0.19米;上层砖台位于底层砖台正中,用一层方形砖平铺,南北2.24米,东西2.56米,高0.06米。前室左右各一耳室,有短甬道与前室相通。短甬道平面长方形,长1.60米,宽1.17米,拱形顶,通高1.53米。耳室平面基本上呈圆形,东耳室南北径3.3米,东西稍短,径3.20米;西耳室略大,南北径3.5米,东西径3.3米。两耳室均为穹隆顶,高3.4米。后室砖筑,平面圆形,直径6.54米,穹隆顶,高6.9米。
建筑遗址
韩匡嗣家族墓地东南方向,距墓地约1千米坡下的一片平坦草地上,有一处建筑遗址,占地约5000平方米。成排的建筑基址清晰可辨,地表还散布着许多辽代的砖、瓦、石灰、覆盆形石柱础遗迹以及一些陶瓷片等遗物,估计建筑遗存与韩匡嗣家族墓地的建设和祭祀有关。
文物遗存
韩匡嗣家族墓地中的M1墓由于墓葬多次被盗,破坏严重,残存的随葬品有琥珀饰件、建筑构件及一些瓷器碎片等。M3墓同样被破坏严重,残存的随葬品有瓷器、铜器、铁器、骨器、建筑构件等。
M1墓出土石墓志一合,大理石质。志盖为盘顶形,长1米、宽0.99米,其中一角已残损。志盖正中篆书阴刻9字,分三行,每行三字,为“赠侍中昌黎公墓志铭”。志石与志盖的大小基本相同,因表面有水碱覆盖,字痕又比较浅,已经不太清晰。
M3墓出土男女俑各一件,男俑高62厘米,系以绿砂岩雕刻,造型简约概括,刀法细腻,是继承唐、五代雕塑造型技法,又有写实创新的艺术结晶。该侍仆方脸大耳,垂日下视,鼻头略残,髡发,额前留有整齐的刘海,两鬓各留一缕长发垂于耳前,其余头发剪去。双耳戴环。著右衽圆领窄袖袍服,左肩靠颈部有疙瘩褥扣,在臀后开楔。腰系布帛带,结双环同心抽扣。左髋垂一刺鹅锥,悬挂于腰之上。足着尖头皮靴叉手而立双臂前曲于小腹之前,右手握住左手,表情谦恭温顺。
女俑高63.5厘米,雕法同男俑。方面丰颐,秀眉大眼,直鼻小口,大耳垂肩,双耳戴环,发梳双辫,左侧发辫从颅后经右耳上方绕至额前上方,右侧发辫自颅后经左耳上面绕至前额与左侧发辫相搭,以一宽帛发带结扣于额正中,发带下所露额发梳经头顶至颅后于发辫之中。著交领右衽窄袖团衫、衫长及足面。系布帛带高至乳下,结双环同心抽扣。足着尖头皮靴,双臂曲于胸腹之前,双手捧一浣巾,目光下视,表情温和。
研究价值
作为辽政权的忠实捍卫者,韩氏家族与辽朝兴衰休戚相关,韩氏家族墓地的发现,不仅为研究韩氏家族史提供了详实的记录,也弥补了《辽史》中的诸多缺憾,为研究辽代政权组成及汉契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25日,韩匡嗣家族墓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信息
韩匡嗣家族墓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白音罕山南坡。
交通信息
驾车自巴林左旗人民政府出发,经G305、杨白线到达白音罕山。
参考资料
韩匡嗣家族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29 11:5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墓地格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