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钟恩,(1955- ),男。博士,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音乐学系系主任。中华美学学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美学学会理事兼秘书长,中国
音乐心理学学会会员。
人物简介
韩钟恩,1987年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师从叶纯之研究员。2000年在
中央音乐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
于润洋教授,2003年获博士学位。
人物成就
1987年至2004年在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并任《
中国音乐年鉴》主编、《艺术评论》副主编、《中国音乐学》编委。2004年调入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十数年来,在音乐美学、音乐文化人类学、音乐哲学、当代音乐研究、音乐批评、音乐学学科建设等领域公开发表文论300余万字。主持编辑《中国音乐年鉴》十数卷及其他学刊(近1000万字),创编《音乐人文叙事》。
近十年来,为有关教学单位本科生、
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与进修生开设课程,涉及内容:音乐美学,音乐文化人类学,当代音乐研究,音乐批评等等。并在全国各地大专院校举办学术讲座。
教授课程
音乐美学概论,音乐学文献研读,音乐美学与音乐作品研究,现代西方音乐哲学问题研究,音乐现象学问题研究,中西音乐美学命题读解,音乐艺术发生问题研究,音乐人文叙事及其叙辞研究,音乐审美批评,音乐学导论,学位论文写作,等等。
出版图书
研究领域
音乐美学,音乐文化人类学,音乐哲学,音乐批评,当代音乐研究。
在研课题:《声音新概念——音乐意义问题研究》(独立承担文化部重点课题),《音乐学新论》(参与承担国家年度课题),《80年代以来中国器乐创作研究》(参与承担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
主要著述
著作
《音乐文化人类学》(与人合作,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临响乐品》(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音乐美学与审美》(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版),《音乐美学与文化》(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年版),《音乐美学与历史》(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年版),《音乐意义的形而上显现并及意向存在的可能性研究》(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论文与评论
《对音乐二重性的思考——人的物化与物的人化》(《音乐研究》1986年第2期);
《“新潮”音乐的“来路”与“出路”》(《艺术广角》1988年第5期);
《不断涌现并与我共在——关于一种研究思路的自解》(《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0年第1、2期);
《释[Aesthetics]并及音乐美学“论域”建构》(《音乐学习与研究》1990年第4期);
《第三“中国音乐学”界及其历史选择》(《黄钟》1990年第4期);
《关于宗教与音乐关系研究的“取域”与“定位”》(《中国音乐学》1991年第3期);
《词与义:关于音乐美学论域及其[人与人相关]命题之[术语/概念体系]的读解与批判》,(台湾,《社会科学:中国文化》第四期);
《“人的物化与物的人化”→“人与人相关”——关于“音乐美学”向“音乐文化人类学”的转移》(《艺术论丛》第4期);
《人与人相关——关于音乐美学哲学基础及其他的读解》(《现代乐风》第9期);
《音乐美的构成方式——音乐美学对象总体构想Ⅱ》(《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2年第3期);
《当代音乐的深度模式:[自然的人文化]》(《音乐探索》1992年第4期);
《今史辨:20世纪国乐思想的从新定位》(香港,《中国新音乐史论集》“国乐思想”);
《当代文化深度模式拆解——20世纪中国音乐话语系统的两次失语》(《美学与文艺学研究》1993年第1辑);
《[音乐美学]的[取域/定位]——关于[AESTHETICS]的[语言/逻辑]读解》(《乐府新声》1994年第1期);
《[3R]/[2+1]:音乐文化发生的不同方式志》(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音乐学文集》);
《文化宿命?无语状态下的当下中国音乐文化》(《东方丛刊》1994年第1辑);
《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当代音乐——人与文化物何以约定》(《文艺研究》1994年第4期);
《绞断母语环链之后……能否继续文化颠覆?——[新潮].[新潮]之后.[后新潮]断想》(《先锋》第2辑);
《当前人何以为音乐文化立约——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音乐问题》(台湾,《社会科学:中国文化》第六期);
《世纪报告:当下中国音乐美学研究的话语系统与叙事结构》,(香港,《民族音乐研究》“中国音乐美学研讨会论文集”);
《当下新音乐叙事话语的拆解与重构——关于新音乐问题的再度诘问与辩难》(《中国音乐学》1995年第1期);
《现代家族荣誉何以恪守远古家园诺言——“摇滚文化”撕开人文化帷幔,拆除人工藩篱在粗暴中突进》(《先锋》第3辑);
《当下人文生态及其文化工业语境——当代音乐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约定的历史承诺》(《交响》1995年第3、4期);
《汪洋、孤岛和小舢板——从当代音乐状况看不同文化形态的异质相间与耦合互动》(《文化评论》第一辑);
《意识形态假象与人文约定——关于当代音乐文化的历时性与当下性问题》(《外国美学》第13辑);
《“史”辨,“理”论。——中国音乐学学科建设之今典》(《中国音乐年鉴》1995卷);
《“人,诗意地居住”——音乐存在方式的人文学叙事》(《艺苑》1996年第3期);
《雅俗文化:主次耦合,且互动制衡——兼及人文知识分子所为》(《
中国青年研究》1996年第3期);
《英雄徽纹.人之初.上帝即自然——“追星族”之审美追求及其人文取向》(《上海艺术家》1996年第4期);
《礼乐作为人文制度,并由此标示古典与今典》(《交响》1997年第3、4期);
《架构可持续发展框架——再及跨世纪中国音乐学学科建设》(《中国音乐年鉴》1996卷);
《对音乐分析的美学研究——并以“[Brahms Symphony No.1]何以给人美的感受、理解与判断”为个案》(《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音乐审美方式的[形而上学]导论》(《艺苑》1997年第2、3期);
《[语言/符号/信息]与音乐美学》(《艺苑》1997年第4期);
《叙辞今典/音乐审美意向,并意向叙辞先验还原》(《音乐人文叙事》1997创刊号);
《通过“知识架构”,并产权与安全——三论中国音乐学学科建设》(《中国音乐年鉴》1997卷);
《主体意向设入,客体存在还原——关于音乐存在方式与音乐审美意向研究的复合叙事》(《人民音乐》1998年第1、2期);
《根语,别一种人文诠释——兼及21世纪音乐文化前瞻》(《艺术广角》1998年第6期);
《音响媒体被极度关注之后,旋律的当下处境,以及选择》(《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学刊》1999年);
《结构:知识分子与文化主体》(《民族艺术》1999年第1期);
《文化狂欢并重返元典——评〈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
中华文化画报》1999年第2期);
《交响乐的中国化进程如何进一步推进——对中国交响音乐现状和出路的几则思考》(《人民日报》(海外版)1999年11月18日);
《出文化纪:文化现象折返自然本体;通过艺术方式,面对音响敞开,开掘经验资源,复原感性直觉》(《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城市:世界人文地理——知识分子文化栖息生存地带》(《民族艺术》1999年第4期);
《直接面对敞开:回到音乐——人文资源何以合理配置》(《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通过诗学策略,驱动音乐学学科建设——音乐人文叙辞今典,并以此设栏》(《天籁》(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何以驱动,并之所以断代——通过二十世纪中国音乐发展逻辑》,(香港,《中国新音乐史论集》“表达方式、表达能力、美学基础”);
《全球化历史进程与新世纪工作界面——21世纪中国音乐学学科建设的策略与构想》(香港“中国音乐研究在新世纪的定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问题意识”与“前瞻性”预设——由音乐美学学科建设“长时段”叙事所引发》(《人民音乐》2002年2月号);
《临响,并音乐厅诞生——一份关于音乐美学叙辞档案的今典》(《音乐文化》2001年号);
《“音乐试图将音乐作为音乐来摆脱”——几则相关当代音乐的文本阅读及其现象诠释》(《音乐艺术》2002年第2期);
《意向存在作为音乐意义的形而上显现》(《音乐艺术》2003年第4期);
《作为意向存在的音响经验实事》(《中国音乐学》2004年第1期),等等。
编著
主持编辑《中国音乐年鉴》1989卷至1997卷,任副主编。
主持编辑《中国音乐年鉴》1998卷至2001卷,任主编。
创编《音乐人文叙事》1997创刊号,任主编。
主持编辑《音乐文化》2001年号,任执行编辑。
主持编辑《艺术评论》2003年创刊号、2004年第一期至第六期,任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