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评论是从理论上研究、分析音乐现象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音乐评论学是研究音乐现象与规律的人文科学,是音乐学的一个应用性分支学科,音乐评论学的研究对象是音乐评论现象,音乐评论的本质与属性是音乐评论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音乐评论的本质是对音乐现象的理论研究,是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对音乐现象的总结、分析和评价。音乐评论具有创造性与继承性、附属性与独立性、客观性与主观性、时代性与历史性、批判性与指导性等属性。
评论梗概
音乐评论是音乐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与音乐艺术现象中的其他活动环节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音乐评论对音乐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与音乐艺术事业的发展,音乐评论的广度和深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音乐评论几乎涉及音乐现象的各个层面,并且对音乐艺术活动起着越来越显著的影响和作用。由于音乐艺术形象是高度抽象的,因此,音乐评论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其它门类的艺术评论活动更复杂,是艺术评论中最复杂的一种思维活动,面临着许多矛盾与难题,其中,包括对音乐评论的本质与属性的认识。由于对音乐评论的本质与属性认识不足,导致了音乐批评的极端化与片面化,产生了一定的误导和负面作用, 挫伤了音乐艺术家的积极性,影响了音乐艺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为了探究音乐评论的特征与规律,更好地发挥音乐评论在促进音乐艺术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本文拟对音乐评论的本质与属性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评论本质
什么是音乐评论? 音乐评论的本质是什么?音乐评论有何属性? 这是音乐评论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在这里,作为音乐评论学研究对象之一的音乐评论的本质与属性,是一般意义上的音乐评论的本质与属性,而不是具体的音乐评论类型中所关注的属性与本质。在这个层面上研究音乐评论的本质与属性,是通过把音乐评论与音乐活动中其它环节进行对比与比较来认识的,也就是说,要研究与音乐创作、音乐演奏、音乐教育、音乐欣赏有本质区别的音乐评论的本质与特征。
音乐评论的本质即什么是音乐评论的问题。薛良认为“ 音乐评论是一种普遍的艺术心理活动, 是对音乐刺激的反应, 反应也就意味着评价”[1]。修金堂则认为“评论的本质是评价,即对被评对象进行价值判断”[2]。在《艺术概论》中,编著者认为“从一定的阶级立场,观点出发,对艺术作品和文艺家的成败得失, 是非功过作出评价,便是艺术批评,也可以叫做艺术评论。”[3]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目前,对音乐评论的本质的认识,仍然局限在评价的范围内。,“评价”一词不能全面地概括与反映音乐评论的全部本质,音乐评论除了评价之外,还有分析、总结、研究、创造的一面。例如,戴鹏海在《全方位的音乐教育实践》[4]一文中对音乐家贺绿汀先生音乐教育实践的评论,实质上是对贺绿汀先生一生中所涉及的音乐教育实践活动的总结; 而蔡仲德在《青主音乐美学思想述评》[5]一文中对音乐家青主音乐美肇庆学院学报第30 卷学思想的评论更显著地表现出分析、研究的一面。戴鹏海在《勇于探索的成果———歌剧〈大野芳菲〉的音乐特点及其他》[6]一文中对歌剧《大野芳菲》音乐特点的评述则偏重于研究。综上所述,一般地讲,音乐评论的本质是对音乐现象的理论研究,是对音乐现象的分析、总结、评价的总合。在具体的音乐评论实践中,对一项具体的音乐现象的评论,研究、分析、总结、评价等诸方面可能并不一定都要面面具到,而是有所侧重。
由于音乐评论学是音乐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所以,从本质上看音乐评论与音乐学具有相同的观察对象,即音乐现象。但是,二者对同一个音乐现象的观察角度、研究目的是不同的。音乐学对音乐现象的研究, 是从宏观角度, 把音乐现象作为一种艺术现象来研究的。音乐学研究音乐现象是为了搞清楚音乐的本质、属性、产生、发展、作用、功能等音乐艺术规律。而音乐评论对音乐现象的研究是从相对微观的角度,把音乐现象作为音乐艺术活动中的一个具体环节来加以研究的。
音乐评论对音乐现象的研究并不是直接对音乐艺术规律的认识与探索,而是通过对具体音乐现象的分析、研究及评价,来积极引导音乐艺术现象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宏扬时代主旋律, 发挥音乐艺术及音乐评论在促进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避免音乐艺术现象及音乐评论在社会生活中的消极影响。
评论属性
关于音乐评论的属性,目前还没有系统的研究资料可以借鉴。作者通过多年的音乐教育与音乐研究工作实践认为,音乐评论与音乐创作、音乐演奏、音乐教育、音乐欣赏等音乐艺术活动比较起来,有下列属性:
创造性
创造性与继承性
创造性与继承性
音乐评论的创造性是指音乐评论与音乐创作一样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音乐评论是一种与音乐创作并存的社会科学, 作为一种科学,音乐评论也要不断地探索未知领域,要对被评论的音乐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评论者的新认识、新发现和新观点。虽然音乐评论是与音乐创作并存的社会科学,但音乐评论并不直接创作音乐作品,音乐评论的创作性主要体现在对现实生活中的音乐现象的理论认识与分析,着重体现为评论者对被评论对象的新认识、新发现、新观点等方面。这就要求音乐评论不能因循守旧,对被评论对象的评论要具体,不能简单地用“好”或“不好”;“成功”与“失败”等笼统的、武断的词语下结论。
音乐评论的继承性是指音乐评论是对已经存在的或发生了的音乐现象的再认识过程。既然是一个再认识的过程,就必然会遇到对该音乐现象之所以存在的认识问题,这个认识过程就是继承性的具体体现。要评论一项音乐现象,就要通过学习了解它,掌握它,继承它,在吸收与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分析、研究、总结、评论、创造。例如,杨秀荣在〈朴实无华意境深远———评扬琴曲《思》一文中,对魏砚铭创作并演奏的扬琴曲《思》的评论,是在“反复聆听作品并和作者交谈后所领悟到《思》所展现的意境和作品中透露出的创作心态”的基础上进行的。
音乐评论的继承性要求音乐评论者首先要全面、准确地理解与掌握被评对象的特征与本质,充分了解被评论对象的艺术创作背景, 领悟被评论对象的感情境界。音乐评论的继承性是音乐评论创造性的基础,没有继承性的音乐评论是没有存在基础的,更谈不上创造性了。
独立性
附属性与独立性
附属性与独立性
音乐评论的附属性是指音乐评论以音乐现象的存在为前提,依附于音乐活动而存在。在音乐现象出现以前,没有音乐评论;另一方面,音乐评论将随着音乐现象的消失而消失。音乐艺术繁荣的时期,音乐评论活动也繁荣,具有多样性;音乐艺术颓废的时期,音乐评论也萧条。说明音乐评论的产生、发展、繁荣决定于音乐现象。这就要求音乐评论一方面要准确地定位于音乐艺术活动范围内,超越了音乐现象的音乐评论是盲目的评论。另一方面,音乐评论要与音乐艺术的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不能脱离音乐艺术实践。第三,要用发展的观点来进行音乐评论。
音乐评论的独立性是指音乐评论是一门独立于其它音乐活动的社会实践活动,音乐评论具有自己的本质与属性、依据与原理、原则与方法等音乐评论的规律,这些音乐评论的规律与音乐现象其他环节的规律,例如音乐创作规律、音乐演奏(唱)规律、音乐欣赏规律等具有显著的、本64第1 期金凯:试论音乐评论的本质与属性质的不同与区别。
客观性
客观性与主观性
音乐评论的客观性是指音乐评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音乐评论得出的评论结果是真实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而不是象音乐艺术作品那样是可以虚构的,可以夸张的。这就要求音乐评论者在得出评论结果时, 一定要慎重、全面,不能盲目、片面。同时,这一属性决定了音乐评论要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另外,音乐评论的客观性还体现在音乐评论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音乐现象是社会客观存在的),音乐评论要有客观存在的评论依据,不能为了迎合一部分人的好恶断章取义,任意评论,随意评论;更不能为满足个人的私欲而歪曲事实。
音乐评论的主观性是指音乐评论是一种主观性的理性思维活动,评论者的主观愿望、经验、生活积累、音乐知识、理论水平、评论方法、观察问题的角度、指导思想等都不同, 对音乐评论的影响很大。评论结果受评论者的主观因素决定。
这就要求一方面,音乐评论者应当尽量从实际出发,依据客观的评论依据,消除主观因素对音乐评论的影响; 另一方面,在对待音乐评论的结果也要一分为二。因为不同的音乐评论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所关注的音乐现象进行有限的评论与认识, 不能代替对该音乐现象全面的评论,否则,就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时代性
时代性与历史性
音乐评论的时代性是指进行音乐评论要与被评论的音乐现象所处的时代结合起来,不能脱离具体的时代来评论音乐现象。因为一个具体时代的音乐现象是那个时代现实生活的反映。不同时代的现实生活是不同的、变化的, 音乐现象也是不同的、变化的。音乐评论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就要求音乐评论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合上时代变化的节奏,只有这样, 音乐评论才能与音乐艺术的发展同步、协调前进; 否则,在音乐评论与音乐艺术发展之间就会出现不和谐的“音符”。
音乐评论的历史性是指相对音乐艺术的其他活动环节而言,音乐评论环节在时间上要滞后一些,也就是说先有音乐创作、音乐演奏(唱)、音乐欣赏、音乐教育等音乐艺术环节, 后才有对上述音乐活动环节的评论。
批判性
批判性与指导性
音乐评论的批判性是指音乐评论要指出被评音乐现象的不足之处。现实生活是复杂的,音乐现象也是复杂的,因为音乐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现实生活中有消极的方面,音乐现象中也有消极的、颓废的、不健康的东西存在,每一个具体的音乐现象或者音乐作品不可能都是完美无缺的,尽善尽美的,其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之处。这就要求音乐评论要勇于讲真话,不能只讲被评对象的优点, 特别是涉及具体音乐现象的直接从事者( 词曲作者、演唱者或演奏者、欣赏者等)时,不能碍于情面或同事关系不做批评,只做表扬。这样的音乐评论是不健康的, 因而,对音乐艺术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音乐评论中的批判性是具有客观评论依据的批判性,而不是随意地、不负责任地“ 找” 缺点式的批评。批判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更健康地发展而发挥作用,决不应该是扼杀。因此,要准确地把握音乐评论的批判性,就要避免音乐评论中的“不疼不痒”的批评、只表扬不批评的批评及“找”缺点式的批评。
音乐评论的指导性是指音乐评论对音乐现象的发展具有指导或引导作用。当然,这种指导或引导作用有两个对立的方向。健康的音乐评论活动对音乐艺术发展的指导作用是积极的、健康的和向上的;相反,“病态”的音乐评论对音乐艺术事业的发展具有消极的引导作用。另外,音乐评论的指导性应当是在批判性基础上的指导性,没有正确的、恰如其分的批评或批判, 就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指导。
综上所述,音乐评论是从理论上研究与分析音乐现象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音乐评论的本质并不是简单地对音乐作品评价,而是对音乐现象的总结、分析、研究、评价的总合。作为一种人文活动,音乐评论具有创造性、继承性、附属性、独立性、客观性、主观性、时代性、历史性、批判性、指导性等属性。这些属性存在于音乐评论实践中,在进行音乐评论时,所作的评论结果要能够综合体现出上述音乐评论的属性,不能因为强调其中某一方面的属性而忽略其他方面,尤其是与之对立的属性。
评论标准
为此,首先必需有一个评价的标准。这个标准因评论家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而有所不同。评论家不可避免地受到特定历史时期的具体社会、民族和阶级的影响,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宣传、提倡或倾向于一定的文艺思想,反对或排斥某种文艺思想。在评论中也必然反映出评论家自己的艺术观、艺术修养、兴趣爱好等特点。尽管如此,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仍会形成一个基本的标准。它取决于当时社会上占主流地位的音乐思潮。这种标准不外从两个方面来考虑,即社会功利价值标准,包括作品在政治、道德伦理、社会风气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艺术价值标准,即从内容与形式结合方面是否合乎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大体说来,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标准,常常是符合于社会进步力量的观点、要求和利益,符合于音乐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因而是比较客观而具有科学性的。否则,公众就会拒绝承认这种标准而使评论失去其作用。正因如此,音乐评论往往与当代社会的思想斗争、政治斗争有密切的联系,反映出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性。音乐评论的标准虽然具有上述的社会客观性,但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社会的发展,对音乐艺术自身规律的逐步掌握,对音乐审美教育功能的认识的深化变异,使音乐评论家不断对以往的标准加以扬弃取舍,又形成新的标准以符合新的社会要求。这样,音乐评论标准具有社会客观性与历史可变性这两种特性。通常,成功的并对社会起重大影响的音乐评论,必然会有意无意地反映了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表现出社会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因而能带有进步性、科学性和权威性。
评论作用
音乐评论所起的作用可以分两方面来观察:
①对于听众来说,音乐评论起着启发、引导和教育作用。评论对听众介绍、分析音乐作品及演出的成败得失,提高听众对音乐的鉴别能力,培养并提高公众的审美趣味;
②对于音乐家来说,音乐评论有助于他们冷静而客观地检验艺术实践,进行艺术总结,便于巩固成果,提高艺术水平;
同时评论也代表群众的要求和希望,有助于音乐家掌握时代的脉搏,为以后的艺术活动指出方向。反过来看,音乐评论之所以能发挥作用,也在于评论家能充分吸收广大听众的意见,知道他们的需求,能以平等的地位与音乐家共同切磋琢磨,理解他们的甘苦。
评论家
对音乐评论家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他应具高度的音乐修养和鉴赏能力,能理解音乐内容和形式的奥秘,从中取得丰富的感受和体验。为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有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文化艺术修养,特别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其次,他应具有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能对所评论的对象加以鉴别,发现其优劣得失,并加以分析、概括,作出理论上的说明,特别是从哲学、社会学、美学角度上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审美评价。第三,他应具有科学的头脑,思维严密,善于分析与综合,判断准确,有勇气,有创见,敢于独树一帜,对庸俗吹捧、无理的攻击或带有偏见的评述敢于抵制,坚持原则,维护真理。第四,还要有高度的写作水平,能有条理地、准确有力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理想的音乐评论家应集音乐家、美学家、科学家与文学家于一身。在西方专门论述音乐评论的理论著作不多,近代较有影响的是M.-D.卡尔沃科雷西所著 《音乐评论的原则与方法》、O.汤普森的《实用音乐评论》、法国A.马沙贝的《音乐评论文集》、英国A.沃克的《音乐评论剖析》等书。专业性质的评论,在西方是随着报刊、杂布的诞生而逐渐出现的。当时的评论涉及各方面,例如对J.S.巴赫的评价问题,曾引起J.A.沙伊贝(1708~1776)与A.比恩鲍姆(?~1748)的争论。在法国,D.狄德罗、J.-J.卢梭、J.LeR.达朗贝尔(1717~1783)对
意大利歌剧与法国歌剧的争论,以及后来许多人对C.W.格鲁克与N.皮钦尼之间的“丑角论战”,都发表在杂志报刊以及小册子上,在英国,J.艾迪生(1672~1718)与C.伯尼可算是
英国音乐评论的创始人。更有重大影响的是E.汉斯利克,他写了一系列评论文章,阐明他反对音乐他律论,主张自律论的美学观点,曾在19世纪下半叶引起巨大的论争,涉及整个欧洲。兼写评论的作曲家也不少,如 C.M.von韦伯、R.舒曼、 F.李斯特、 R.瓦格纳、H.沃尔夫都是比较知名的。法国作曲家C.
德彪西的一系列文章,文笔生动,对音乐有许多创见。法国文学家
罗曼·罗兰(1866~1944)、德国的A.爱因斯坦、 英国的 G.萧伯纳(1856~1950)、E.纽曼、 美国的汤普森在西方的音乐评论界占有重要地位。在苏联,Б.В.阿萨菲耶夫的评论颇受重视。
20世纪以来,在中国,音乐评论也同样见诸报刊杂志。起重要作用的当首推聂耳,他在1931年化名“黑天使”所写的评论,对不健康音乐的泛滥起了鞭挞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音乐评论更受重视,陆续建立起一支评论队伍,著名的评论家有
李凌、赵□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