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韵是古代的一种反切方法,其主要表现是一种反切图,一般叫做“韵图”。在宋元两代,反切图是专为《切韵》《形式广韵》和《集韵》的反切而作的
中国古代没有拼音字母,要掌握反切的方法很不容易。于是等韵家便把守温和尚发明的36个字母与206韵结合起来,配合成图,是每一个音节都有他的位置。只要学会了图中所有音节的读法,再按反切上下字的位置去推求,就能得到正确的读音(如《七音韵鉴》《韵镜》《七音略》)。
首先,要在韵图上找到查字的反切上字和反切下字,确定反切上字和反切下字在哪个韵图之后。反切下字一定跟我们要查的读音同图,同一横行(可以理解为直角坐标系中的横坐标);反切上字一定跟我们所要查的读音同一直行(可以理解为直角坐标系中的纵坐标)但大多数时候不同图,这种横推直看的方法在等韵书中叫做“归字”。这种方法看似很笨,其实很稳,被古人称为“万不失一”。
一般情况下,以横推直看的方法就能找到所要查的读音,例如:《诗·郑风·溱洧》:“士与女,方秉蕳兮。”注云:“蕳,古颜反。”先从《韵镜》(《七音略》《七音韵鉴》与《韵镜》的韵图大致是相同的)中查到“古”在第十二图,属“见”母;又在第二十三图查到“颜”,属平声第二格。再在第二十三图中找到见母,其平声第二格是“奸”字,于是我们知道了,“蕳”应读作“奸”的音。
归字的结果,可能是生僻字或者查到的就是被切的字。例如。《诗·卫风·淇奥》“赫兮咺兮,”注云:“咺,况晚反”,在《七音略》中查到“况”在第三十五图,属晓母;在第二十二图查到“晚”,属上声第三格。但是在第二十二图晓母的上声第三格查到的是“暅”。虽然“暅”是生僻字,但是在同一直行平声第三格有个“暄”字,所以“晅”应该读作“暄”的上声。
古人反切用字往往不一致,例如《诗》“好,呼报反”在《七音略》中归字的结果是“耗”字,而《广韵》“好,呼到切”,《集韵》“好,虚到切”,虽然分歧大到这个地步,但其实按照横推直看的方法,归字的结果都是“耗”,后有《音韵阐微》“好,黑奥切”,但其结果也是一样的,在读音上没有什么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