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顶枝,是一种二叉分枝轴的两个顶端的部分,它们可以具有能育顶枝(
孢子囊)或不育顶枝(叶状枝),能育的和不育的顶枝可能分开发育,也可能集合成群,称为顶枝束。它们的形态单位为顶枝与中干(图1)。
顶枝学说,是德国植物学家W·齐默尔曼(Wolfgang Zimmerman)在法国植物学家O·利尼埃对于原始陆生植物的二叉分歧系统的模式图启发下,于1930年在《植物的系统演化》一书中提出的。它最初用来解释大型叶的起源,后来则用来说明植物体的各种器官的起源与演化。
顶枝学说应用的范围,一直有不同的意见。如果用其来说明
蕨类植物,特别是原始蕨类气生部分的演化,已较普遍地被接受。也有一些学者用来解释松柏类和银杏的营养与生殖结构的演化。由于这一概念当初建立在古植物研究的基础上,所以用其说明被子植物的演化,不能完全为
植物形态学家所接受,尤其是用来解释花的解剖。但是从整个
维管植物来看,这一学说比较能够说明植物器官的本质。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焦雨铃团队及合作者对该学说提出
质疑,2020年11月27日在线发表于《植物科学趋势》(Trends in Plant Science)的文章中首次提出了解释叶片起源的“应力反馈学说”。
①越顶:原始的两个姐妹枝(顶枝)从相等变成不相等,较强的一枝垂直耸出,形成为轴,而较弱的一枝被推向一侧,这样,茎与附属物(叶)的分化关系,似由相等的二叉分枝到合轴分枝,最后到
单轴分枝。叶子的演化中也有越顶现象。
③蹼化或并合:在顶枝之间有
薄壁组织的形成,并结合维管组织的并合,可用以说明叶子和茎内中柱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