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昭,女,汉族,湖北大冶人,1942年3月生于一个教师世家。1959年考入
贵阳师范学院数学系。1963年毕业,分配到贵阳师院附中担任数学教师,教学成效突出。1980年调入
贵阳师范学院(即今
贵州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高校教学名师、省高校教学名师。
人物简介
研究方向:数学课程与教学设计。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10余门课程。主持和参与省科技厅、教育厅立项资助课题9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1项,主持省长基金项目、省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省级重点课题各1项,主持校级精品课题建设1项。在核心期刊和省级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高中数学选修课程专题研究》,任《logo技术与中学教学课程整合研究文集汇编》副主编,主编5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数学》教材4册,参编高校教材、专著8部,参编和主审高校及中学数学教材、教辅资料多部。科研成果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1项、省科技进步奖1项、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省级二等奖3项。曾获首届
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省五一劳动奖章。
人物语录
项昭教授的父亲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项英杰(毕业于
武汉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曾任
湖北师范学院、贵州大学教授,1953年调任
贵阳师范学院教授。一生撰述、翻译、主编学术论著达550余万字。)。
名师
项昭,女,汉族,湖北大冶人,1942年3月生于一个教师世家。1959年考入
贵阳师范学院数学系。1963年毕业,分配到贵阳师院附中担任数学教师,教学成效突出。1980年调入贵阳师范学院(即今贵州师范大学)。
作为高师院校的教师,项老师时常这样教导学生:教师的学习途径是在
教中学,在学中教,在实践———理论———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
从教44年间,项老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学风端正,成绩卓著。她长期承担本科教学任务,讲授高师《中学数学研究》、《高等数学》、《中学数学教育专题选讲》等6门基础课程,其中主讲课程《中学数学研究》授课班级40余班,2700学时以上,学生达3000余人。担任研究生课程20余年间,主讲《数学史与数学方法论》、《数学课程论》、《教学设计》、《现代课程论》等6门课程。在高校任教期间,年均工作量400学时以上,连年超额优质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教学组织严密、内容新颖、生动具体、注重启发、时时有突破和创新,教学效果优异,深受学生欢迎和敬重。1993年获
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颁发的“全国首届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2001年获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
名师心得
作为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高尚的师德和高超的师能是教师使命和责任的两块基石。人格的力量是无穷的,师德是人格力量的源泉;精湛的师能则是“教人求真”的保障。爱学生,要有朋友的平等,慈母的情感,严师的风范,学者的严谨。构建严谨有序、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探寻中华民族传统与当代教育理念的交汇点。爱教学,爱自己从教的学科,要对自己的课程有兴趣。作为数学教师,在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方面,应力求达到最广泛的全面发展,要对整个科学,特别是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有足够的认识。 ——项昭
在担任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项老师还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先后承担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立项科研课题10余项。主持贵州省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高师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研究”。主持省教育厅高师教改项目,主持省科技厅“东西方数学史比较研究”项目。现主持校级精品课建设1项,贵州省优秀科技人才省长基金项目1项,省教育厅基础教育主要项目1项。撰写论文20余篇并在《
自然辩证法研究》、《
数学教育学报》等刊物发表,其中《球体积公式的发现和证明》一文得到中科院吴文俊院士好评,吴院士在信中写道:“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有重要意义的作品”。出版教材,专著10余部,其中主编五年制高职《数学》教材已发行10余万册,在多省市使用,该书1999年获“贵州省科技进步奖”,并于1996年、2001年、2005年均获贵州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出版图书
模范
“项老师常常告诉我们读书、立业,必须从做人开始,做人必须求真、求诚、求信、求善……”许多已毕业的学生至今仍对她的谆谆教诲铭记在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项老师一直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要做大事,必须从小事开始。善于从点滴开始,方可成就大业。”在44年的教学工作中,项老师从不迟到、早退;即使在因为外出开会或是出差而不能按时完成教学工作的情况下,她也会在回校之后第一时间内,利用晚上或者周末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补课”,从来没有落下过一节课。
看过项老师备课本的人,总会情不自禁地被她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感动。一叠厚厚的备课纸,上面详细地写着每一节课的课时计划、重点难点、教学内容、作业安排以及相应的参考书目,还会特别标注出学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在备课纸的底部,永远留出的一栏是记录课后的教学心得。通常,对于一个从教几十年的老教师而言,同一门课程同一本教材备课本几年更换一次并不奇怪,学生也能够理解。然而,项老师则从不这样。因此,在她的备课本上,总是可以看到不同颜色的字迹,深浅不一,那是不同时期不同教学思路留下的痕迹。每当一门课程开始,她总是会重新审视该门课程,结合过去的教学经验,再次认真地梳理每一个知识点。
在高校里,教师们常常会每周约定一个特定的时间来“答疑”。但是对于项老师而言,她的所有的课余时间都是“答疑”时间。学生常常可以通过电话或者登门去求解问题,而项老师的脸上任何时候都挂着微笑……
慈母
早在30年前,项老师在贵阳师院附中任教,担任高中班主任工作,当时正是“文革”终结,恢复高考制度。她整个身心全都扑在学生身上,每天早出晚归,除了认真完成自身的教学任务,还见缝插针,不计报酬地给学生补课。临近高考半个月,到家中问问题的学生,常常把家里挤得满满的。在高考期间,有些家住郊区的学生,中午回家不便,项老师就把他们接到家中吃午餐,又让出床来叫他们午睡……
她对学生总是关怀备至。学生们都说:“项老师总是把我们当儿女看待。”
她善教乐教,善于与学生沟通,对学生有一颗真诚的心,深受学生欢迎;她谈笑风生,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深受学生喜欢。学生们都亲切地称呼她“项妈妈”,心里有什么困惑,也总乐于找她倾诉。
一位学生永远不会忘记,在自己生病的那一段时间里,因为害怕家人担心,不敢告诉家里,却选择向她倾诉。而项老师自始至终地关怀她、安慰她,从这位学生的角度对她的情绪进行疏导,像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无微不至的关怀,帮助她度过了情绪的低谷。
项老师就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关心、爱护和教育她的学生,真是桃李满天下。每逢教师节,四面八方的学生常常会来信来电话问候祝福。就是在海外的学子,逢年过节时,也不时给项老师寄来贺年片或他们自己的照片。
她高尚的人格魅力,无时无刻不对周围的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正如她所说:“爱学生,要有朋友的平等,慈母的情感,严师的风范,学者的严谨,构建严谨有序、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探寻中华民族传统与当代教育理念的交汇点。爱教学,爱自己从教的学科,要对自己的课程有兴趣。正如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如果教师厌烦数学,那么全班也肯定会厌烦数学。”
在成绩面前,项老师时刻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时刻保持安教乐教、廉洁执教的师德风范。治学严谨、为人清廉、关爱学生、任劳任怨,项昭老师将她的青春无私献给了三尺讲台。一条名师教学之路,正在项老师的脚下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