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鲛目
须鲨科须鲨目属动物
须鲛目,亦作须鲨目,是须鲨科下的一个目。它的鳃孔5对,背鳍2个,无棘,具臀鳍,眼无瞬膜或瞬褶,椎体具辐射状钙化区,4个不钙化区无钙化辐条侵入,颌舌接型,上颌仅以韧带连于头骨。
基本详情
须鲨目Orectolobiformes是从史前的原始鼠鲨目成员分化过来的,一共有两个亚目,分别是喉须鲨亚目及须鲨亚目,但以下介绍的鲨类都是于分类学上存有疑问的。
最早期的须鲨目成员是早侏罗纪锡内穆阶(Sinemurian)至普连斯巴奇阶(Pliensbachian)欧洲西北部的Agaleusdorsetensis,Agaleusdorsetensis的牙齿有三层珐琅质,和晚三叠纪其他软骨鱼类很不相同。Agaleusdorsetensis牙齿齿冠有一对侧齿尖,牙齿和长须鲨属(Brachaelurus)及晚白垩纪黎巴嫩及美国的Mesiteia相似,Agaleusdorsetensis牙齿同时类似石炭纪及二叠纪软骨鱼类Anachronistes及Doratodus。Agaleusdorsetensis牙齿大小比不上纹口鲨及光鳞鲨,不过Agaleusdorsetensis牙齿要较现存任何须鲨目属种的来得大。从它的牙齿来看,Agaleusdorsetensis应该是生活于海底并以甲壳类为食的鲨类。
于侏罗纪中期德国及波兰就存活有一种须鲨目成员Folipistrixdigitulus,字首源于folium,拉丁语意即是叶,pistrix拉丁语意为鲨鱼,Folipistrixdigitulus也可顺理成章地译作叶齿鲨。叶齿鲨Folipistrixdigitulus牙齿非常细小,牙齿有较高的齿冠及长有锯齿切边,叶齿鲨Folipistrixdigitulus牙齿型态类似现存的大白鲨,白鳍真鲨及达摩鲨属,牙齿没有侧齿尖,牙根唇面突起。由于叶齿鲨Folipistrixdigitulus牙齿长有锯齿切边,它们可能存有和其他须鲨目成员不同的食性,可能是一种具掠食性的鲨类。叶齿鲨Folipistrixdigitulus的牙齿于众多须鲨目中是最独特的,虽然是归属于须鲨目,但于归属上还是尚存有疑问的。
须鲨目于晚侏罗纪的欧洲是相当罕有的,于德国南部就发现了史前须鲨目成员Phorcyniscatulina,Phorcyniscatulina最初于法国启莫里阶(Kimmeridgean)地层被发现,Cappetta于1987年把Crossorhinopsminus,Crossorhinopsjurassicus及Palaeocrossorhinus都划作和Phorcyniscatulina属同一物种,Cappetta于1987年同时把Corysodon及古须鲨属Palaeoscyllium都划作须鲨目,但后来于1999年专家根据Corysodon及古须鲨属Palaeoscyllium的牙齿及盾鳞形态而把二者划作真鲨目,Phorcyniscatulina则依然归属于须鲨目。于巴黎,伦敦及慕尼黑都发现了须鲨目的完整骨骼化石,这些鲨鱼有较大及圆状的胸鳍及腹鳍,有两个几乎相等的三角形背鳍置于身后,腹鳍位置于第一背鳍前方,有细小及圆状的臀鳍,臀鳍类似喉须鲛科(Parascylliidae),这些鲨鱼的牙齿形态显示和Phorcynis属关系亲近,Phorcynis属于西班牙启莫里阶(Kimmeridgean)地层也有化石记录。
须鲛目,亦作须鲨目,其下再分成两个亚目,即喉须鲛亚目和须鲛亚目。
科种信息
须鲨目Orectolobiformes有7科,包括长须鲨科Brachaeluridae、绞口鲨科Ginglymostomatidae、天竺鲨科Hemiscylliidae、须鲨科Orectolobidae、斑鳍鲨科Parascyllidae、鲸鲨科Rhincodontidae、豹纹鲨科Stegostomatidae。我国有3科5属10种。
3.1长须鲨科Brachaeluridae
瓦氏长须鲨Brachaeluruswaddi、科氏异须鲨Heteroscylliumcolcloughi。分布于西南太平洋的亚热带地区,栖息于小礁石附近、岩石海岸线区域的珊瑚礁,以无脊椎动物和小鱼为食。能在水外面存活一段较长的时间。
3.2长尾须鲨科(天竺鲨科)Hemiscylliidae
3.3铰口鲨科Ginglymostomatidae
(护士鲨属)Ginglymostoma包括短尾护士鲨Ginglymostomabrevicaudatum和护士鲨Ginglymostomacirratum,光鳞鲨属Nebrius包括巨光鳞鲨Nebriusconcolor和光鳞鲨Nebriusferrugineus。护士鲨主要分布于沿美洲和西部非洲的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热带和亚热带海区,多见于加勒比海域。最大可达3米,110千克。卵胎生。较为温顺。
3.4须鲨科Orectolobidae
软体动物或甲壳动物等为食。为热带及亚热带水域的中小型鱼类,在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海区尤为繁盛。我国现有5属约9种,都是小型鲨鱼,浅海种类,体具斑纹保护色,大多产在南海、东海,常见如日本须鲨Orectolobusjaponicus。
3.5斑鳍鲨科Parascyllidae
3.6鲸鲨科Rhincodontidae
鲸鲨Rhincodontypus。身体庞大,全长可达2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鱼类。体表散布淡色斑点与纵横交错的淡色带,有如棋盘。鼻孔位于上唇的两侧,出现于口内。牙多而细小,排成多行。鳃裂5对,鳃裂基大,几乎达身体的背缘与腹缘,最后1对鳃裂位于胸鳍基部的前方。背鳍2个,无棘,第1背鳍位在腹鳍前方,有臀鳍。尾柄具侧棱,尾鳍呈新月形,下叶短于上叶。如鲸鲨,有二背鳍,大小不同,胸鳍大,位于第三对鳃裂下,腹鳍小,尾鳍叉型,口宽,端位,鳃耙如海绵状。食大量浮游生物和小型鱼类。属大洋性鱼类。每年五、六月洄游到我国北部湾。广布于各热带和温带海区,我国各海区夏、秋季节都有分布。性情温和。由于大量捕杀,数量锐减。
3.7豹纹鲨科Stegostomatidae
豹纹鲨Stegostomafasciatum。体干圆柱状,尾部侧扁;体侧具明显之隆嵴。头圆锥形,稍纵扁;头侧不具皮褶。吻端宽圆。眼很小,侧位,无瞬膜。鼻孔近口部,鼻孔缘具短而尖凸之须;具口鼻沟。喷水孔中小,同大于眼径或略小。鳃裂小,第四及第五鳃裂几重叠,内鳃不具滤器。口裂中大,腹位,横向。齿小,叁尖头型,即具中央齿尖,侧边各具1小齿尖。尾柄无侧隆嵴或凹洼。第一背鳍大于第二背鳍,起点在腹鳍起点前方;第二背鳍位于第一背鳍后方不远;胸鳍宽大而圆;尾鳍很长,几占全长之一半,上叶不发达,仅见于尾端;尾鳍下叶前部不突出,中部低平,中部与后部间具缺刻,后部为小叁角形,微突出,与尾鳍上叶间有一缺刻。幼体深褐色,具许多黄色细狭横纹和斑纹;成鱼黄褐色,具许多深色斑点,各鳍亦散布许多深色斑点,腹面淡色。细长之体躯,使其可轻易穿梭于礁石岩洞、细缝间以寻找猎物。暖海性底栖鱼类,主要栖息于大陆棚与岛屿棚的沿、近海中大型鲨鱼,举凡砂泥底、石砾底、礁石区、珊瑚礁区等水域皆可见其踪迹。夜行性,白天活动力迟缓。主要以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为食,亦捕食小鱼。若激怒它,会展开攻击行为,有潜在性之危险。卵生。它们性情温顺,喜欢在夜间活动,可自由穿梭在珊瑚礁穴中。常单独生活,无袭击人类记录,很难饲养。在水族馆中是珍惜名贵的观赏鲨鱼。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7 14:22
目录
概述
基本详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