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其国,字在一,又字尊生,明嘉定县
罗店镇(今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人,后迁居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上海图书馆所藏《武陵顾氏宗谱汇编》,为清嘉庆十八年(1813)刻本之抄本,其中一册为《分常(常熟)支谱》,即以传主顾其国为第一世。由此亦可推知,顾其国的远祖当为武陵(今湖南
武陵县)人。
顾其国于万历三十七年(1608)中秀才,入嘉定县学继续修习举业。万历四十三年,赴南京参加乡试,成举人。天启二年(1622),与同乡
赵洪范一起登进士科。此后,先后担任江西永丰县、吉水县知县,后擢升为御史,再左迁为
行人司司副,终任行人司司正。
知县,在明代是最基层的地方行政长官。知县贤能与否,直接关系到地方的稳定和发展。初入官场的顾其国,兢兢业业,克己奉公,以平治地方、造福百姓为己任,在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有所建树。当时的永丰、吉水两县苇荡连绵,大量盗贼匿身其中,严重危害地方治安。顾其国设计将他们或逮捕,或驱逐,使地方重归平静。明代中期以后,
田赋由征粮改为征银,但地方官府在征收朝廷规定的正税之外,还要征收
火耗、羡余等附加税,统称
耗羡。耗羡除一部分用作地方经费外,其余的或用来贿赠上司,或被地方官吏吞没。由于贪官污吏欲壑难填,致使耗羡的征收量越来越大,百姓负担愈来愈重。顾其国深知这一弊政的危害性,在其任职期间毅然革除了征收
耗羡的陋规,虽然损害了某些官员的既得利益,但对于广大百姓无疑是雪中送炭。吉水县有一座仁文书院,当地名贤、
东林党主要领袖
邹元标曾主讲于此。
邹元标,字尔瞻,号南皋,生性忠介,与
赵南星、
顾宪成号为“三君”,理学名家,官至刑部右侍郎。
魏忠贤窃政后,因鄙薄魏氏为人,慨然归田。天启年间,
魏忠贤毁书院,锋芒直指东林、关中、江右、嶶州等书院及
孙慎行、
冯从吾、邹元标、
余懋衡等正直名士。此时,邹元标虽已逝世,但吉水书院难脱其殃,房屋或遭拆毁,或被出售,邹氏门生也受到打击和迫害。顾其国不为魏阉的淫威所屈服,挺身而出,主动保护邹氏门生的人身安全,并带领他们奉邹元标
栗主另立明德祠,继续讲求邹氏之学。
由于顾其国的干练和正直,被擢升为御史。在巡视陕西期间,他着力剔除茶马互市中的各种弊端,既满足了少数民族的饮茶需要,又为朝廷挑选了大量的精壮马匹,政绩远超往届官员。崇祯时期,明王朝已是弊窦丛生、千疮百孔,广大官员贪污腐败,肆意掠夺国家公共资源,这突出体现在对驿站的使用上。驿站是国家工具之一,原本为传递军情和差遣命官之用,然而明末的官员徇私舞弊,无孔不入,官员及其亲朋好友依仗权势,甚至在鬻贩贸迁、游山玩水时,也占用驿站资源,致使驿站用于公务者不足十之一二。他们如狼似虎,在常例食宿供应之外,还吃拿卡要,敲诈勒索,弄得驿站入不敷出,成为国家之累。为贴补驿站开销,驿夫、驿卒甚至被逼得卖妻鬻子。广大官员却乐得占便宜,对此腐败现象视而不见,敢于向皇帝建言者更是寥若晨星,而顾其国却是其中之一。刚正的顾其国,敢于冒天下贪官之大不韪,向崇祯帝提出裁撤驿站、治理腐败的建议,使试图励精图治的崇祯能更清楚地了解当时官场的情形,以便在改革中对症下药。
“佼佼者易污,峣峣者易折”,顾其国损害了贪官集团的利益,又不肯为保住官位而攀附权贵,不免遭受排挤,由御史左迁为
行人司司副,后转为司正,官衔仅为正七品,卒于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