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浩元
上海市化学工会一等劳动模范
顾浩元 (1901—1989),宜兴大浦镇人。
顾浩元 (1901—1989),宜兴大浦镇人。1914年师从制坯艺人戈根大学习制坯,后从事日用陶生产。1928年,受雇于著名陶业家葛沐春,研制化工用陶生产。1933年,受聘到上海天盛化工厂制作化工陶。当时天盛厂资本家先以高薪聘请法国陶瓷工程师彼得卡负责技术工作,他技术上很保守,工作时关上门,在原料配方时拉上窗帘,生怕中国人学他技术;且制坯时要先浇石膏模型,做一只酸坛要费12天迟迟不能出产品。顾浩元到厂后,用一把棒槌,一只搭子,3小时就能制作一只酸坛。且式样美观,符合标准,彼得卡也十分佩服。后彼得卡被厂方辞退。陶瓷车间仅顾浩元等7人,加之车间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只能制作一些小规格的陶管、酸坛、旋塞等,该厂在上海抗战开始即关门。抗战胜利后,1946年8月顾浩元同儿子顾汉彬受通知在上海天原化工厂筹建化工陶瓷车间。到上海解放时该车间只有13人。
1949年5月,上海解放。驻天原化工厂的军管会代表十分重视化工陶瓷的生产。尤其在美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经济封锁,当时化工生产中许多耐腐蚀陶瓷设备要从美国、日本进口,设备供不上要停产。因此,军管会代表鼓励支持颐浩元等,试制化工陶瓷风机和泵浦,以粉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封锁,满足化工生产急需。顾浩元和他的儿子顾汉彬一起挑起了试制重担,他们在缺乏图纸资料的情况下,想方设法测绘了进口陶瓷鼓风机的各项技术数据;然后顾汉彬翻制石膏模型,由顾浩元制坯,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改进终于烧成了陶瓷鼓风机的外壳和叶轮。后为了攻克叶轮和主轴胶合的难关,又和机械技术员一起运用砂加热陶瓷,解决了陶瓷和金属不同膨胀系数的结合技术,终于胶合成功。在1949年10月1日,第一个国庆节前夕,新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台陶瓷鼓风机诞生了,接着顾浩元又陆续试制成功耐酸陶瓷泵,离心分离机等44种产品,填补了我国化工陶瓷机械的空白,满足了化学工业发展的需要。
1967年,为了扩大生产,满足各地对化工陶设备的需要,中央化工部决定,将天原化工厂陶器车间迁到宜兴了山,扩建为宜兴化工陶瓷厂(今宜兴非金属化工机械厂)专业生产耐腐耐磨化工陶瓷机械设备。顾浩元任副厂长,负起了迁厂、建厂的重任,以及投产后的生产技术工作。1960年,顾浩元又负责筹建“宜兴工业陶瓷厂,并任厂长。1962年3月,调任宜兴陶瓷公司副经理。1982年2月,顾浩元退休,但仍关心陶瓷生产,先后帮助宜兴精陶厂、均陶厂、美陶厂等单位解决了许多新产品的生产、技术上的难题,为宜兴陶瓷五朵金花的开创作出了贡献。
顾浩元从1950年起,先后研制工业陶新晶2000多个,尤以研制生产陶瓷耐酸泵、鼓风机等成绩卓著。为此,他受到华东军政委员会通令嘉奖;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化学工会一等劳动模范、上海市劳动模范、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先后当选为上海市首届人民代表,中华全国总工会“七大”代表,江苏省总工会执委,江苏省人大代表。多次出席全国先进工作者会议、全国群英会,获得了全国劳动奖章,三次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3-30 10:33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