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重威(1927-),高级工程师。江苏无锡人。1952年毕业于
上海大同大学电机系。历任上海市电话局技术员,邮电部第一研究所副总工程师,中比合营上海贝尔电庆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技术部国家开发工程经理、高级工程师。中国研制
纵横制电话交换机的开拓人之一。曾提出组标志机与用户标志机的联合控制方式以及三线交换方式,并已得到应用。撰有《纵横制维护问题商榷》、《保护电码逻辑设计》等论文。为中国通信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简历
1927年8月27日 生于江苏无锡。
1956年2月-1957年3月 在
上海市话局泰兴路电话分局任分局工程师。
1957年 在邮电部第一研究所任纵横制交换机研究项目负责人。
1974年 任邮电部第一研究所大室主任、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
1980-1982年 任
福建省邮电管理局引进办副总工师。
1985年 任上海贝尔公司技术部CDE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90-2000年 任上海贝尔公司高级技术顾问,CCG的公共协调组成员。
1994-2004年4月 任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业务交换公司技术顾问。
生平
顾重威,1927年8月27日出生于江苏无锡。童年的顾重威就读于无锡东林小学,1945年毕业于无锡圣德中学。旋即考入
上海大同大学电机系电信专业。入学两年后因病休学,1951年复学,1952年大学毕业。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2年9月至1953年5月,顾重威分别在天津电信局、上海电信局市话处实习。1953年5月至1956年6月,任上海市内电话局基建处技术员,负责工程设计。1956年2月至1957年3月,顾重威在当时号称“远东第一大局”的泰兴路市话局任分局工程师。当时中国采用的电话交换系统主要有步进制和旋转制两大类。全国大部分区域采用的是德国西门子的步进制设备。但那时泰兴路局采用的却是前ITT的旋转制设备。旋转制对于顾重威来说是全新的领域,电路比较复杂,以前根本没有学过,为了能尽快熟悉和应用旋转制,他利用下班时间将图纸一张张描下来,再借助说明书一点点消化。在实习期间自学的英文原版书《概率论在工程中的应用》奠定了他深厚的电话理论基础知识。结果,他很快就把复杂的旋转制掌握了,成为一名有作为的电话交换工程师。
1957年,邮电部决定成立第一研究所,专门从上海市话局、无线处、电报局抽调了一批优秀工程师,从事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通信技术的研究,其中纵横制交换机是重点项目之一,顾重威就在这时开始从事纵横制研究。作为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和主要设计者之一,先后设计了SAA型、SD1型、HJ-921型纵横制交换机,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国内纵横制交换机的开拓者之一。该制式交换机在1960年至1985年间一直占据着中国电话交换的主导地位。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1969年9月顾重威下放到上海520厂做布线工人,第二年厂里落实政策后继续从事技术革新工作。1974年10月,中央落实政策,恢复研究所,顾重威任室主任,以后又任大室主任、所副总工程师。1980年至1982年,顾重威被派去支援福建省邮电管理局引进办任副总工程师,协助引进福州第一个
程控数字交换机。1983年3月至5月,顾重威在比利时贝尔公司接受国家开发工程(CDE)的培训,是代表团团长。1985年5月回到上海贝尔公司,任技术部CDE经理。1990~2000年任上海贝尔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参加公共协调组(CCG)的高级技术会议(由原邮电部、上海贝尔、比利时贝尔、阿尔卡特各派代表参加),CCG的公共协调工作主要是制订S12
程控交换机中国版本的技术规范,指导S12在中国的开发与改进工作。
顾重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任上海市第六届政协委员,
中国通信学会会士,中国通信学会电话交换委员会第三届、第四届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现为上海市政协之友委员。
开拓者
纵横制交换机是机电制交换机发展进程中最先进的一种制式。它机械动作少,仅由称之为纵横接线器的横棒和纵棒动作,就构成交叉点供通话之用,再由公共的标志机及记发机进行控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均纷纷推出纵横制交换机,其中最突出的是
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纵横制交
换机和瑞典的纵横制交换机,前者为大集中控制,后者为分级控制。纵横制与以前普遍使用的步进制及旋转制交换机相比,其优点是:机械动作少,不需要定期作机械调整维护,通话杂音小(使用贵金属接点),中继线利用率高,路由可以组成迂回汇接,组网效率高而灵活,能在多个电话局组成的电话网中实现灵活的交换,便于实现长途电话自动化和采用新技术。它的出现使自动电话交换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为了改变中国通信业落后的面貌,原邮电部于1957年成立了第一研究所,专门从上海市话局、无线处、电报局等抽调了一批优秀工程师,从事国际上最先进的通信技术研究,纵横制交换机的研究是重点之一,顾重威从这时开始从事纵横制交换机的研究。当时,中国通信界对于纵横制知之甚少,更没有现成
资料可以借鉴,于是他经常跑上海图书馆,搜集资料,阅读开关电路与逻辑设计一类英文著作,从粗略的报道中探索真谛,认真研究,反复推敲,精心设计。经过多少个不眠之夜,终于在1958 年试通了骨干机。接着就搞实验局,第一个纵横制实验局设在上海吴淞,于1960年春开通。实验局采用中国独立自主研究、开发、生产的纵横制交换机,称SAA型,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的空白。顾重威主要负责系统总体设计、标志机的电路设计和实验局的开通测试。安装开通之时,顾重威住宿在吴淞,天天在现场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获得了宝贵的现场经验。这个容量为1000门的纵横制局,使用了20年之久。在这一系统中,创造了控制方式上选组标志机与用户标志机的联合控制,既有全集中控制效率高的优点,又有分级控制模块化强、易于维护的优点,使通话链路效率提高了约20%。
吴凇实验局维护测试设备较为简单,
故障不易排除,以后的新设计均有自动例行测试设备,最典型的是纵横链路排队
自动测试,晚上自动测试机一开就可以自动测试各个链路。随着元器件质量的提高,性能参数日趋稳定,顾重威提出了维护方法问题,是采取预防法还是质量控制法?顾重威趋向质量控制法,即用数学统计的方法进行控制,只有当一般故障的产生率高于规定指标时,才予以处理;紧急故障立刻处理。他在
中国通信学会学术会议上宣读了《纵横制维护商榷》论文,引起了院校老师的重视,也引起了电信局的重视。在以后的设计中,在交换维护设备上,
自动测试设备及质量监控、导通核对、障碍记录等两种方式并存。
此后,顾重威于1966年、1973年设计出了SD1型、HJ921型纵横制交换机。SD1型交换机的可靠性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当时安装在上海漕溪路电话局。1973年又完成了邮电部工业局命名为HJ-921型纵横制交换机的推广产品。HJ-921型的主要特点和优点为:选标和用标采用总线式联合控制,交换导线采用3线式,纵横接线器扩大容量为10×30,局间采用多频互控信号,与当时国际上CCITT-R2信号靠拢等。这种交换机的第一个实验局于1973年在延安开通,以后大量推广。顾重威在延安呆了1个多月参与安装调测,深受革命圣地延安艰苦奋斗、不畏困难精神的教育与感染。HJ-921型交换机主要由邮电部520厂生产,年产量约20万门,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
原邮电部在HJ-921型基础上又发展了HJ-921J集中设计,集中全国纵横制交换机专家合作集中设计,顾重威参与审核。中国纵横制交换机和当时国际水平比较,在系统设计、电路设计上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且具有中国特色,如标志机处理能力大,适应中国的高话务量等。纵横制交换机支撑着中国通信业近20 年(1965~1985年)的时间,累计生产了约600万门。顾重威作为中国该制式交换机的创始人之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突出成果
自动电话交换由“机电”方式向“程控数字”方式演变,是20世纪电话通信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就是
电子计算机控制的电话交换机,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完成数字时分交换,取代以往的空间分割。程控是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用预先编好的程序来控制电话的接续工作。1965年5月,美国贝尔系统的1号电子交换机问世,它是世界上第一部开通使用的
程控电话交换机。但这还不是时分数字式的,而是所谓“空分”的。1970年,法国开通了世界上第一部
程控数字交换机,采用时分复用技术和
大规模集成电路。随后世界各国都大力开发程控数字交换机。进入80年代,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开始在世界上普及。程控数字交换与数字传输相结合,可以构成
综合业务数字网,不仅实现电话交换,还能实现传真、数据、图像等的交换。程控数字交换机处理速度快、体积小、容量大、灵活性强、服务功能多,便于改变交换机功能和建设智能网,向用户提供更多、更方便的电话服务。
1980年,中国沿海发达地区福州开始着手引入第一台程控数字交换机。时任福州邮电管理局局长的郝峰云邀请了邮电一所、西安十所、邮电部设计院等的一批技术骨干协助引进中国第一台程控数字交换机。顾重威便是其中之一。在这以前他曾在邮电部一所经历了一段
程控交换机研究,参加了1979年巴黎国际交换会议(ISS),了解了当时国际电话交换发展方向及技术途径,为他奠定了引进程控数字交换机的技术基础。他在福州共参加了与8个外国厂商的引进技术谈判及若干轮商务谈判。首先,他与人合作编写了福州程控数字交换机的引进
技术规范书,逐条与国外厂商谈判落实,哪些符合,哪些要为中国重新设计或作修改,这也是中国第一本程控数字交换机规范书,为中国程控数字交换机的引进提供了范例。在这期间他还完成了“国外三种程控交换机的技术经济分析”的论文,对福州引进项目从技术上进行总结,对业界人士很有启发。邮电部由于福州引进项目的成功,曾在福州召开了引进程控数字交换机的全国性引进工作会议。
1984年,邮电部与比利时贝尔公司合作,成立了上海贝尔电话设备制造公司,引进建设了国内第一条程控数字交换机生产线。在合资公司创建初期,顾重威赴比利时贝尔电话公司接受CDE(国家开发工程)软件专业的培训,任培训团长。培训结束后,他在比利时贝尔电话公司工程部信令组负责对该部分软件的阅读(Code reading)。一般的软件阅读只是对实际软件有些了解而已,而他却在阅读中发现了数起软件上设计不周的地方,引起外国工程师的惊叹,称赞他是优秀的阅读者。回国后,顾重威任上海贝尔技术部CDE负责人,负责S12的引进、消化、吸收工作。通过不断努力,S12既符合了邮电部的各项技术要求,也满足了个别城市的特殊要求,取得了许多成果:首先信令上适应中国当时电话交换网中交换机品种繁多的情况,有西门子式步进制、史瑞桥式步进制、旋转制、国产纵横制及步进制,各类人工台、半自动台等,要投入这样一个网运行,存在复杂的信令配合问题。顾重威对这些制式都较熟悉,他利用技术谈判的条件尽量使各城市要求统一,向原邮电部标准靠拢,使S12在功能上符合原邮电部标准:如释放控制上具有特种用户被叫控制功能,以便追查主叫,另外计费、新业务编号统一等问题也都得到了解决。
顾重威在S12的引进中还有一个创新之举:因国外线路条件优于国内,国外
电话交换机均不配备测量台测试线路,而中国则必须具备此功能。在他的主持下,先后设计了两种型号的测量台,兼容传统的测量功能及S12本身的测试功能,故障申告具有自动显号功能,效果非常好,在全国得到了推广。此外,顾重威还负责解决了中央机要网的特殊信令要求,这一机要网也在全国得到了推广。
顾重威参与编制的S12技术规范书经过多次易稿,既符合原邮电部的要求也符合ITU-T的建议,同时还考虑到了S12适配的工作,成为S12设计及测试标准。S12程控数字交换机提高了国内通信工业的技术层次,大大缩小了中国通信设备生产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顾重威在对S12的引进、消化、吸收中,发挥了自己的技术优势,积极实践,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人物评价
顾重威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工作上都严格要求自己。年轻时他在最困难的患病期间阅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主人公
保尔·柯察金的名言时时鞭策和勉励着他。“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一生是应当这样度过的,每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这样他就可以在他临死的时候骄傲地说,我的一生都献给了人生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这句至理名言不仅鼓励了他克服
病魔,而且在工作中一直勉励着他严格要求自己。顾重威在工作中还非常关心年轻人的成长,注意培养年轻人。他在课题研究中,一方面对年轻人严格要求,一方面放手让他们大胆去做,以便于他们在实践中成长。他培养的年轻人如今许多已是通信行业的骨干。
顾重威还是希望工程的志愿者,他从报上了解到困难学生需要帮助,就毫不犹豫地每年捐助一位困难的中学生。作为一个老
专家,他自己生活节俭,对于需要帮助的人却是慷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