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静徽
中国第一个物理学女博士、物理学家、物理教育家
顾静徽(1900—1983年) 女,出生嘉定县城区。1931年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获物理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大同大学、唐山交通大学(平越)、广西大学等校物理学教授。1937~1939年,任德国柏林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战后改为蒲朗克研究所)研究员。1947~1949年,任国立编译馆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钢铁学院教授、物理教研室主任及中国物理学会北京分会第一至第七届副理事长。专攻低温物理学和光谱学。20世纪30年代从事光带系强度分布的研究,20世纪40年代开展斯塔克效应的研究,50年代对稀土元素进行光谱分析,20世纪60年代再度研究低温物理。主要论文有《铬钾矾在低温下的斯塔效应及其热能和磁能的关系》《对称三原子光带系的强度分布》《二氧化碳的吸收光谱等》。
人物生平
顾静徽,1900年7月1日生于江苏嘉定县(今属上海市)。父母早亡,在继母支持下,20岁之前曾入嘉定小学、江苏省立师范学校(苏州),刻苦读书。1920年入上海大同大学,成为胡刚复的学生。1923年尚在大同念书的顾静徽考取留美公费生,入美国康奈尔大学文理学院,1926年获学士学位。1928年,获耶鲁大学硕士学位,同年入密歇根大学研究院,师从理论物理学家丹尼森(D.M. Dennison,1900-1976)研究光谱学,1929年成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员,1931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获此学位的女性工作者。
顾静徽于1931年回国,先任南开大学物理系教授兼物理系主任(1931-1933),成为继饶毓泰(1891-1968)之后第二任南开大学物理系主任;后任上海大同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兼任研究员(1933-1937)。1938-1939年在德国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Kaiser Wilhelm-Institutfür Physik,今普朗克物理研究所)任客座自然科学家。1940年,回国任唐山交通大学物理学教授(其时,该校在贵州平越县,即今福泉县)。1928年,实业家马君武(1882-1939)于梧州创办广西大学,1936年,该校迁桂林并成为省立大学。从抗战时起,国内北方与东方各大专院校西迁,许多流离的名家教授云集西南,也到广西大学任教,1939年,该校遂更改为国立大学。顾静徽被该校聘为教授(1941-1945)。抗战胜利后,西南的各院校复迁原地。顾静徽于1946年回大同大学任教,1947年任职于上海国立编译馆。1949至1952年9月又任教于大同大学。此后,她一直任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教授、物理教研室主任(1952-1983),并任中国物理学会北京市分会第一届副理事长。她还是中国物理学会的筹办者之一。1932年,中国物理学会成立暨第一次年会筹备会议上,她是该筹备委员会委员兼论文组审查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10月30日卒于北京。
参考资料
顾静徽—中国第一个物理学女博士.中国物理学会期刊网.2017-03-07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30 11:17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