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出血
脑中的血管破裂引起出血
颅内出血是指脑中的血管破裂引起出血,因此由血管获得血液的脑细胞受到破坏的同时,由于出血压迫周围的神经组织而引起障碍。通常颅内出血会和体温过高合并出现。此症状会增加脑部耗氧量,进而造成脑部氧气供应不足。
检查
1.脑脊液检查:有颅内出血时一般脑脊液压力增高,故应用细针谨慎进行穿刺。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室内出血时脑脊液均为均匀血性,蛋白量增多。出血量少时外观可能仅混浊,但显微镜下检查,可见大量红细胞(其中尚有皱缩红细胞)。仅仅脑内出血时脑脊液常规可能正常。
2.头颅超声波检查:大脑半球血肿形成时可见中线移位。
3.同位素脑扫描:有异常的放射性浓集影。
4.CT检查:是非损伤性检查方法,能明确血肿部位,可鉴别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内血肿及后者是否穿破入脑室。
5.脑血管造影:用以明确血肿部位或颅内血管畸形的部位和性质。常于考虑有手术治疗可能时进行此项检查。
6.结合临床进行血、尿等检查:检查有无原发或继发的出血性疾病。
鉴别诊断
1.意识改变:颅内出血时多有意识障碍,轻者嗜睡、淡漠,重者迅速昏迷。
2.呼吸困难:出血量多、颅内压增高明显者易出现呼吸不规则,严重者可致呼吸衰竭。
3.神经系统局限性体症:一侧脑内出血时易见对侧中枢性偏瘫。
4.脑膜刺激征: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可出现脑膜刺激征,但在发病初或深度昏迷阶段脑膜刺激征不易查察。
概述
颅内出血是指颅内血管破裂引起出血,根据出血部位不同可分为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和脑室出血。
症状
出现昏迷、心跳、血压、呼吸不稳
人的心跳、呼吸、血压、脉搏等生命中枢都在脑干脑干出血会压迫生命中枢。
出血点的不同视情况而定会影响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其中呕吐最为严重。
如果出血点不大,先观察48小时,并及时做ct复查,或者做腰穿检查脑脊液中是否有红血球,确认出血吸收情况。
病因及常见疾病
1.外伤:头颅外伤可引起脑挫裂伤出血,脑内血肿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2.高血压:高血压病常导致脑底的小动脉发生病理性变化,突出的表现是在这些小动脉的管壁上发生玻璃样或纤维样变性和局灶性出血、缺血和坏死,削弱了血管壁的强度,出现局限性的扩张,并可形成微小动脉瘤。因情绪激动、过度脑力与体力劳动或其他因素引起血压剧烈升高,导致已病变的脑血管破裂出血所致。
3.血液病:如白血病、血友病、镰形细胞病、不同类型的紫癜等。血小板增多症可同时引起血栓形成及出血。
4.感染:感染中毒可引起脑动脉炎,或因感染引起血小板减少或DIC而致出血。以细菌感染为主要,但病毒及立克次体亦可致动脉炎。有时见到霉菌性动脉瘤破裂而出血。
治疗原则
无论何种类型的颅内出血,其治疗都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等。
(一)一般治疗:
主要包括头部抬高15~30°,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心电监测,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稳定,加强护理,定时翻身、拍背、吸痰,防治肺炎、尿路感染和消化道并发症。
(二)药物治疗:
包括合理使用止血药,防止继续出血;脑内出血患者应使用 静脉降压药快速稳妥地控制血压;如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可予以20%甘露醇等药物控制颅内压;根据患者情况,必要时还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等药物。
(三)手术治疗:
如患者出血量较大(幕上出血>30ml、幕下出血>10ml),或经过药物治疗患者意识障碍仍进行性加重,应尽快考虑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需要结合患者的一般情况、出血部位、出血量、出血时间等的情况进行选择,常用的手术方式有开颅清除血肿、穿刺抽吸血肿、神经内镜清除血肿和脑室穿刺引流血肿等。术后还应注意保持血压稳定、控制颅压增高、防治各种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泌尿系感染和肾衰竭等。
(四)恢复治疗:
患者一旦病情稳定,应该立即进行意识、运动、语言、心理等康复治疗。早期对瘫痪肢体进行按摩及被动运动,逐渐进行主动运动;对失语病人需加强言语康复训练。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5 17:20
目录
概述
检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