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针鱼科Belonidae指的是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硬骨鱼纲 Osteichthyes,
辐鳍亚纲 Actinopterygii,
颌针鱼目 Beloniformes的一科。广泛分布于温带至热带海域,以及
南美洲、巴基斯坦、印度及东南亚国家等淡水域。
简介
体细长而稍扁。体被小圆鳞。上下颌均延长呈喙状,下颌稍长些。两颌除有细小尖锐排列呈带状的齿外,还有——行排列稀疏的锥形大齿。鳃孔宽阔。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背鳍和臀鳍相对,但臀鳍起点位于背鳍基部前下方。侧线低,近腹缘。
外形特征
体细长,稍扁或圆柱状。头较长,吻颇突出。眼中大或小。鼻孔大,每侧1个,浅凹,内具一圆形嗅瓣。口大,平直,上下颔均延长,长针状,下颌稍突出。上下颔均有排列呈带状的细尖小齿,外侧还有1行为排列稀疏的锥形大犬齿。上领多少为眶前骨所遮盖。犁骨和舌上具齿或无齿。鳃孔宽阔,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下咽骨愈合,狭长,上具细小尖齿。第三上咽骨分离,稍延长,具少数大小不等的细尖齿;第四上咽骨发达,具细齿。体被小圆鳞。侧线下侧位,近腹缘。背鳍1个,远位于背部后方,与臀鳍相对,基部较长。臀鳍起点位于背鳍基部前下方。胸鳍小,上侧位。腹鳍小,腹位。尾鳍浅叉形或内凹或圆形,下叶较长。
习性
颌针鱼科为温热带近海上层鱼类,有时栖于河口海湾低盐海区,可进入淡水。有趋光性,以小鱼为食。约2龄性成熟,产卵时在近岸集群,分批产卵,卵粒较大,外生丝状物。发育过程中最初上下颌均短,后下颌延长,最后上颌伸长。一般叉长在500~800mm之间,大者可达850mm,通常雌体比雄体大。大多在海洋中生活,少数见于淡水,有些种类能在快速游动中跃出水面。个体较长,最大体长可达1m左右。
颌针鱼科尖嘴扁颌针鱼
体长为体高13.6~13.8倍,为头长3.2~3.3倍。头长为吻长14~1.5倍,为眼径14.3体细长,颇侧扁躯干部背、腹缘近平直,相互平行。头长,头顶部较平扁。吻尖长突出。大,平直向后伸达眼下方。前上颌骨和下颌骨均延长成长喙。下颌略长于上颌。上、下颌具细尖牙带,其内侧均另具1行稀疏的大犬牙。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牙。眼中大,圆形,上侧位。眼间隔宽大于眼径,旱浅凹状。鼻孔大,每侧1个。三角形,位眼前缘,内具一圆形鼻瓣。鳃孔宽阔。鳃盖糸9条。鳃盖膜分离,不与峡部相连。无鳃耙体被细小圆鳞,除头的颏部及喙上尤鳞外,佘均被鳞,易脱落排列不规则。侧线鳞较大。侧线下位,前方起于峡部沿腹缘后伸在臀鳍基底始上移·最后止于尾鳍基部。背鳍位于尾部靠近尾鳍起点在臀鳍的第七~八鳍条上方,以第三、四鳍条最长,以后逐渐缩短,外缘凹刻状。臀鳍与背鳍同形,其基底长于背鳍,起点在背鳍的前下方。胸鳍较小,侧位。腹鳍小,后腹位,距肛门较近。尾鳍稍内凹体腔长,腹膜浅灰色。肠胃界限不明。肠粗短,平直,约为体长1/2。肝1叶、下缘尖,长达体腔1/3。鳔长囊型。
体侧背上方翠绿色体侧下方至腹部为银白色,侧背中央有一灰绿色纵带,向后直达尾鳍前方、带的两侧各有1条黑色细线与中央纵带平行。背鳍和臀鳍后缘突出部及尾鳍末端淡黑色。腹鳍无色。胸鳍末端淡黑色。骨骼翠绿色扁颌针鱼为暖温性近海中上层凶猛鱼类。喜栖于河口,不成大群。以幼鱼及小虾为食。卵膜具细丝20多条、用以缠附海藻上。初孵的仔鱼上、下颌不延长,经篮鱼发育阶段,先长出延长的下颌,然后上颌再伸长。沿海夏季较常见。用流刺闷可少量扑获,因具趋光性,在灯光诱捕上层鱼时亦常被兼捕。肉可食用分布于朝鲜、日本及中国沿海标本4尾体长422~512毫米,采自青岛、沙子口、日照、石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