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汉字
颖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读作yǐng,形声字,最早见于《说文》小篆。其本义是禾穗的尖端。长在植物尖端的一般都是嫩芽,所以“颖”引申指草木的嫩芽。引申泛指物体的尖端。
字源演变
此字始见于篆文。形声字。形构从禾、顷声。从禾,表示与稻禾相关;顷声,表示音读。隶变作颖,楷书作颖。在六书中属于形声。规范字作“颖”。
汉印有“颖川太守”,用为地名。《说文》:“颖,禾末也。从禾,顷声。《诗》曰:禾颖穟穟。”所以“颖”的本义就是指禾穗的末端,借指禾穗。《诗·大雅·生民》:“实颖实栗。”毛传:“颖,垂颖也。”就是指下垂的“禾穗”。由于“颖”处于最尖端,又有“禾芒”,所以人们就把“尖端”、“锋芒”等也称为“颖”。《史记·平原君传》:“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这样的话,整个锥子尖都会全部掉出来,不光是仅露个头罢了)这又是指“锥尖”了。后来引申为“突出”、“杰出”之义。“颖”还可以指“刀环”。《礼记·少仪》:“刀却刃授颖。”(刀要避开刀刃,抓住刀环)郑玄注:“颖,镮也。”也可以指“警枕”。《礼记·少仪》:“枕几颖杖。”郑玄注:“颖,警枕也。”或以为此“颖”为“警”之假借。今简化为“颖”。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说文·禾部》:“颖,禾末也。从禾,顷声。《诗》日:‘禾颖穗稿。”’(颖,禾穗的末端。从禾,顷声。《诗经》说:“禾穗美好。”)
说文解字注
(颖)禾末也。
颖之言茎也。颈也。近于采及贯于采者皆是也。大雅。实颖实栗。毛曰。颖、垂颖也。禹贡郑注曰。百里赋入总。谓入刈禾也。二百里銍。銍、断去稿也。三百里秸。秸、又去颖也。四百里入粟、五百里入米者、远弥轻也。礼器。稾鞂之设。郑注。穗去实曰鞂。鞂与秸同物。郑注尙书曰。去颖、谓用其采也。注礼器曰。去实、谓用其颖也。史记曰。锥处囊中。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巳。少仪。刀却刃授颖。是则颖在锥则却於末。在刀则却於刃。在禾则却於𥝩也。浑言之则颖为禾末。析言之则禾芒乃为秒。从禾。顷声。余顷切。十一部。
诗曰禾颖穟穟。
大雅生民文。今诗作禾役。毛曰。役、列也。玉裁按。役者、颖之叚借字。古支耕合韵之理也。列者、之叚借。禾穰也。此颖通穰言之。下章之颖则专谓垂者。
康熙字典
《唐韵》余顷切。《集韵》《韵会》《正韵》庾顷切。并音颍。《玉篇》:禾末也。《诗·大雅》:实颖实栗。傅:颖,垂颖也。疏:是禾穗之挺,言其穗重而颖垂也。《书序》:唐叔得禾,异亩同颖。傅:颖,穗也。禾各生一茎,而合为一穗。
又镮也。《礼·少仪》:刀却刃授颖。
又锥芒也。《史记·平原君传》:如锥之处囊中,乃颖脱而出。
又警枕也。《礼·少议》:颖杖琴瑟。注:颖,警枕也。疏:颖是颖发之义,故为警枕。《释文》:颖,京领反。
又《韵会》:笔头也。韩愈有《毛颖传》。
又《正字通》:士才能拔类者亦曰颖。陆机《文赋》:拔尤取颖。
又姓。《左传·隐元年》:颖考叔为颍谷封人。后遂以为氏。《急就篇》亦作颍。按颖当依《说文》隶禾部,《字汇》《正字通》讹入页部,今改正。
字形书写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书法欣赏参考资料:
音韵汇集
参考资料
.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7 13:03
目录
概述
字源演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