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浔阳楼
唐代白居易诗作
《题浔阳楼》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作于元和十一年(816)江州司马任上。这是一首怀古之作,开篇四句,诗人疑惑陶渊明韦应物的诗句为何能高妙清闲;中间八句,写出是因为江州的山水美景赋予了陶韦二人创作高妙清闲诗句的能力;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因才情有限,无法将所见景物完美地表达,而愧对江州河山美景的自谦之情。这首诗诗人借对古人文采的思索,及对自己能力不够的自谦,来赞叹江州河山的美好。
作品原文
题浔阳楼
自此后诗,江州司马时作
常爱陶彭泽⑴,文思何高玄。
又怪⑵韦江州⑶,诗情亦清闲。
今朝登此楼,有以⑷知其然。
大江寒见底,匡山⑸青倚天。
深夜湓浦⑹月,平旦⑺炉峰烟⑻。
清辉与灵气,日夕⑼供文篇。
我无二人才,孰为⑽来其间?
因高偶成句⑾,俯仰愧江山。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⑴陶彭泽: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日弃官归去,曰:“我岂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后世传为佳话。
⑵怪:奇怪。
⑶韦江州:韦应物。中唐著名诗人,曾任江州刺史。韦诗善写山水田园生与陶诗一脉相承,风格清雅淡远,成就很高。
⑷有以:得以。有以知其然,即终于知道了原因。
⑸匡山:在江西。与庐山并称匡庐。从下文“炉峰”看,此处应是单指。
⑹湓(pén)浦:即湓江,源出江西。白居易《琵琶行》:“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⑺平旦:天明。
⑻炉峰烟:香炉峰上升起的烟气。
⑼日夕:日夜。
⑽孰为:为什么。
⑾偶成句:偶然间写下了些诗句。
白话译文
我常常仰慕陶渊明,想知道他的文思为什么高妙而有才情。
我也常常疑惑韦应物,为什么他的诗情清闲。
今天登上浔阳楼,我才知道他们为什么如此出色,心中疑惑也消释了。
江水一片青冷色,清澈见底;庐山树木繁茂,山峰高耸像一把剑插在天空。
深夜里看一轮明月挂在湓江上,清晨看雾气笼罩香炉峰。
于是不免感慨,是月光与江山的灵气,给了他们创造文章的灵感。
我没有他们两人那么出色的才能,又为什么来到这里呢。
只是因为登上了高楼偶然间写下了些诗句,实在有愧如此优美的江山景色。
创作背景
贞元(785-805)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被贬谪后,于元和十一年左右登上浔阳城楼,触景生情,不禁抚今追昔,留下了这一抒情诗作。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作者在首二句开篇谈到东晋诗人陶渊明,表明自己很喜欢陶渊明的作品,作者觉得陶渊明的文思高超玄妙。作者在第二、三句提到和白氏同期稍早的诗人韦应物,称赞其诗歌具有清新闲远的情调。陶氏和韦氏与江州(今江西九江、瑞昌等市县)都有着较深的联系。陶渊明是九江当地人,曾任江州祭酒和彭泽(隶属九江)县令。而韦应物曾担任过江州刺史,亦曾于诗中提及浔阳楼,曰:“始罢永阳守,复卧浔阳楼。”(《登郡寄京师诸季淮南子弟》)白氏登楼而追忆曾居于江州的前人,对他们的才情抒发强烈的赞扬和佩服。
在前四句中,作者以一“爱”字来说明陶氏的作品对自己有着很深的吸引力,又用一“怪”字来表达自己对韦氏的诗才感到很好奇。
至第五、六句,作者的想法渐渐明朗开来,他在登楼之后,知道了为何二人之诗风令他“爱”与“怪”。此二句语言平实,内容简单,但却是承上启下之笔,既让人明白他提及陶韦二人,说“爱”与“怪”的目的,又引人欲观下文,想要了解作者在登上浔阳楼后。究竟是看到什么或感受到什么,让他“有以知其然”。
在第七至第十句时话题一转,以优美的对偶句向众人展现出了江州辽远大气的美景。
七、八两句中,“大江”对“匡山”,体现江州山水俱备;“寒”对“青”,清冷的触感与沉郁的色彩,体现出山水的气势;“见底”与“倚天”相对,下深及江底,上高耸入云天,体现江州山水的壮阔。在这两句的描写中,影像鲜明雄阔,色彩较重,更偏向于可感的视觉和触觉。而第九、十句则转向一种迷濛之中。“深夜”对“平旦”,江州无论晨昏日夜,皆有其独特的美景;“湓浦月”对“炉峰烟”,夜里月光洒在江水上,清晨的香炉峰云烟聚散,给人一种似实而幻,幽静淡雅的迷离感。此二句铺展出江州的柔美风光,与第前两句形成较为明显的对比:色彩一重一淡,感受一真一幻,笔锋一刚一柔。
如此景观所包蕴的“清辉”与“灵气”日夜浸染着昔日的才子诗人,给予他们高玄的文思,清闲的诗情。诗至第十一、十二句,作者胸中已了然,正是这样的山水,赋予陶韦二人创作出令其“爱”和“怪”的作品。
抒怀至此,似乎可告一段落。但作者显然意犹未尽。第十三、十四句所言,或许在说文才不如二人的同时,亦觉官才不如之,虽然对于他人来说,他的为官经历和诗作文笔皆可以证明白氏是有才之人,且丝毫不逊于陶韦,但白氏依然在前人才华前表达出了自谦。最后,他对自己写下此诗作了一番解释:“因高偶成句,俯仰愧江山。”自言这首诗是登高兴至而偶发之作。才情有限,无法将所见景物完美地表达,愧对江山美景。被贬谪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其内心有着不得志的苦闷。在“俯仰”一句中,或许亦有可能些微传达出其在政治上挫折顿郁,志不能抒,虽仍为官却愧对自己想要在其间施展抱负的天地江山。
自古以来,登高望远往往能给文人骚客许多的感触或是情致。对于白居易来说亦然。诗题虽为《题浔阳楼》,实乃作者站在浔阳楼上饱览胜景。赞叹江州河山,并怀古抒情之作。登楼面对壮秀河山的白氏,在诗歌中一路笔锋飞扬,语句或直白或工巧,写景挥洒,抒情畅怀。使得全诗富有极强的情绪感染力。
名家点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袁湘生:诗虽简短,对前贤的景仰之情,却写得真挚可感。诗中写事写景,都是点到即止,风格简古,气韵清朗,隐隐有陶、韦之风。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张明非:全诗诗境平易,浑成熨帖。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是白居易诗歌固有的风格。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年),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含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06 03:40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