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悟得道深,作者与虬上人心灵相通;也由于悟得道深,人与自然也精神相通。储光羲的这首诗写出了一个清闲幽静、无碍相融的境界。该诗前四句为一解,写作者与虬上人的交往。他们不拘居处,也无意来去,既能随意论今,又可顺口谈古。在破除种种束缚人身心的俗见之后,他们获得的是适意与心契。而诗的后四句既写他们所处的环境,亦表现他们与自然的关系。大江既已增寒色,那他们身边的小池也就会更显碧绿;山林既已迷蒙,那他们所处的竹园也会更觉幽深。身边的小景致随大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暗示着主人公的随遇而适。这时,一轮明月溢满法界,清辉洒向一切无情有情。那仿佛就是开悟后的清静自性。
储光羲(707年—760年),润州
延陵(唐时治所为今江苏
丹阳)人,一说
兖州(今山东兖州北)人。公元727年(开元十四年)进士,召中书试文章,授
汜水尉,官至
监察御史。
安禄山陷长安被授伪官,乱平坐贬
岭南,终于岭南。现在存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多为五言古诗,往往效法魏晋,诗风较淡朴自然,人比之王孟韦柳。储光羲早年受儒道思想影响,后隐居终南时期,与
王维、
裴迪相往来唱和,佛家思想渐浓。《
全唐诗》存其诗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