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癫
病症名称
风癫,病名。五癫之一。即痫证。见《诸病源候论》卷二。多因血气亏虚,邪入阴经;或在胎时母卒受惊,精气并居所致。发病时仆地吐涎沫,无所觉,眼目相引,牵纵反强,声如羊鸣,食顷方解。方用茛菪子散等。参见五癫、癫痫条。
基本介绍
病证名。见于隋·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风癫候》云:“风癫者,由血气虚,邪入于阴经故也。人有血气少则心虚,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因为风邪所伤。故邪入于阴经则为癫疾。又人在胎,其母卒大惊,精气并居,令子发癫,其发则仆地,吐涎沫,无所觉是也。原其癫者,皆由风邪故也。”
详细解释
据上文之义,风癫有二义:
⑴风癫病,即邪哭、痴癫之类是也。
①邪哭,首见于中医经典汉·张机《金匮要略》。《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云:“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
清·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邪哭者,悲伤哭泣,如邪所凭……其本则皆心虚而血气少也。”
清·莫枚士《研经言·邪哭解》:“邪哭云者,谓得邪病而哭。《病源》所谓邪之为状,悲喜无度是也……考古之邪,即今之痴。”
邪者,乃“邪”气、“邪病”也;哭者,乃“悲伤哭泣“、“悲喜无度”也,正痴癫病中“神志异常”之症状,与经旨后文之“癫、狂”吻合。隋·巢元方则谓之“风癫”,因受风邪而得名。《诸病源候论·风癫候》云:“风癫者,由血气虚,邪入于阴经故也。人有血气少则心虚,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因为风邪所伤。”即其义也。
②痴者,《正字通·疒部》:“痴,《方言》借称癫狂病。”此癫狂病,当指隋唐以后之癫病,非狂病。
隋唐之前,癫、狂、痫三病证区分不明、界定不清,最易混淆。时贤张纲《中医百病名源考·癫》云:“《内经》之癫,即今之痫;《内经》之狂,乃今癫狂……癫于隋前,原指形体颠倒跌仆之疾(即今之痫疾)……癫于唐时,转指心神颠倒错乱之病(即今之癫疾)。”此痴癫之说或源于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而其病名则沿乘巢元方亦谓之“风癫”。在《千金要方·卷十四·风癫》云:“论曰:凡诸百邪之病,源起多途,其有种种形象,示表癫邪之端而见其病。或有默然而不声,或复多言而谩说,或歌或哭,或吟或笑,或眠坐沟渠,啖食粪秽,或裸形露体,或昼夜游走,或嗔骂无度。”从症状描述分析,实为唐代以后“癫病”之先河,后世医家多宗此说。如清·何梦瑶《医碥》:“癫者,如醉如呓,或悲或泣,或笑或歌,言语有头无尾,秽洁不知,左顾右盼,如见鬼神,有时正性复明,深自愧沮,少顷状态复露者是也。”可见此“瘨邪”病,乃痴癫之病也。
另,癫为何称为“风”癫?邪为何称为“风”邪?
因“风者,百病之长也”(《素问·风论》)、“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骨空论》),故百病之因则可称风邪。如《诸病源候论·卷二·风邪候》:“风邪者,发自不自觉知,狂或妄言,悲喜无度是也。”《千金要方·卷八·诸风第二》:“风入五脏,甚者恐怖,见鬼来收录,或与鬼神交通,悲愁哭泣,忽忽欲走。”根据症状描述,此“神志异常”之诸等表现,实非“风”邪,乃鬼邪也。
《诸病源候论·卷二·鬼邪候》:“凡邪气鬼物所为病也,其状不同。或言语错谬,或啼哭惊走,或癫狂惛乱,或喜怒悲笑,或大怖惧如人来逐,或歌谣咏啸,或不肯语。”及《鬼魅候》云:“凡人有为鬼物所魅,则好悲而心自动,或心乱如醉,狂言惊怖,向壁悲啼,梦寤喜魇,或与鬼神交通。病苦乍寒乍热,心腹满、短气,不能饮食,此魅之所持也。”而《千金要方·风癫》则云:“凡占风之家,亦以风为鬼断……邪鬼妄言……邪病大呼骂詈走……邪病鬼癫……悲泣鬼语……悲泣邪语,鬼忙歌哭。”此等神志异常之症状,虽冠以“风”名,然皆与邪病、鬼病相提并论。诚如《研经言·邪哭解》云:“惟巢氏《病源》中风门,有惊、邪、狂、癫四症相类,而皆冠之以风。”
⑵癫痫病。《素问·奇病论》:“人生而有病巅疾者,病名为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巅疾也。”明·张介宾《类经·十七卷·疾病类六十五》:“巅疾者,即癫癎也。本经巅、癫通用,于此节之义可见。诸家释为顶巅者,非。盖儿之出生,即有病癫癎者,今人呼为胎里疾者即此。未闻有胎病顶巅者也。”巢氏《病源》所引“又人在胎,其母卒大惊,精气并居,令子发癫,其发则仆地,吐涎沫,无所觉是也”正此处经文之内容。指孕妇受到突然的惊恐刺激,使母体气机逆乱,胎儿失去精气的滋养,影响脑髓发育而行成的先天性癫痫病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03-26 02:33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详细解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