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秘是因风邪而出现大便秘结症状。患者多伴有眩晕、腹胀等兼症。可见于风热感冒,大肠燥结;或见於中风病人肠胃积热等。
病因
由风搏肺脏,传于大肠,津液干燥所致便秘。《证治要诀·大便秘》:“风秘之病,由风搏肺脏,传于大肠,故传化难;或其人素有风病者,亦多有秘。宜小续命汤去附子倍芍药,入竹沥两蚬壳许。实者,吞脾约麻仁丸。虚者,吞养正丹。”意思是:肺主大肠,肺跟大肠为表里。大肠是吸水的地方,因肺热吸干大肠的水分,导致大便干燥。
临床表现
大便燥结,排便艰难。多见于老年体弱及素患风病者。
鉴别诊断
1.热秘
表现为大便干结,小便短赤,面红心烦或口干、口臭,腹满胀痛。
2.气秘
表现为排便困难,嗳气频作,胁腹痞闷,甚则胀痛,大便或干或不干。
3.虚秘
气虚者表现为面白神疲,虽有便意而临厕努挣乏力,挣则汗出气短,便后疲乏;血虚者,大便干燥,面色无华,心悸眩晕;阴虚者,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头晕目鸣,腰膝酸软或见颧红盗汗。气虚者忌。
辨证施治
1.热毒风
(1)证候大便秘涩,及心风健忘,肝风眼暗。
(2)治则调气利大肠。
(3)主方羚羊角丸。
(4)方药羚羊角(镑)、人参羌活(去芦头)、苦参(锉、)防风(去叉)、元参、丹参、大黄(锉)、大麻、黄连、干地黄。
2.冷热壅结,津液耗少
(1)证候大便秘难若年高气弱,及有风人大便秘涩。
(2)治则顺三焦,和五脏,润肠胃,除风气。
(3)主方麻仁丸。
(4)方药火麻仁、苦杏仁、大黄、枳实(炒)、姜厚朴、炒白芍。辅料为蜂蜜。
3.风气内结,大肠不利
(1)证候便秘、及四肢疮疹瘙痒,夜卧不安。
(2)治则行气导滞,泻热通便。
(3)主方槟榔丸。
(4)方药槟榔(炮,锉)、大黄(锉,炒)、木香、陈橘皮(汤浸,去白,焙)、牵牛子。
4.风气,中脘不利
(1)证候大便秘涩。
(2)治则搜风宽肠。
(3)主方搜风散。
(4)方药牵牛子、大黄、郁李仁(去皮尖)、川芎、枳壳(去瓤麸,麸炒)、青橘皮(汤浸,去白,焙)、麻子仁、槟榔(锉)、木香、旋覆花、防风(去叉)。
5.大肠风秘
(1)证候结涩不通。
(2)治则疏风散滞。
(3)主方戟香散。
(4)方药槟榔(锉)、羌活(去芦头)、郁李仁(汤浸去皮别研)、木香、大黄(锉炒)、牵牛子(捣细)、青橘皮、大麻仁(别研)。
6.大肠风热
(1)证候秘涩不通,心腹壅闷。
(2)治则镇惊安神通滞。
(3)主方犀角散。
(4)方药犀角屑、白藓皮、防风(去芦头)、木通(锉)、大腹皮(锉)麦冬(去心)、大麻仁。
7.风气壅滞
(1)证候大便秘涩。
(2)治则治风气壅滞。
(3)主方青橘丸(出圣济总录)。
(4)方药青橘皮(去白焙)、槟榔(锉)、郁李仁(麸炒去皮)、木香、羌活(去芦)末。炼蜜和丸。
8.大肠风热壅实
(1)证候便秘不通。腹胁胀闷。
(2)治则调营卫,顺三焦。
(3)主方威灵仙丸。
(4)方药威灵仙(去土)、枳壳(去瓤麸炒)、青橘皮(去白焙)、牵牛子(炒)、防风(去叉)、郁李。
9.肠胃气壅风盛
(1)证候大便秘实。
(2)治则理气消食,祛痰逐饮。
(3)主方枳壳丸。
(4)方药皂角(去皮弦子炙)、枳壳(炒去瓤)、大黄(锉微炒)、羌活(去芦)、木香(不见火)、橘红、桑米饮或姜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