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评价,又称安全评价,是指在
风险识别和估计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幅度以及其他因素。得出系统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及其程度,并与公认的安全标准进行比较,确定企业的风险等级,由此决定是否需要采取控制措施,以及控制到什么程度。风险识别和估计是风险评价的基础。只有在充分揭示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和风险因素的前提下,才可能作出较为精确的评价。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原来的风险因素可能会发生变化,同时又可能出现新的风险因素,因此,风险识别必须对企业进行跟踪,以便及时了解企业在运行过程中风险和风险因素变化的情况。
生态风险
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目的美国于70年代开始生态风险评价工作的研究。EPA在1992年对生态风险评价作了定义,即生态风险评价是评估由于一种或多种外界因素导致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不利生态影响的过程。其目的是帮助环境管理部门了解和预测外界生态影响因素和生态后果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环境决策的制定。生态风险评价被认为能够用来预测未来的生态不利影响或评估因过去某种因素导致生态变化的可能性。生态风险评价基于两种因素:后果特征以及暴露特征。主要进行三个阶段的风险评价:问题的提出、问题分析和风险表征。美国在1992年就形成了生态风险评价框架,1998年进行了修改。生态风险评价与环境管理存在以下联系,能够有效地用于环境决策的制定:⑴生态风险评价的计划和执行是给环保部门提供关于不同的管理决策所产生的潜在不利后果。风险评价首先考虑环境管理的目标,因此生态风险评价的计划有助于评价的结果用于风险的管理。⑵生态风险评价有利于环境保护决策的制定。在EPA,生态风险评价被用于支持多类型的环境管理行为,包括危险废物、工业化学物质、农药的控制以及流域或其他生态系统由于多种非化学或化学因素产生影响的管理。⑶生态风险评价过程中,需要不断利用新的资料信息,能够促进环境决策的制定。⑷生态风险评价的结果可以表达成生态影响后果的变化作为暴露因素变化的函数,对于决策制定者——环境保护部门非常有用,通过评估选择不同的计划方案以及生态影响的程度,确定控制生态影响因素,并采取必要的措施。⑸生态风险评价提供对风险的比较、排序,其结果能够用于费用—效益分析,从而对改变环境管理提供解释和说明。生态风险评价在美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得到广泛的应用,并有明显的优点,这并不意味着它是惟一的管理决策的决定因素,环境保护部门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制定法律法规,社会、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因素也可以引导环境保护部门采取措施。事实上,将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将会付出很大的代价,或者从技术上是不可行的,但是在环境决策制定的过程中,必须加以考虑。3 生态风险评价过程美国EPA对生态风险评价工作有较成熟的方法和数据库,并且做了大量的生态风险评价工作。一般分为以下过程:⑴制订计划,根据评价内容的性质、生态现状和环境要求提出评价的目标和评价重点;⑵风险的识别,判断分析可能存在的危害及其范围;⑶暴露评价和生态影响表征,分析影响因素的特征以及对生态环境中个要素的影响程度和范围;⑷风险评价结果表征,对评价过程得出结论,作为环保部门或规划部门的参考,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的依据。生态风险评价框架见图1。4 中国生态风险评价的调查研究中国的风险评价工作起步较晚,在化工项目,易燃、易爆、有毒化学品等方面作过大量的工作,但是还没有导则参照执行。生态风险评价中国已经作过一些研究工作,但是还难于系统的应用与
环境影响评价当中,原因是生态风险评价不同于化学物质和物理变化能够直观的评价对环境的破坏。生态风险评价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和生态调查,以及评价方法的研究,美国于1998年才颁布了生态风险评价的导则。根据中国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生态项目是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拓展领域。由于生态项目所在地的差别,使项目类型千差万别,每个项目的环境影响有所不同。对中国西部地区大规模的区域开发建设、重大项目建设所造成的生态影响,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成果给环境保护部门提供决策依据。生态风险评价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的大量的
生态系统环境调查,还需要大量的试验研究、评价模型的论证等。如毒性物质生态风险评价(整体模型见图2),需要以下研究工作:图1 生态风险评价框架⑴不同生物种类、生长阶段、栖息地的调查;⑵毒性物质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调查研究;⑶暴露的毒性物质对不同生物种类的不同生长阶段的影响。
环境风险
是针对建设项目在建设和运行期间发生的可预测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或突发事件产生的新的
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对人身安全与环境的影响和损害,进行评估,提出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
环境风险评价(ERA),国外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国内萌动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
指人们在建设、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所遭遇的突发性事故(一般不包括自然灾害和不测事件)对环境(或健康乃至经济)的危害程度。用风险值R表征,定义为事故发生概率P与事故造成的环境(或健康乃至经济)后果C的乘积,即R=P*C。除上述环境风险外,演生有政策风险、投资风险、从业风险等。比如,“因职业,收入,居住环境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导致人死亡,患病或伤残的风险”,当属此列。
企业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受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造成财务状况不确定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这里指纯粹风险)。财务风险是企业风险货币化的表现形式,根据形成过程划分,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筹资风险;二是投资风险;三是信用风险。
指标设置
一些学者认为,财务风险评价指标应包括盈利能力、资产管理能力、偿债能力、发展潜力,将企业短期财务指标与发展潜力指标相结合,互相补充。还有学者研究财 务预警指标,以现金流量为基础,重点把握两类指标:现金盈利值和现金增加值。这些观点在定量分析方面有重要的贡献,但财务风险是复杂的,笔者认为基本的财 务风险评价指标应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能力、成长能力、现金能力指标,因为这些都可能影响一个企业的财务:没有足够的盈利能力,企业不能生 存;不能到期偿债,企业可能宣告破产;资产的使用效率不高,会影响盈利能力;没有利润的增长,企业不会持续生存。另外,企业在可能的情况下还应设置定性指 标,如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财务人员的流动性、管理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等。因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这些因素既反映企业基本财务状况,又影响财务活动、财 务决策。定量指标见下表:
评价的方法
财务风险评价,主要是通过资产负债表、利润表、
现金流量表,分析
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动趋势及资产、负债、收益之间的关系,从财务报表的会计信息中挖掘企业内在的财务关系。
1、单变量判定模型。这种方法用单一的财务比率来评价
企业财务风险,依据是:企业出现财务困境时,其财务比率和正常企业的财务比率有显著差别。一般认为,比较重要的财务比率是:现金流量/负债总额、
资产收益率、
资产负债率。
单变量模型将财务指标用于风险评价是一大进步,指标单一,简单易行,但是不可避免会出现评价的片面性。这种方法在人们开始认识财务风险时采用,但随着经营环境的日益复杂、多变,单一的指标已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综合财务状况。
2、多元线性评价模型。它的形式是:Z=1.2x1+1.4x2+3.3x3+0.6x4+0.999x5.Z:判别函数值;x1:营运资金/资产总额; x2:留存收益/资产总额;x3: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x4:普通股和优先股市场价值总额/负债账面价值总额;x5:销售收入/资产总额。Z值应在1.81~ 2.99之间,Z=2.675时居中。Z>2。675时,企业财务状况良好;Z<1.81时,企业存在很大的破产风险;Z值处于1.81~ 2.99之间,称为“灰色地带”,这个区间的企业财务极不稳定。
多元线性模型在单一式的基础上趋向综合,且把财务风险概括在某一范围内,这是它的突破,但仍没有考虑企业的成长能力,同时它的假设条件是变量服从
多元正态分布,没有解决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问题。这种方法在现实中比较常见。
3、
综合评价法。这种方法认为,企业财务风险评价的内容主要是盈利能力,其次是偿债能力,此外还有成长能力,它们之间大致按5∶3∶2来分配。盈利能力的 主要指标是
资产净利率、
销售净利率、净值报酬率,按2∶2∶1安排分值;偿债能力有4个常用指标:
自有资金比率、流动比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 分值比为1;成长能力有3个指标:
销售增长率、净利增长率、人均净利增长率,分值比为1,总分为100分。
计算公式
投资分析的财务公式汇总
1.拟建项目主厂房投资=工艺设备投资×(1+∑Ki)
2.拟建项目工程费与工程建设其他费=拟建项目主厂房投资×(1+∑Ki)
4.基本预备费=工程费与工程建设其他费*基本预备费率
涨价预备费P=∑It[(1+f)t-1](其中:It=静态投资f=上涨率)
5.静态投资=工程费与工程建设其他费+基本预备费
6.投资方向调节税=(静态投资+涨价预备费)*投资方向调节税率
7.建设期贷款利息=∑(年初累计借款+本年新增借款/2)*贷款利率
8.固定资产总投资=建设投资+预备费+投资方向调节税+贷款利息
9.拟建项目总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产投资
流动资金:拟建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率
11.实际利率=(1+名义利率/年计息次数)年计息次数-1
12.用分项详细估算法估算流动资金
流动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其中:流动资产=应收(预付)帐款+现金+存货
应收帐款=产成品=年经营成本/年周转次数
现金=(年工资福利+年其他费)/年周转次数
流动负债=应付帐款=外购原材料燃料=外购原材料
燃料动力费/年周转次数
在产品=(年工资福利费+年其它制造费+年外购原材料燃料费+年修理费)/年周转次数
13.销售税金及附加=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税率
14.所得税:(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总成本)*所得税率
15.年折旧费=(固定资产原值-残值)÷折旧年限=(固定资产总额-无形资产)(1-残值率)÷使用年限(固定资产总额应包括利息)
16.固定资产余值=年折旧费*(固定资产使用年限-营运期)+残值
17.
动态投资回收期=(累计折现
净现金流量出现正值的年份-1)+(出现正值年份累计折现净现金流量绝对值/出现正值年份当年折现净现金流量)
18.FIRR=i1+(i2-i1)×[FNPV1÷(FNPV1+|FVPN2|)]
19.总成本费用=经营成本+
固定资产折旧费+维简费+摊销费+利息
20.等额本金偿还:
税后利润+折旧费+摊销费≤该年应还本金
未分配利润=全部税后利润(不计盈余公积金和应付利润)
税后利润+折旧费+摊销费>;该年应还本金
未分配利润=(该年应还本金+上年亏损)-折旧费-摊销费费
盈余公积金=(税后利润-上年亏损)*10%
税后利润=该年利润总额-(该年利润总额-上年度亏损)所得税率
应付利润=税后利润-盈余公积金-未分配利润
21.摊销费=无形资产/摊销年限
22.年平均利润总额=∑各年利润÷n年
年平均利税总额=年平均利润总额+∑各年销售税金÷n年
23.投资利润(利税)率=年平均利润(利税)总额/项目总投资(包括自有资金)
24.
资本金利润率=年平均利润总额÷项目资本金(包括全部自有资金)
25.各年利润总额=年销售收入-年总成本-年销售税金及附加
26.各年利税总额=年销售收入-年总成本费用
27.产量
盈亏平衡点=年固定成本÷[产品单价(1-销售税金及附加税率)-单位产品可变成本]
28.单价盈亏平衡点=(固定成本+设计生产能力*可变成本)÷设计生产能力(1-销售税金及附加税率)
29.最大可能盈利额R=正常年份总收益-正常年份总成本=设计能力*单价(1-销售及附加税率)-(固定成本+设计能力*单位可变成本)
30.保证利润最小产量=(利润+固定成本)/[产品单价(1-销售锐金及附加)-单位产品可变成本]
31.每年按最大偿还能力偿还:
还清贷款前,税后利润=未分配利润,应付利润=O,盈余公积金=O
还清贷款的当年,未分配利润=该年尚需还款数-折旧费-摊销费
应付利润:税后利润-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金
还清贷款后,应付利润=税后利润-盈余公积金(未分配利润=O)
32.盈余资金:资金来源-资金运用
33.
借款偿还期=(出现盈余年份-开始借款年份)+出现盈余年份应还款额/出现盈余年份可用于还款额
34.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x100%
35.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总额/流动负债总额×100%
36.资金来源与运用表:
资金来源:
贷款:建设期分年包括本息
自有资金:包括建设期自有资金,投产期流动资金分年按达产比例分配
资金运用:
固定资产投资:建设期分年贷款本息
流动资金投资:投产期分年按达产期比例分配
盈余资金=资金来源-资金运用
流动资金达产比例分配计算:
投产期第一年631.67*09=442.17达产70%
投产期第二年631.67(O.9-0.7)=631.67*0.02=12633达产90%
投产期第三年:631.67(1-O9)=631.67*0.01=63.17达产100%
37.
资产负债表资产:流动资产总额=流动资产(背景材料)+累计盈余资金(资金来源与运用表)
累计盈余资金:资金来源与运用表最后一年的累计盈余:累计盈余(资金来源与运用最后一年)-固定资产余值-回收流动资金在建工程:建设期第一年:第一年自有资金和贷款本息
注意事项
进行风险评价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风险评价应该对风险因素全面考虑,主要包括以下基本要素:人、机械设备、物、法规、环境;
(2)所选择的风险因素需要能用数值表示其危险大小,并要建立各因素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
(3)评价结果必须综合考虑所有因素,用单一值表示风险的大小。
风险评价分类
风险评价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分类,常用的有以下几种分类:
(1)按评价的阶段分为事前评价、中间评价、事后评价;
(2)按评价的角度分为技术评价、经济评价、社会评价;
(3)按评价的方法分为定性评价、定量评价、综合评价;
(4)按企业风险管理的内容分为工厂设计风险评价、风险管理有效性评价、生产设备的安全可靠性评价、行为的风险评价、作业环境和环境质量的评价、化学物质的物理化学风险评价。
评估方法
可靠性风险评估方法
可靠性风险评价法是风险定量评价方法的一种,它以过去损失资料为依据,运用数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来进行评价。其评价的基本步骤是:先计算风险率,然后把风险率与安全指标相比较,若风险率大于安全指标,则表明企业或项目处于风险状态,需要采取控制措施;若风险率小于安全指标,则认为企业或项目较安全,没有必要或暂时没有必要采取控制措施。风险率是衡量风险大小的尺度,计算公式如下:
风险率=风险发生的频率×一次风险事故的平均损失
安全指标被认为是能满足安全需要的最低风险率,安全指标通常由国家或政府部门制定。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数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把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在最低层次通过两两对比得出各种因素的权重,通过由低到高的层层分析计算,最后计算出各方案对总目标的权数,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假设是层次问存在递阶结构,从商到低或从低到高递进。当复杂系统中某一层次直接或问接地影响其他层次,同时又直接或问接受其他层次影响时,就不属于层次分析范围,而应该使用网络模型来描述。
层次分析法在风险评价中应用的基本步骤如下:
① 根据评价目标和评价准则,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② 构造比较判断矩阵;
③ 确定项目风险要素的相对重要度,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④ 计算项目风险的综合重要度;
⑤ 根据评价准则和综合重要度进行决策。
因子分析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初Karl Pearson和Charles Spearmen等人关于智力测验的统计分析。近年来,随着现代高速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人们将因子分析的理论成功地应用于心理学、医学、气象、经济学等领域,使得因子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更加丰富。
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而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结构称为公共因子。因子分析是将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类为数量较少的几个因子,以再现原始变量与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根据不同因子,还可以对变量进行分类。它也是属于多元分析中处理降维的一种统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