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老楞佐教堂
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境内教堂,澳门历史城区组成部分
圣老楞佐教堂(葡萄牙语:Igreja de S. Lourenço e adro),又名风顺堂、风讯堂、风信庙,是中国澳门最古老的三座教堂之一,位于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风顺堂区风顺堂街,创建于16世纪中叶,规模形成于1846年。
历史沿革
16世纪中叶,圣老楞佐教堂创建。文德泉神父认为教堂创建于1558至1560年间,由耶稣会士建在葡人定居点的小山上,最初是一座木制的小教堂。学术界通常的看法是教堂建于1569年以前。
1618年,圣老楞佐教堂第一次重修。方豪神父在《中西交通史》中指出:“此堂创建之确实年代,虽不可知,惟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第一次重修则有现存之圣母七苦祭台下之石刻可稽。是其兴建必先于此年也。”
1844年,圣老楞佐教堂改建。
1846年,圣老楞佐教堂改建竣工,形成今天的教堂规模。
1954年,高德华神父(Costa Vaz) 再次筹措资金装修圣老楞佐教堂内部。
2002年4月30日,圣老楞佐教堂维修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出资。
建筑格局
圣老楞佐教堂为一层建筑,入口部分有夹层,钟楼为三层。教堂平面是拉丁十字,中间是跨度为15米的中厅,无柱廊阻隔,覆盖木制拱顶,从天花之上垂下数个枝型大吊灯。与澳门其他教堂一样,两旁设置多个小祭坛供奉天主教圣徒。端部的主祭坛和两臂的小礼拜室都是半圆形的空间,覆盖用钢筋混凝土制成的筒拱。墙面以壁柱划分,以檐部贯通。立面上的山花总高约18米,两个钟楼高约21米,对称布置,中间山花层迭,因入口之上唱诗席屋顶低于教堂中厅。屋顶为坡屋顶,瓦屋面。主体为砖结构,夹层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建筑特色
圣老楞佐教堂为新古典建筑,堂内陈设雅致,气度非凡;四周的彩窗上,《圣经》题材图案与现代造型相互结合,错综复杂与简洁明快互补,使之虽位处闹市,却不失其宁静清幽。
圣老楞佐教堂主祭坛以彩色玻璃窗为背景,以密集的科林新壁柱做装饰,幽暗的光线使圣老楞佐堂沉浸在神秘的氛围中,预示着非凡的力量。教堂色彩处理采用对比关系,蓝色的顶棚,黄色的墙面,檐部线脚用白色勾勒,局部点缀着醒目的金黄色。彩色玻璃窗既有描绘圣经题材的复杂图案,又有简洁明快的现代造型,这是教堂装饰的亮点。拱顶与墙面交界处设置圆形洞口,起到自然采光和通风的作用。教堂外观的特徵是在欧洲古典式的基础上带有巴洛克风格。外墙以黄色粉刷。
历史文化
名字由来
圣老楞佐在天主教的文化中就是海上的主保。圣老楞佐相当于中国的海神,因此圣老楞佐教堂与海洋文化密切相连。在南湾海滩未开发之前,其建筑主体矗立海边,葡籍水手的家人常齐集在圣堂前的石梯间,静候出海之人平安归来;圣老楞佐教堂初建之时设有风讯杆,华人便称教堂为风讯堂,又因“讯”“信”“顺”读音相近,便衍生风信庙或风顺堂等叫法,从这个名称可见澳门人期盼风调雨顺的愿望,久而久之该区亦被称为风顺堂区,后来更正命为“风顺堂街”。
衍生文化
2010年8月30日,《教堂窗画》在澳门发行,其中包含一枚主图案为圣老楞佐教堂的教堂窗画。
2022年,澳门特别行政区金管局推出农历年虎年纪念币,由新加坡造币厂负责铸造,背面图案为圣老楞佐堂。
文物保护
1976年8月7日,澳门第34/76/M号法令将风顺堂教堂认定为澳门地区须保存的具历史性价值屋宇。
1984年6月30日,澳门第56/84/M号法令将圣老楞佐堂及前地评定为纪念物。
2005年7月15日,澳门历史城区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圣老楞佐教堂包含在内。
2019年1月1日,圣老楞佐堂及前地(风顺堂)入选澳门不动产名录,代码MM005。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圣老楞佐教堂位于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风顺堂区风顺堂街(由官印局街进入)。
开放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06:30—18:30
星期六及星期日:06:30—21:00
交通信息
旅客可乘坐9、16、18、28B路到达圣老楞佐教堂。
参考资料
圣老楞佐教堂.澳门世界遗产.
圣老楞佐教堂.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旅游局.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6 23:1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