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暴大风
飑线
雷暴大风(或称飑线),是一种很窄,有强风并伴随着雷暴大雨的对流性天气带,具有巨大破坏力,常出现在强冷锋前,过境风速20m/s以上,生命史6~9h,移速比冷锋快2~3倍。飑线主要发生在炎热的季节里,发生之前多属晴热天气,气温较高,风力微弱,风向杂乱,空气温度大,天气闷热,具备雷雨条件,且多发生在下午至晚上。综合说来,飑线是位能量大、破坏力强的强对流家族(雷电、冰雹、龙卷风)成员,不能对它掉以轻心。
简介
雷暴大风(或称飑线)是一种很窄,有强风并伴随着雷暴大雨的对流性天气带,具有巨大破坏力,常出现在强冷锋前,过境风速20m/s以上,生命史6~9h,移速比冷锋快2~3倍。飑线主要发生在炎热的季节里,发生之前多属晴热天气,气温较高,风力微弱,风向杂乱,空气温度大,天气闷热,具备雷雨条件,且多发生在下午至晚上。综合说来,飑线是位能量大、破坏力强的强对流家族(雷电、冰雹、龙卷风)成员,不能对它掉以轻心。
雷暴大风与冷空气大风是“两路人”,冷空气大风通常由北方或西北方冷空气入侵带来,造成大范围降温天气,而“雷暴大风”是强对流天气的一种,常出现在强风暴或与飑线强锋面有关的带状对流中,是气流下沉形成辐散性的阵风。纵观全年,“雷暴大风”出现的季节时段非常集中,以夏季(即6月至8月)最为活跃。在北方地区,“雷暴大风”主要出现在5月至9月;在南方地区,则主要出现在春季和夏季。
生命阶段
飑线生命史分三个阶段:初生阶段3~5h,有6级左右大风并伴雷雨,全盛阶段历时1~2h,风向突变,风速骤增,气压剧升,温度剧降,破坏力很大消散阶段历时2h左右,风速减小,雷雨强度降低,气压渐降,气温渐升,天气转好。飑线移动速度可达60km/h以上,路程一般100~ 250km, 宽度 0. 5~ 6km。
产生条件
必要条件
具有不同特征的两个气团相互碰撞是飑线形成的必要条件。最常见的情况是冷气团暖气团碰撞,但也有的时候是干空气湿空气碰撞。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高空中都会有风切变。相邻的两股风方向和速度都不同时,就会发生风切变。它可以使上升的空气离开云顶。大多数飑线开始于干燥、密度较大的冷空气。
其他条件
飑线虽属中尺度天气系统,但其形成和发展与一定的大尺度天气形势有关。主要发生在地面冷锋前100~500公里的暖区内。
飑线产生于强烈位势不稳定的层结中(见大气静力稳定度)。这种不稳定层结,多数是由中层或高层冷平流叠加在低层暖湿气流之上所致。飑线与高空急流也有一定的联系,多发生于急流区或风的铅直切变较大的区域。[3]
结构模式
中纬度飑线
中纬度地区的飑线常发生在春夏之交,多出现在地面冷锋前或气旋波的暖区高空槽后西北气流里的短波槽下方。飑线的低层前部有强流入气流,而后部有强流出气流。在飑线前,约 200hPa的高层为出流区。从低层进入雷暴云体的湿空气,向着逆切变气流方向倾斜上升,然后流出云体,并与云体周围的干下沉气流形成一个后倾的环流图。在雷暴云体后部,从中空卷入的环境空气,形成湿下沉气流向顺切变气流方向倾斜下沉,到达低层流出雷暴区。
热带飑线
热带飑线,多发生在台风前沿和东风扰动里。在它的前方,各层相对气流都是流入的;在后方,高层和低层流出,800——500hPa层流入。从飓线前方低层流入的湿空气,通过飑线在高空以云砧形式从后方流出。从前方中层进入飑线的干空气被输送至低层后,又从系统后部流出。飑线常有向不稳定区移动的趋势,但其中雷暴单体的移动,一般与环境大气的对流层中层风向一致。
造成影响
中国飑线多发生在长江流域以北。飑线初期平均风速6级,阵风8级,可吹断细树枝。全盛阶段平均风速10级以上,阵风超过12级,可拔树倒屋,并伴随强阵雨和冰雹,对农作物可造成很大损害。利用气象卫星、雷达和台站网可以对飑线有效监测,以便提前采取防御措施。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7 19:23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