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汉字
飞(拼音:fēi),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是指鸟类在空中拍翅的动作,进而扩展为其他动物的飞翔,后又可指凡物的飘浮,如飞雪、飞絮等。又由此引申出急速,突然等义。也为部首用字。
字源演变
象形字。《说文》小篆“飞”字下面像展开的双翼,上面像鸟首,展开双翼是为了飞翔。隶变后楷书写作飛,现行简化字根据异体字“𠃧”简作“飞”,留下一翅。
本义是鸟在空中拍翅的动作。《说文》:“飞,鸟翥也。段玉裁注:“象舒颈展翅之状。”《诗·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进而可指其他动物的飞翔。后引申为凡物在天空飘荡。《易·乾》:“飞龙在天。”如飞雪、飞絮。又由飞行引申为快速、急促。汉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由快速引申为意外的、突然的。《汉书天文志》:“彗孛飞流,日月薄食。”飞”又有无根据的,无缘无故的意思。《后汉书·周荣传》:“若卒遇飞祸,无得殡敛。”从鸟向上飞翔引申出人的声音上扬。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声律》:“凡声有飞……飞则声飚不还。”飞后来也指一种书法用语,即“飞白”。
详细释义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鸟翥也。象形。凡飞之属皆从飞。甫微切
说文解字注
鸟翥也。
羽部曰。翥者、飞举也。古或叚蜚为飞。
象形。
像舒颈展翄之状。甫微切。十五部。
凡飞之属皆从飞。
康熙字典
【戌集下】【飞字部】飞
〔古文〕𩙱𦐭
《唐韵》甫微切。《集韵》《韵会》匪微切。𠀤音非。《玉篇》:鸟翥。《广韵》:飞翔。《易·乾卦》:飞龙在天。《诗·邶风》:燕燕于飞。
又官名。《前汉·宣帝纪》:西羌反,应募佽飞射士。
又《释名》:船上重室曰飞庐。在上,故曰飞也。
又六飞,马名。《前汉·袁盎传》:骋六飞,驰不测山。注:六马之疾若飞也。别作騛。
又桑飞,鷦鷯别名。
又飞廉,神禽名。《三辅黄图》:能致风,身似鹿,头似雀,有角蛇尾,文似豹。郭璞云:飞廉,龙雀也。世因以飞廉为风伯之名。其实则禽也。
又《本草》:漏芦,一名飞廉。
又《广韵》:古通作蜚。《史记·秦纪》:蜚廉善走。
又借作非。《汉·𦼹长蔡君颂》:飞陶唐其,孰能若是。《说文》徐注:上旁飞者,象鸟颈。
书法字形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书法来源:)
音韵汇集
(音韵资料来源:)
方言集汇
赣语:fwi1
粤语:fei1
潮州话:bue1 hui1 (pue hui)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政府.
.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5 17:39
目录
概述
字源演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