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与工程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食品科学与工程(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工学或农学学士学位。
设置背景
“民以食为天。”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改变,人类对食品供给、营养、健康、安全、美味、方便的关注度不断提高。食品消费水平在现代社会已成为经济发展、文明程度提高的主要标志。从世界范围看,食品产业已经成为世界上的第一大产业。食品消费是人生存权的最根本保障,食品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人民生活、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近几十年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食品产业已成为中国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并且成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点。食品在发展中国经济、保障人们健康、改善生活水平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工业化建设、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消费市场的日益扩大,食品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对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人才需求将会不断增加。
发展历程
1902年,中央大学农产与制造学科创办。
1912年,中国食品专业的雏形原吴淞水产学校水产制造科创办。
20世纪40年代,正式建立食品学科,当时的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10多所院校设有与食品相关的系、科。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一些大学开始独立设置食品专业,如南京工学院、华南工学院、大连水产学院等。
1958年,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东迁无锡,建立无锡轻工业学院(现江南大学),设立食品工程、粮食工程和油脂工程等专业。同期,天津轻工业学院(现天津科技大学)、大连轻工业学院等轻工院校都设立了食品工程相关专业。
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中国农业院校相继在农学、园艺学以及畜牧兽医等学科的基础上建立了农产品贮运与加工专业或食品科学系或食品工程食品加工专业,90年初期又发展成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其中包括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学院(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福建农业大学等。
1992年,美国食品技术学会(IFT)提出食品专业本科教育的最低限度教学计划。
1998年,农业部教学指导委员会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组于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有中国特色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方案,供各高等农业院校参照执行。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部分高校相继增设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2002年,杭州商学院(现浙江工商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上,率先获准设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1998年,全国专业目录进行调整后,将原先的食品工程、食品科学、食品卫生与检验、食品分析与检验、粮食工程、油脂工程、粮油储藏、烟草工程、制糖工程、农产品贮运与加工、水产品储藏与加工、冷冻冷藏工程、蜂学(部分)等13个专业合并,统一按照“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专业招生。
2012年9月,教育部将新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代码082701)专业取代旧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代码081401)、农产品储运与加工教育(部分)(专业代码040311W)和食品工艺教育(专业代码040322W)三个专业。
2020年2月21日,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工学门类专业,专业代码为082701,属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授予工学或农学学士学位,学制为四年。
截至2021年,全国开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的高校达到299所,分布在综合性大学、工农医科类,师范类与民族类等院校中。有硕士点的高校达到100多所,博士点院校25所,形成了以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为主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目标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较好地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生产营销管理、技术开发、科学研究、教育教学等工作的人才。
培养规格
4年。
工学或农学学士。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参考总学分为140~180学分。其中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其他选修课程(包括全校公共选修课程)的学分比例和设置,应符合教育部对工科专业人才培养通用标准的基本要求,各高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调整。
1.思想政治和德育
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执行。
2.业务知识与能力
(1)系统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专业发展历史、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认识专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2)掌握专业所需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以及与工程领域工作相关的经济和管理基本知识。
(3)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具备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4)具有较好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相应的工程实践学习经历。
(5)掌握必要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能够获取、加工和应用食品科学与工程及相关学科的信息。
(6)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
(7)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8)具有较强的学习、表达、交流和协调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初步具备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能够适应科学和经济社会发展。
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科特点、行业和区域特色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在上述业务要求的基础上,强化或者增加某些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形成人才培养特色。
3.体育方面
掌握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载体,课程体系构建是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也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基础。各高校结合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依据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形成规律和学科的内在逻辑顺序,构建体现学科优势或者地域特色,能够满足学生未来多样化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四年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可参照以下要求进行构建。
1.理论课程要求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为1300~1700学时,其中选修课程约300学时。课程的具体名称、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相应的学时、学分等教学安排,由各高校自主确定,同时设置体现学校、地域或者行业特色的相关选修课程。
2.实践课程要求
实习与实践类课程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不低于25%,实验教学不少于450学时,应加强实验室安全意识和安全防护技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应构建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性实验—专业研究性实验的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其中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的学时不低于总实验学时的20%。专业基础实验至少2人1组,综合实验、大型实验每组不超过6人,除需多人合作完成的内容外,学生应独立完成规定内容的操作。
除完成实验教学基本内容外,应建设特色实验或者特色实验项目,满足特色人才培养的需要。
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完整的实习(实训)、创新训练体系,确定相关内容和要求,多途径、多形式完成相关教学内容。食品工程方面应当提高实习的教学要求,加强工程训练的教学与实习,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要求,以增强学生工程能力。
欲获得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士学位的学生,须通过毕业设计(论文)或者完成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等,形成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毕业设计(论文)应安排在第四学年,原则上为1个学期。
各高校应依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需要和满足学生继续深造与就业的不同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或根据不同食品行业、或食品产业链不同环节对人才的需求,培养专门化食品人才;实行建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设计优势特色课程,提高选修课程比例,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进行选修。
理论课程
必须包含的知识领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外语、体育、机械基础、工程基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经济与管理等。
除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外,人文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体育、艺术等内容由各高校根据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确定。
必须包含的知识领域: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学和化学,以及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学在讲授相应专业基本知识领域和专业方向知识时,应讲授相关的专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数学、物理学、化学的教学内容应不低于教育部相关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基本要求。各高校可根据自身人才培养定位提高数学、物理学(含实验)和化学(含实验)的教学要求,以加强学生的数学、物理学和化学基础。
1.核心知识领域
食品化学和分析:食品组分的结构和性质,包括水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其他营养素和食品添加剂;加工、贮藏和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变化;食品和食品成分的定性与定量;物理、化学、生物分析的原理、方法和技术。
食品安全和微生物:食品中的致病性和腐败性微生物;食品体系中的有益微生物;食品体系对微生物生长和生存的影响;微生物的利用与控制。
食品加工和工程:食品原料的特征;食品保藏加工原理与技术,包括低温和高温过程、水分活度、物理和化学因素保藏理论等;食品加工技术,如干燥、冷冻、杀菌、发酵等;工程原理,包括质量和能量平衡、热动力学、流体流动、传热和传质;包装材料和方法;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工厂设计;清洁卫生;水和废物处理
应用食品科学:食品科学原理的集成与应用(食品化学、微生物学、工程/加工等);计算机技术;统计技术;质量保证;利用统计方法评定食品感官性质的分析和表达方法;食品科学的当前问题;食品法律法规。
成功技能:成功技能是指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交流技能(如口语交流和书面表达、听,采访、展示等)。成功技能的培养必须在低年级课程中介绍,但尽可能在高年级课程中实践。
2.理论教学基本内容
食品生物化学:生物体的有关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生物体内的化学变化、能量改变以及生物体内主要物质的代谢途径,生命新陈代谢过程的分子机理,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过程;掌握蛋白质、核酸、酶、糖类、脂类的主要分析和分离方法。
食品化学:食品中主要成分的组成、理化性质及其在加工贮藏中的变化,食品风味成分及食品中有害成分,化学、食品添加剂等。
食品微生物学: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类群、鉴定,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新陈代谢、遗传变异、传染与免疫,对微生物引起的环境污染、食品污染与病害发生及微生物活动的控制等。
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业生产中传递过程与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常用设备及过程的计算方法,包括流体流动、流体输送机械、机械分离与固体流态化、传热、蒸发、蒸馏、传质设备简介、干燥、结晶与膜分离等。
食品工艺学:食品干燥、冷冻、热杀菌、腌制发酵、辐照、化学保藏原理,食品加工工艺以及对食品质量的影响;原料加工特性与产品质量控制。
食品营养学:各类营养素的功能、营养价值、能量平衡、营养与膳食、不同生理状况的营养要求;合理营养的基本要求及功能性食品等。
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分选机械,食品原料的清理与清洗机械,食品输送机械与设备,食品粉碎、搅拌、混合及均质机械,蒸发浓缩设备,干燥及热处理机械与设备,食品杀菌设备等。
食品分析: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等方法的原理,食品中各种成分的分析测定等。
食品工厂设计:食品工厂工艺设计、工艺计算、设备选型,公用工程,辅助部门与卫生环保,工业建筑,安全生产,企业组织,技术经济分析等。
食品安全性:动植物内源性天然有害物质,食品的腐败变质,微生物毒素的污染,环境有害物的污染,包装材料和容器中有害物的污染,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等。
示例一
生物化学(56)、微生物学(48)、食品化学(40)、食品工程原理(96)、食品工艺学(40)、食品机械与设备(32)、食品工厂设计(32)、食品营养学(24)、食品安全学(48)、食品分析(32)、食品分析实验(32)、食品工艺学实验(32)。
示例二
食品生物化学(56)、食品微生物学(48)、食品化学(40)、化工原理(96)、食品工艺学(40)、食品工厂机械与设备(32)、食品工厂设计(32)、食品营养学(24)、食品安全学(48)、食品分析(32)、食品分析实验(32)、食品工艺学实验(32)。
示例三
食品生物化学(56)、微生物学(48)、食品化学(40)、食品工程原理(96)、食品技术原理(40)、食品工厂机械与设备(32)、食品工厂设计(32)、食品营养与卫生学(24)、食品安全学(48)、食品分析(32)、食品分析实验(32)、食品工艺学实验(32)。
实践教学
食品工艺实验:罐藏食品、果蔬制品、乳制品和大豆制品、肉和蛋制品、水产制品、软饮料、糖果和巧克力、粮油制品的工艺制作;食品产品开发与设计;至少选择4类制品实验。
食品分析实验:水分、灰分和矿物质的测定,脂类、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的测定,微量元素及添加剂的测定等实验;至少选择4个实验。
此处只列出了食品工艺实验和食品分析实验教学的基本内容,建议有条件的高校加强实践教学,还可开设食品化学或生化实验、食品微生物实验以及专业综合实验。
鼓励各高校在完成基本内容的前提下,传授学科的基本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引入基础和应用研究的新成果;根据学科、行业、地域特色及学生就业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介绍化学工程、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药学、医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及相关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技能,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构建更加合理和多样化的知识结构,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具有满足教学需要的完备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实验课程、课程设计、实习与实践、毕业设计(论文)及科技创新等多种形式的实验实践活动。
(1)实验课程:在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食工原理、微生物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食品化学等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中必须包括一定数量的实验。
(2)课程设计:至少完成机械基础、食工原理2个有一定规模的课程设计。
(3)实习与实践:进行必要的工程技术训练,如金工实习、生产实习、专业综合实验、工程实训等。
(4)毕业设计(论文)(含毕业实习):制定与毕业设计(论文)要求相适应的标准和检查保障机制,对选题、内容、学生指导、答辩等提出明确要求,保证课题的工作量和难度,并给学生有效指导。选题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一般应结合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条件
教师队伍
各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当建立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
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满足专业教学需要,生师比不高于18:1;新开办专业至少应有10名专任全职教师,在120名学生基础上,每增加20名学生,须增加1名教师。每1.5万实验教学人时数,至少配备1名实验技术人员。
教师队伍中应有学术造诣较高的学科或者专业带头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60%(不含在读),所有专任全职教师必须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在编的主讲教师中90%以上应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并通过岗前培训;60%专任教师应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学习经历;从事工程教学(含实验教学)工作的教师80%以上应有不少于3个月的工程实践(包括指导实习、与企业合作项目、企业工作等)经历;兼职教师人数不超过专任全职教师总数的1/4。35岁以下专任教师必须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35岁以下实验技术人员应具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
实验教学中每位教师同时指导学生人数不超过20人。每位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人数原则上每届不超过6人。
(1)具有食品科学与工程或相关学科的教育背景,系统、扎实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熟练开展课程教学。
(2)认真完成教学任务,忠实履行教书育人职责。
(3)具有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技术,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效果;能够根据人
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因材施教。
(4)能够指导学生课外学术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关心学生成长,能够对学生的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必要指导。
(5)积极从事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6)积极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实践,及时了解和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及相关学科研究、开发和应用的最新进展,不断提高学术水平,更新教学内容,用科研促进教学。
(1)具有基层教学组织,能够组织集体备课和教学研讨活动。
(2)具有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助教制度和任课试讲制度。
(3)具有教师发展机制,能够开展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培训及专业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设备资源
1.基本办学条件
教室、实验室及设备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有良好的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使学生能够方便地使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本办学条件参照教育部相关规定执行。
2.食品科学与工程教学实验室
(1)实验设备完好、充足,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实验时生均使用面积不小于2.5平方米。
(2)照明、通风设施良好,水、电、气管道及网络走线等布局安全、合理,符合国家规范;实验台
应耐化学腐蚀,并具有防水和阻燃性能。
(3)实验室消防安全符合国家标准。应设置疏散通道并配备灭火设备、防护眼罩,装配喷淋器和洗眼器,具有应急处理预案。
(4)具有符合环保要求的三废收集和处理措施。
(5)化学品的购置、存放和管理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3.食品科学与工程教学实验仪器
(1)基础教学实验仪器
可满足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基础教学实验的需要。
(2)专业教学实验仪器
可满足食品工程(或化学工程)单元操作、食品分析、食品微生物、食品工艺专业课程教学的需要。
(3)主要实验仪器
常用仪器与设备如常用玻璃仪器、小型仪器与台式加工设备;中型仪器与设备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离心机、均质机、高压灭菌釜、旋转蒸发仪、冷冻干燥器、发酵罐等;大型仪器与设备(至少2种)如电子显微镜、核磁共振谱仪、色谱-质谱联用仪、物性分析仪、流变仪、质构仪、喷雾干燥机等。
(4)台套数要求
基础实验常用玻璃仪器应满足至少每2人1套的需要;综合实验、仪器实验与工艺实验的台套数满足每组实验不超过6人的需要。
4.实践基地
必须有满足教学需要、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应根据学科特色和学生的就业去向,与食品工厂、企业、公司以及相关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建立具有特色的实践基地,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1.基本信息资源
通过手册或者网站等形式,提供专业的培养方案,各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要求、考核要求,毕业审核要求等基本教学信息。
2.教材及参考书
推荐教材和必要的教学参考资料。专业基础课程中2/3以上的课程应采用正式出版的教材,其余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如无正式出版教材,应提供符合教学大纲的课程讲义。
根据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加强图书馆服务设施建设。注重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保证图书资料购置经费的投入,使之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图书资料包括文字、光盘、声像等各种载体的中、外文文献资料。
具有一定数量、种类齐全的专业相关图书资料(含电子图书)和中国国内外常用数据库(如中国知网IEEE工程和EI工程索引库等)及检索这些信息资源的工具并提供使用指导,满足教学和科研工作需要。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加强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具有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完善的图书流通、书刊阅览、电子阅览、参考咨询、视听资料、文献复制等服务体系。能够方便学生学习网络课程与精品共享资源课程,并建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课程网站,提供一定数量的网络教学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科研所需。
信息资源管理规范,共享程度高。
教学经费
1.生均年教学运行费
教学经费有保障,总量能满足教学需要,且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而稳步增长。教学经费投入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需要,专业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达到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的合格数值。
2.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平均每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设备总值的10%。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500万元的专业,平均每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50万元。
3.新专业开办的仪器设备价值
新开办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计算方法见附录2)不低于300万元,且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5000元。
4.仪器设备维护费用
专业年均仪器设备维护费不低于仪器设备总值的1%,或总额超过10万元。
质量保障
各高校应在学校和学院相关规章制度、质量监控体制机制建设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建立专业教学质量监控和学生发展跟踪机制。
各高校应对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理论课、实验室课等)建立质量监控机制,使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处于有效监控状态;各主要教学环节应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应建立对课程体系设置和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定期评价机制,评价时应重视学生与校内外专家的意见。
各高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作为质量改进的主要依据。
各高校应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培养模式
一、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
1.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按照“内培”“外引”相结合的方式,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不断对现有师资结构进行调整和转型。给教师提供学术与技能培训、中国国内外访学、食品企业兼职等方式显著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加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2.积极搭建“产学研结合”平台:“产学研结合”是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教育模式,可提升高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质量,改变高校教学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短板,提高大学生的生存能力。教师只有明确了企业对高等教育人才的确切需求,才可相应地调整教学内容,把相应的技术问题反馈到教学中,或形成科研项目,让学生共同参与,为企业解决难题。
3.实践教学改革: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是拓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索精神。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实践教学的整个环节、突出学生的重要地位是该专业实践教学的重点。同时,带学生进企业亲历食品的工厂化生产过程,聘请产学研合作企业的人员作为实验指导教师,使专业的实践教学更直观、生动。此外,教师科研项目也可融入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甚至毕业论文中,让学生参与进来,以提高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
二、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1.推进实验室开放式管理:实验室开放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被动”重复转化为“主动”探索,改变了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所有实验室已向学生全面开放,学生只需向实验室负责教师提出申请并履行相关制度即可。
2.组建创新创业团队:依托教师科研项目组建以学生为主的创新创业团队,提升了实践教学的创新性,同时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和科研潜力。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师生已形成多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承担科研任务,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同时,学生的合作、创新、沟通、表达等能力也显著提高,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就业和创业的社会竞争力。
3.推行导师制:在大学本科阶段推行导师制是很多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种全新教育改革方式。本科生导师制革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模拟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加强了教师在育人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4.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由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团队、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是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另一体现。这种制度的保障,让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层层传递。
一、以企业需求为切入点,更新传统教学方法
1.更新传统理论教学内容,把握企业对理论知识的实际需求:国内部分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理论教学内容单一,知识更新速度较慢,难以满足当下食品行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因此,应紧跟食品新技术发展,依据食品工艺的基本流程以及食品检验的基本方法,选取相应教学内容和适当的教学方法,构建了以企业生产发展需求为动力、基础技能和综合素质为基础、融入创新意识的专业课程为核心、实践能力拓展课程为延伸的教学课程体系,重点培养学生对食品的检验能力,另外,在专业教育的层面上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与此同时,适当增加分子生物学、发酵调控及生物技术等食品和生物前沿领域方面知识,通过对新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企业生产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体现出教学的实践性与创新性。
2.更新传统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在本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大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环节,因此,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以提高食品专业学生的上手实操能力是整个食品专业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环节。通过了解学科前沿信息并结合实际情况,去除陈旧实验内容,新增食品工程、食品工艺、食品工厂设计、食品微生物与食品发酵等实验内容与项目,与此同时,适当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占比,使得实验教学内容能够更加贴合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从而使学生对专业的学习能够层层递进,了解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
二、改进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推广产学研结合、校企所等新模式
1.产学研结合模式: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产学研相结合、协同发展的思路就在中国高等教育变革中形成。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是指一种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能力为核心,联合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方式,充分利用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生产实践能力,向企业输送更多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2.构建“双模式”实践教学体系:就形式来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去向主要分为两个:一是考研,继续深造;二是去往各大食品企业就业。因此,学校可在大三下学期对学生制订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合理规划大四的实践教育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方向(考研方向、就业方向),进行分开培养,从而为学生以后的毕业去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校企所”创新实践基地的建立:“校企所”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企业、科研院所三方以平等的地位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学校、企业、科研院所三方共建专业课程体系。学校立足“应用型”,联合企业、科研院所做好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定期邀请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进校给学生们进行现场教学,指导实验,举办专题讲座,弥补理论教学不足的同时,也让学生们明白什么是科研;在专业课程结束后,学校可安排学生进食品工厂、车间进行参观实习、生产实习,让学生们把自己所学知识能应用到实际中,不拘泥于课堂上所学的东西,了解当下食品行业的发展,这不仅拉近了学生与企业、科研院所的距离,而且提高了学生对该专业的了解和学习热情。通过实习,不仅让学生了解生产一线的真实情境,同时也能提升学生们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4.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构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的目的是实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考核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发现问
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客观地评价每一个学生,培养创新型、实践型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要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一定的改进,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放在首位,以达到学生能主动思考、善于动手、创新意识和创业期望不断提高的目的。
发展前景
考研方向
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工程、食品科学、食品加工与安全、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食品企业等与食品相关的行业从事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品质控制、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工作;也可以报考公务员国家机关、海关、商检食品安全管理、环保、知识产权保护等政府和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监管工作。
开设院校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3 19:42
目录
概述
设置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