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银行
接济当地穷人、发放食品的慈善组织
食品银行是接济当地穷人、发放食品的慈善组织。
简介
源于减少浪费
比利时“食品银行”其实也是舶来品,它起源于美国,后经加拿大传入欧洲。食品银行的起因是,在欧美发达国家,浪费与饥饿是个并存的现象。一方面,由于物质的极大丰富,社会上存在大量的浪费现象。如各超市中那些即将过期、但又卖不出去的食品就需要花费不少的资金进行处理和销毁;大量剩余农产品的加工处理同样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财力。欧盟国家历史上就出现过因农产品大量过剩,无法处理,而不得不将成吨的牛奶与黄油倒入大海的情况。与此相对照的是,由于种种社会问题与分配不公,喝不上牛奶、吃不到黄油的穷人也大有人在。在这种情况下,一批热心于慈善事业的志愿者便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所谓的“食品银行”。因为在他们看来,与其将这些剩余食品白白扔掉或是耗费资金处理掉,不如将它们收集起来,免费发放给那些忍饥挨饿的街头穷人。这样既减少了浪费,又帮助了穷人。
几十年来,“食品银行”从无到有,如今已遍及欧洲的13个国家,总数达157家。比利时的“食品银行”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近20年的发展,如今在比利时的9个省份都已有了分行,通过遍布各地的665个协会具体负责救济穷人的工作。
收集剩余食品
“食品银行”的一个原则就是,所有食品均免费收取,不付分毫。同样,食品的发放也本着免费原则,不得额外收费,获取好处。在“银行”工作的人员完全本着自愿原则,不取报酬。从比利时的运转情况看,免费供货者主要是食品工业部门和各大超市。“食品银行”往往和这些部门签订协议,将那些卖不出去、但还能够食用的食品收集上来,集中分配后再以最快的速度发放出去。此外,欧盟为平抑物价,也经常拿出部分资金从农民手中买下剩余农产品,如粮食、面粉、牛奶或肉类等,然后再将农产品交给“食品银行”处理。在比利时的农产品拍卖市场上,比利时政府也将当天卖不出去的水果和蔬菜收购下来,直接交给等在外面的“食品银行”货车,“银行”再通过各地的分点发到穷人手中。
为了收集到更多的食品,“银行”可谓动了不少脑筋。如他们和比利时航空公司签订了协议,机场有专人负责将当天每个航班未消费掉的套餐食品统统收回,及时发放下去。他们还同比利时的一些大型超市合作,每年的入冬时节定期在店里开展慈善义买活动,号召到商店购物的消费者采购数量不等的慈善食品,而后将它放到店里事先准备好的纸盒子里,等待“银行”人员前来收走。记者在超市就见过这种义买活动的场景,起初不明就里,只是看到一些顾客在交款台付完款后,将自己单为“银行”买好的食品装好袋,顺手放进纸盒子里。细问之下才明白,原来这些东西都是买后捐给“食品银行”的。这些食品花不了消费者几个钱,但对那些需要救助的人们来说,就真的是“雪中送炭”了。
据“银行”负责人介绍,“银行”通过这种方式收集来的食品在不断增加,近几年来更是每年持续在7700吨左右,可救助大约10万名穷人,每人每年可分得70多公斤食品。但和一个正常人每年所需的300公斤至400公斤食品相比,70多公斤这个数字还是太少。
扩大进货来源
“食品银行”给比利时10万穷人带来了关怀与温暖。但“银行”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如何进一步扩大进货来源,最大限度地满足那些急待救助的人们。
两年前,比利时参加义买的超市只有德莱兹一家,所幸的是,家乐福作为欧洲第一大超市近几年来也同“银行”签订了类似协议,加入了义买的行列。据“银行”负责人布罗斯曼先生介绍,现今比利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了“食品银行”的重要性,参加义买活动的普通民众也大量增加。“银行”的人员表示,他们决心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减少“食品银行”运转成本,争取叩开更多的超市大门,给那些挣扎在贫困线上的人们带来更多的希望。
美国和墨西哥等成为经济低潮期食品银行推行比较多的国家,美国还推出与食品银行相适应的救济券。
疫情期间的食品短缺问题
新冠疫情的爆发让美国食品银行面临食品短缺问题。2020年4月24日,路透社在报道中指出,新冠疫情已经导致2600万美国人失业,全国的食品银行在贫困家庭与日俱增的需求和食品供应的短缺中左右为难。根据纽约教皇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由于缺乏供应、捐赠和志愿者,全市超过三分之一的食品银行已经关闭。由于担心感染,志愿者很难招募。在圣地亚哥,当地一家食品银行正在等待几周前发出的100万美元的订单。芝加哥和休斯顿的食品银行表示,他们几乎没有主食可以供应了。
成立情况
世界上第一家食品银行——美国亚利桑那州圣玛丽食品银行联盟建于1967年,并很快在全美铺开。2006年阿根廷、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国等四国的“食品银行”网络共同组建了全球“食品银行”网络,在18个国家开展工作。截至2011年,欧美国家约有160家“食品银行”。
2015年,中国首家食物银行由上海绿洲公益发展中心正式运营,在意识到食物浪费与食物不足之间巨大的矛盾后,由环境领域逐步转向以“食物零浪费、社区可持续、人人有其食”为使命的本土食物银行运作,成功打造公益服务品牌“绿洲盛食社”,致力于友善处理余量食物,减少食物浪费,并通过分享帮助有需要的人。截至2023年已初步建立了全国性食物银行网络。
2021年11月20日,湖南肯德基“食物银行”在长沙肯德基餐厅揭牌,餐厅将每日节余的食物免费分享给周边有需要的居民。
服务群体
美国食品银行提供的食物为免费供应,低收入者据实填写家庭状况表后就可凭卡领取食品,个人经济状况改善后,可归还食品领取卡,美国各大州均建立了食品银行。
加拿大食品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儿童、残障人士和移民群体。其中,移民群体占40%以上,在他们融入当地生活前,食品银行向其提供了较大帮助。 欧洲食品银行与食品生产部门、大型超市签订协议,将卖不出去但还能食用的食品收集起来,集中分配后再以最快速度发放出去。欧盟为平抑物价经常划拨资金从农民手中购买剩余农产品,如粮食、面粉:牛奶、肉类等,然后再将农产品交给食品银行处理。
在比利时的农产品拍卖市场上,比利时政府对当天卖不出去的水果和蔬菜进行收购,直接搬运到等候在外的食品银行货车,食品银行再通过全国各地分发点送到穷人手中。
2009年香港政府推出了短期食物援助计划,资助5家非政府组织营运食品银行,向有需要的人派发米、面、罐头等。除了政府以特价向批发商购买食品外,部分商户也积极捐赠,该计划已为超过4万人提供了食物援助。
运作模式
在具体运转方式上,食品银行除了接受企业和个人的食品和资金捐赠外,还可以成本价对菜农的滞销季节性农产品(蔬菜、水果等)进行收购,对超市剩余的“临界食品”和“过期食品”进行强制统一的收集、分类。对于保质期和保存期几乎相同的鲜活食品,如熟食、乳制品、面包、现制糕点等统一进行销毁处理;对保存期大大超过保质期的密封干货等食品,统一由“食品银行”收集并免费分发给会员。
食品银行会员可主要针对基本社会保障体系难以覆盖的城市外来工作、生活和就学人群,如进城农民工、异地工作人群的未成年儿童、来自贫困地区异地就学的学生等。“食品银行”的消费对象不宜包括本地居民,否则可能严重损害食品市场秩序。“食品银行”可对会员资格实行一定的行为性约束,如不能在当地工作居住期间有违法记录等。
中国情况
根据中国《食品安全法》,一旦食品超过“保质期”就不能销售,必须销毁或退回厂家。但一些过了“保质期”的食品在“保存期”内仍可安全食用,作为废弃食品被强制销毁或处理,既增加企业负担也人为造成粮食浪费。中国基本具备成立食品银行的物质基础和社会需求,可在一些大中城市试点建立食品银行。
境外实践中非政府组织是食品银行体系的主力军,由于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尚在起步阶段,可考虑将各地慈善总会、中国红十字会等成熟的非营利公益社会团体,作为食品银行项目的发起者。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政府可发挥积极作用,将相关项目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与非政府组织展开合作,形成政府为主、非政府组织为辅的启动机制,此后逐步向非政府组织过渡,最终将“食品银行”纳入政府构建的社会保障体系。
《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指出,2015年中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食物浪费量为1700-1800万吨,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大型聚会浪费率达38%。面对当下浪费和饥饿并存的现象,如果能将吃不完的食物捐献给需要的人,减少浪费的同时也能促进社会公平。上海绿洲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李冰介绍了“食物银行”的概念,即寻找合作货源企业,收集那些即将浪费的食物,免费分发给困难人群。目前,“绿洲食物银行”已坚持了6年。
2024年年初,在广东深圳街头,有一种只存取食物的智能柜。市民只需要通过线上预约,就能在线下智能柜领取到保质期内的免费食物。
社会影响
专家认为建立“食品银行”可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底层人群的生存“托底”,也有利于完善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建设低碳节约型社会。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31 19:37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