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生产基地
食用菌生产基地
食用菌生产基地是:按照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模式,选择远离工业生产作业区,隔离条件好,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水源无污染,精选有利于食用菌栽培的环境。同时交通便利,便于原料供应和产品配送的地点,严格按照绿色有机食品要求进行论证选点建设。
现状
在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任务。食用菌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朝阳产业,在全国迅速发展。但总体上来看,食用菌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相对滞后,大多数菇农都停留在家庭手工作坊式生产,资源利用率、科技含量低、生物学转化率低、产品质量和产量不稳定、生产效益不高。具体表现:一是种植区域分散、规模小,粗放无序生产,专业程度低;二是手工作坊式生产,设施和设备简陋,不能满足食用生产技术要求;三是技术水平低,资源利用率低,菌种混乱,栽培管理粗放,病虫害时有发生,食用菌菌渣乱堆乱放;四是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生产和市场缺乏必要的规范和指导;五是食用菌基础研究薄弱,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特别是,近年来食用菌产业发展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盲目发展食用菌。
建设
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
食用菌生产的资源主要包括原料、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栽培技术以及技术服务等。中国地大物博,地形地貌丰富多样,原材料来源广泛。各地应根据当地的最大资源优势,发展具有地区特色的食用菌品种,合理安排栽培品种、栽培方式、栽培数量等,错开上市时问,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发挥最佳的区位资源优势,合理、高效、经济的配置生产要素,最大化的发挥基地在资源配置、地域环境等方面上的优势。实现食用菌生产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管理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名牌化的目标。
合理选择食用菌栽培场所
栽培场所的选择是否适宜,关系到栽培管理的难易、工效的高低、污染率以及经济效益。栽培场所选择应考虑下面几个方面:①清洁水源。水质的优劣,关系到食用菌污染率的高低及质量的优劣。要求水源充足,水质优良,远离村舍、畜禽场所以及产生有毒物质的工厂等地,以免周围地下水和河流水污染。②交通便利。由于食用茵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原材料进入生产基地;同样,基地生产的食用菌也需要及时的运往销售市场。因此,在选择栽培场所时要考虑到交通是否便利,是否能够满足一定型号的货车进出需要。此外,也不能选择与高速公路相临的区域,由于高速公路路面过往车辆众多,在局部区域产生过高的汽车尾气排放,造成局部的产地环境污染,可能影响到食用菌产品品质。③充足的电力。食用菌生产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机械设备。这些设备要有充足的电力供应作为保证。④栽培地形的选择。应该选择地势平坦的地方,同时,栽培区要排水良好。
了解当地气象资料,做到食用菌生产合理规划
对于季节性栽培食用菌来说,在某种程度上食用菌栽培是“靠天吃饭”。因此,在进行食用菌生产规划时,要充分了解当地的气象资料,掌握当地20-30年详细的气象资料,主要包括各个月的极限温度、平均温度、最大降雨量、平均降雨量、极限降雪量,平均降雪量以及风速等,以便于对栽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提早预防,减少自然灾害对食用菌生产造成的损失。同时,随着全球社会经济的发展,“温室气体”对气候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气候变暖,天气变化异常,基地生产者需要了解当地1—2年的最新气候资料;此外,还要注意的是不同年份寒流有迟、有早,应该通过中长期气象预报及时调整食用菌的栽培时间或栽培品种。
另一方面,了解当地气象资料,还有助于我们进行食用菌菇房或菇棚设计,如南方地区雨水偏多,在菇棚周围应设置较深的排水沟,保证菇房周围地下水位较低,降低栽培空问和周围环境的空间相对湿度,以便于减少食用菌病虫害的发生;同时,为了延长菇棚的使用年限,必须将菇棚的支撑柱落地处进行硬化处理(如用沥青涂过),以免支撑柱下陷,影响菇棚的使用安全。
菌种场的规划与布局
食用菌的菌种制作是食用菌栽培的核心,直接影响到栽培产量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及基地的经济效益。一般食用菌生产基地都会建有自己的菌种场,以便能够根据生产计划及时安排菌种生产。在进行菌种场规划时要考虑菌种场的规模与基地最大生产量相适应;另一方面,考虑到食用菌菌种的重要性,在进行菌种场布局时尽量与食用菌生产基地中其他区域分隔开,进行封闭式独立生产,尤其是要远离污染源。此外,根据微生物在空气中传播的特点,菌种场应设置在当地风向的上风口。
引进相关机械与设备,实现食用菌集约化、标准化生产
食用菌生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食用菌生产机械化就是用机械来进行食用菌生产相关的作业,使菇农从繁重的劳动强度中解脱出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食用菌产业的集约化、标准化和可持续生产。在食用菌生产工艺中,培养料配制和装袋工序繁杂、劳动强度及用工量大,作业环境恶劣,对机械化需求迫切。目前食用菌生产中主要用到的生产机械有:铲车、翻堆机、粉碎机、输送机械、搅拌机、装袋机、消毒灭菌锅等。采后处理是实现食用菌产业增值、增效的关键环节,食用菌采收后不及时处理,极易腐烂变质而丧失商品价值,给菇农造成严重损失。因此,食用菌采收后应及日寸进行销售或加工。产后处理就是指将采收后的食用菌进行保鲜处理、机械化烘干(脱水)、速冻盐渍初加工或者深加工等技术,主要机械设备有:产品分级机械、低温烘干机械、真空包装机械、冷藏机械等。
加强生产基地的规范化管理,建立食用菌质量追溯制度
人员的管理 规范化管理是示范性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成败的关键。参与食用菌生产的人员多,既要做到分工明确,也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最好是根据生产、产品质量、和销售对人员进行分类管理。
管理要制度化 无论是对人员的管理还是对生产环节以及产品质量的把关都要制度化。用制度去实现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涉及安全生产的环节更要严格作业纪律。
严格生产环节管理 生产环节的管理既关系到产品的产量、污染率更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应参照国家、行业标准,参照出口贸易标准,完善生产技术规程、规范。在生产过程中实现产地环境无污染,生产过程标准化,严禁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激素以及未经登记的有毒化学肥料等产品。同时,要及时处理污染菌棒、栽培废弃物,实现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保证食用菌产地环境卫生,促进食用菌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强化安全意识 食用菌基地建设过程中,涉及安全问题的主要有:生产设施建造、危险作业(主要指高压灭菌锅的灭菌作业、一般常压灭菌危险性很小)、产品质量的安全。生产设施(主要指菇棚或者日光温室)建造要充分考虑其安全可靠性,尤其要考虑极端恶劣天气对设施和菇农人身安全造成的重大影响。高压灭菌作业一定要严格技术规程,不能有丝毫马虎。产品质量的安全主要体现在:生产过程中有没有使用“违禁品”(主要指化肥和农药),加工出来的产品是否符合国家、行业标准以及出口国家的技术标准。针对这些问题,既要完善安全制度,又要有专门人员管理。
完善配套服务体系,确保基地可持续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食用菌生产基地更加需要有相配套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完善的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等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服务体系。在食用菌建设初期可以实行公司+农户的生产和服务模式。通过公司具有的资金、市场信息、加工技术以及出口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带动或引导菇农按照市场需要合理安排食用菌生产。随着生产基地建设规模的扩大和成熟,在政府的扶持和指导下,菇农可以组建自己的行业协会,通过协会直接参与食用菌市场建设和管理,建立自己的食用菌销售渠道,掌握市场的主动权;把生产与市场、生产与服务紧密的联系起来,实现基地建设产前生产资料供应、产中技术标准培训指导和病虫害防治、产后产品收购加工包装以及上市流通等统一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既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又降低了生产成本与风险,提高了菇农的收入;同时,还可以及时组织农民培训,时时传播最新的科技成果,提高菇农的技术水平,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当地食用菌基地的现代化生产水平。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2:21
目录
概述
现状
参考资料